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考点整理

文浩20分享

高考的成功不过是在紧要处有一份坚持,坚持学习,坚持每天刷题,让高考更加的简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高考考生必看的知识点的梳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各位考生能够喜欢。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考点整理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1

GDP: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GNP: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农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

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由我国农业现状决定:

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

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3.由建国以来我国历史经验证明:农业发展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快

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

1.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

2.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途径:

1.含义:粗放向集约转变

2.核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1)靠政策

(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b农业、科技、教育结合,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

(3)靠投入: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共同投入

(4)靠产业化经营::a措施: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b目标:把农业生产改造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大生产c重要性: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

(5)靠产业结构调整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2

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有什么决定?文化创新由社会实践决定,表现为: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作用有哪些?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含义: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要求: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即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①含义: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要求:A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B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的文化要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C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4)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等错误倾向。

5.当今时代,如何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2)在历史和现实、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6.学习型社会

(1)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2)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①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②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③建设学习型社会,能够促进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④建设学习型社会,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如何建设学习型社会?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4)特点:

①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机;

②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3

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2)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3、世界观与方_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_。方_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_,方_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_。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_,也不存在脱离方_的世界观。

4、世界观与方_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_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_的学问。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_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

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6、关于哲学的表述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学问)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_的统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7、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8、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

10、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1、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A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进步性: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_,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12、唯心主义的基本状态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意识,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的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

(2)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历年、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1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谁是世界的本原

14、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产生条件主要贡献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精髓: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党对的认识。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地位: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16、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规律(放在第十一课讲解)。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放在第五课讲解)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考点整理相关文章:

2021高二年级最新的历史必修三知识要点梳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范文

文综考点高三关于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最全归纳2021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化知识考点2021

高中必修三具体的历史知识点总结2021

市民阶层的概念、影响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

人教版高三英语必修三知识点2021

经世致用思想在近代的发展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

启蒙运动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记忆2021

文综考点历史必修三的期末复习提纲2021

    11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