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父母课堂 > 儿童养育 > 儿童心理 >

幼儿心理变化有哪些的影响因素

2018-03-16 14:39:59
|书奇

  不少幼儿有着不同的问题,可谓家家儿童都有本难念的经,其实在掌握了儿童心理的基本变化之后,就比较容易的帮助孩子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度过一次次的成长问题。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幼儿心理学的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

  有研究发现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和兄弟姐妹的数量以及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类型相关。Ruffman等的研究表明,家庭成员内,特别是父母与子女间的言语交流与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此外还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职业阶层都可能引起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差异。

  研究发现母亲教养方式中的"严厉惩罚"和"情感温暖理解"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正相关。现有研究几乎都认为更多谈论情感的权威型教养方式比更多使用申斥的专制型教养方式更能促进心理理论的发展。

  假装游戏

  假装游戏是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儿童理解心理和现实的区别。Leslie指出,假装是心理理论的一个部分,从此假装游戏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有研究指出,在假装游戏中,更多参加角色扮演的儿童,或者在幻想测验上得分更高的儿童,对心理状态的理解比其他儿童要好。

  语言技能

  许多研究都表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与语言技能密切相关,语言技能中的句子成分、句法结构、语义特征等能力的发展,影响着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Jenkins和Astington对儿童的语言表达和接受能力进行了测量,也发现一般语言能力与错误信念的成绩有很强的正相关。我国的吴南,张丽锦的研究发现心理理论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张旭的研究发现在3岁和4岁。

  关注学龄前儿童心理的健康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可见学前期儿童的身心发育、尤其是智力发展对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

  根据上海地区的调查,学前儿童由于营养条件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日益改善,身体情况一般良好,但心理问题却较严重。有1/4的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异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过度兴奋、焦虑和抑郁;少数儿童有精神病倾向。另一个地区4~5岁儿童的调查,发现30%的儿童有行为问题,如说谎、智力发育低下。可见加强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至关重要。

  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包括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消极方面主要是预防各阶段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积极方面主要是加强儿童的早期教育,加强精神锻炼,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学前期儿童受环境特别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突出。人们发现,孩子在过分赞扬声中生活,他将学会自负;在羞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卑;在忍耐中生活,将学会容忍;在争吵中生活,将学会诡辨;在埋怨声中生活,将学会嫉妒;在缺乏温暖的环境中生活,他将学会冷漠……。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家庭温暖,更多的亲人、父母之爱,应该鼓励孩子学会自尊,让他们学会自信,给予适当的表扬;给孩子平等的生活,让他们学会公道。调查证明,父母对孩子教育不良,父母溺爱或态度粗暴,或家长本人情绪严重不稳定,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等,都会使孩子出现心理偏异。

  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最佳期。他们脑细胞数基本达到成人的水平;脑重、脑体积也接近于成人;神经纤维分枝多,神经通路比成人更容易接通;脑的代谢活动旺盛(能量需要是成人的一倍);第二信号系统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加强刺激,实施各种教育和训练,有利于建立各种神经反应经络,保持脑活动的活跃状态,开发智力。

  也有些科学家指出:2至3岁是学习口语的最佳期;3岁开始进入学习数学的最佳期;3至5岁是培养音乐天才的最佳年龄;4至5岁则是学习书写绘画的最好时光。根据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实施相应的早期教育对充分开发儿童智力至关重要。早期阶段可以利用孩子“模式识别”能力,增加语言、音乐、棋艺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让孩子从小就在这些方面形成“模式”而深刻在脑海中,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大有裨益。这一时期父母或幼教人员示范作用很重要,对孩子影响较大。在“模式”学习阶段以后,可以增加各种知识和各种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内容,以直观的形象学习为主要形式。

  这一时期儿童经受一些精神锻炼也很必要,适度增加一些困难的环境,锻炼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放手让孩子交朋友,与同龄的孩子玩,参与孩子间的纠纷等,以锻炼孩子的人际适应能力;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安排一些需要胆量、耐受力和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锻炼,积极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

  出生至1岁

  此期小儿的心理特征是婴儿与母亲或照顾者之间正在建立起良好的信赖感。婴儿前6个月物我不分,分辨不出自己身体和外界的区别。6个月左右能把自己母亲及其照顾者同其他陌生人区别开来,开始认生,并表现出分离性焦虑,不愿与母亲分离,还能从不同玩具中,挑出自己喜爱的玩具。经过父母,家中亲人反复的言语和动作训练,情感的传递,并依靠自己感觉器官逐步感知周围事物认识外界物体,已发展自我意识。因此成人应不断提供发展小儿视觉、听觉的各种良好刺激,要给小儿以身体上的接触,如搂抱与抚摸,经常哄逗并于其语言交流,以及给予适合身心特点的玩具等。使小儿在积极愉快的情绪中,与母亲及其照顾者之间发展信任感。

  1至3岁

  此期小儿的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特征是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性。幼儿期小儿控制自己身体及参与环境活动的能力增强,能用言语来沟通情感,表达自己的需要,固有一定的自主性。如2岁时表现出明显的违拗性,不听从别人的吩咐或指导而闹“独立性”,爱说“我自己……”“就不……”但此时小儿对母亲依恋之情甚深,在具体解决问题和情感方面仍依赖于成人。因此,成人因势利导,教育小儿学习简单的行为规则,如区分好与不好,喜欢与不喜欢。培养小儿健康的自主性,以发展小儿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3至7岁

  此期小儿的心理特征是具有进取精神及丰富的想象力。学龄前期小儿由于语言词汇的增多和动作的发展,扩大了他们的生活范围。对周围的一切产生强烈的兴趣,是小儿萌发各种思想、行为、好奇与幻想。他们会表现出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希望独自去做某些事请,但他们缺乏知识、经验和能力,常常事与愿违,当小儿创造性和努力失败时,会极力表现出破坏玩具、弄哭玩伴等。对此成人可通过游戏来提高小儿的思维活动,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规范,鼓励小儿多提问,帮助其发挥想象能力,培养小儿与各种事物有关的积极情感,如爱父母、爱朋友、爱动物等。

  7至12岁

  此期小儿的心理特征是发展勤奋的个性及克服自卑感。学龄初期儿童认知发展较快,初步能够逻辑地,系统地将规则应用在文化知识上,比较客观的分辨环境与自己的关系。小儿入小学后接受正规教育,学习初级文化知识,十分重视自己勤奋学习的成就,渴望从学校的学习中得到乐趣,将主要的活动方式转为学习,而不再以游戏为满足。他们集体意识很强,不再喜欢父母对他们过分地照顾,而愿意和老师、同学相处,喜欢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任务和从事活动。所以成人应适时给与他们鼓励,引导小儿自己去发现和探索问题。他们通过学习、劳动及集体活动后,情感不断丰富,同时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下,会产生团结、友爱、互助、上进心等积极情绪,并逐步形成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12至16岁

  此期小儿的心理特征是确立自我认同感。青少年期小儿体格发育再次加快,个性基本形成。社交增多时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此时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已获得的知识用于社会实际生活中,让自己得到旁人和集体的认同,也就是说需要解决一个角色定位问题。因而常表现出强烈的自立要求和好胜心,并开始用新的方法来探索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如她们常想脱离家人和家庭模式,极力寻找一个有所属感及地位的团体,不愿受父母过多的干涉等,心理适应能力明显变强,但情绪容易波动。所以。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关心爱护及正确引导,对青少年建立优秀品质十分重要,应给与正面教育和鼓励,使他们在有意义的生活中,正确的认识自己。

  艾洛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强调了文化及社会环境在人格或情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外界环境尤其是父母对小儿的教育方法,对小儿性格的形成影响极大。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548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