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青少年犯罪心理应该怎么办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孩子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甚至出现逾越法律底线的犯罪行为。那么应该怎么预防青少年产生犯罪心理呢?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防止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如何防止青少年犯罪心理
1.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主要是教育问题。针对犯罪青少年认识低下与是非颠倒的心理特点,应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并提高法制觉悟,以便进行分析治疗和行为矫正,使其重新做人。不应随便将少年犯投入监狱,处以刑罚,而应注重身心康复,进行再教育及人格再塑。
2.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治疗。针对那些有不良品质和犯罪心理先兆的青少年进行治疗时,特别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治疗的心理效应,不要使其犯罪心理恶化,付诸实现。如果治疗的心理效应适得其反,就会使其自尊心受到挫伤,而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造成他们对心理医生的厌恶感、对立情绪与反抗心理,从而拒绝治疗。
3.帮助青少年及时摆脱情绪上的痛苦。当发现青少年情绪苦闷时,要及时了解情况,针对病因立即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帮助,使他们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摆脱情绪上的痛苦,振奋精神,尽快康复,保持心理健康。
青少年犯罪的诱发原因
个人因素
青少年们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们的生理发育很快,心理状态不够稳定,所以他们的可塑性大,同时逆反心理表现也很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强,好奇好胜,而且还讲义气,再加上法制观念薄弱,所以很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和诱惑刺激等,不但如此而且在遇到偶然事件的诱导和激发时,他们往往更易感情冲动,一般做事从来不计后果。
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受社会影响婚姻都不是特别稳定,所以离婚家庭增多,有的家长对孩子特别不负责任,严重的还有将孩子抛弃的现象。因此造成严重社会后果。另外还有就是,独生子女现象当今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非常溺爱娇惯,或望子成龙的现象普遍,或粗暴打骂等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所以致使未成年子女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对抗,严重现象还会导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由于有的家长过分的沉溺于自己的事业,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的教育等。这些因素对青少年的成长极其不利,甚至使未青少年受社会不良环境影响而违法犯罪。
学校因素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小学还有中学的教育都是普遍存在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却而忽视乐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现象。而且有的学校极其歧视“差生”,还有的甚至予以除名、劝退等现象,同时一些学校在课间管理失控等方面都可能诱发未成年人犯罪。
事实案例:我市某地一名尚未满16周岁的中学生单、扬两人合谋绑架同班同学邹某,因勒索要5万元巨款没能得逞而持尖刀捅50余刀致邹死亡。案发后,单、扬两人稚气未脱,认为自己这个年龄杀人后,只要赔几个钱就可,不用负刑事责任,这是听老师说的,其中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社会因素
现在社会的进步脚步的却很快,然而社会治安管理能力相对弱化,而且社会制约机制也非常的薄弱,特别是城市治安问题的失控。一句话不可否认的,城市化的建设步伐加快推动了我市的现代化进程,不过在进步的同时也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青少年叛逆怎么办
家长首先应该辩证的看待青少年叛逆,青春期是孩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创造力开始显现同时也开始追求个性的张扬;同时,随着孩子身心成长、以及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家长正确引导孩子。但在现实的教育中,一些家长却很容易陷入教育误区。
误区一、全面打击。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如顶嘴、不听话等,甚为恼火,认为孩子以下犯上,不把孩子的这股“邪劲”压下去,孩子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于是乎家长采取强硬的措施,非打即骂,甚至有的家长把正在上学的孩子送到部队,认为只要孩子吃够了苦就会变好。渐渐地,孩子表面上恢复到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实际上,已关上心灵深处那扇与父母交流的大门。
误区二、放任自流。在现实中,家长面对孩子的怪脾气,在几度管教而无多大起色后便失去了信心,开始对孩子放任自流。此时,无论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样,家长都听之任之,让买什么买什么,让做什么做什么。即便孩子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家长也不作为。久而久之,孩子受这种不良影响,行为发生偏差,待出现种种恶果时,家长才后悔莫及,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误区三、冷暴力。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叛逆不听话,晾他一段时间就行了。从此孩子在家中感觉自己就像空气一般的存在,家长不再和孩子交流,孩子有心事也只得憋在肚里。时间久了,父母会发现孩子叛逆的情绪可能不见了,但是性格上开始变得冷漠,不论是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表现出“与我何干”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