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小学教育 > 五年级 > 五年级语文 >

怎样教好小学语文

2018-11-20 17:22:43
|庄宇

  小学语文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能帮助学生理解其他学科,但是很多学生并不关心语文的学习,这就要求老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紧扣文本特色,立足文本整体,抓住重点词句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开讲。在教学《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中,对话描写是文本特色之一。笔者根据这一文本特色,在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综合训练:出示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对话,但标点没有——学生想要读通读顺这段话,首先就需要为这些对话加上标点;加上标点后,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感受人物这样说话的动机,读着读着,学生觉得加上一些提示语后,读起来更过瘾。有了提示语作为坐标,学生投入其中,积极还原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读为主要目标的训练中,慢慢地触及人物内在的品质,人物的精神变得看得见、听得出、说得准、读得好、写得活,甚至诸如“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这样大而空的问题也由于对人物对话的深刻理解,而在教学结束时迎刃而解了。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真可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于自知”。

  二、依据文章体裁特点,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

  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裁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从而激活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主要的是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江南春》这首古诗时,笔者让孩子们先读题目,看出题目分为两个部分——“江南”和“春”;再让每个孩子自己去读一读这首诗,一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春天的?交流时不一定按照诗句的先后顺序,但每找到一处,我们就来画一画这个景,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评一评谁的画与诗句最吻合。每一次画、说、评,孩子实际上都在自觉地借用作者的“一双慧眼”去欣赏了一次春天的美景,移情成为必然。二问:你又从哪里看出是写江南的景色?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字、词、短语、句子,他就穿越时空在古人的眼中看到了江南的特点。而能读好这些景物,学生就能领略江南原来是有这些特色景物的。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展开说说,他也许就能回味自己身处的江南,原来是有这些特点的。由此,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字、词、句、诗的机械解释,而是学生主动地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诗人的眼睛去看,用诗人的耳朵去听,用诗人的心灵去感受。学生仿佛一会儿在写生,一会儿在春游。《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表情朗读出来,是实惠便捷的解读方式。

  三、抓住“文眼”,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因此,笔者认为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要真切,倡导个性化体验,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靠“潜心会文本”。即通过反复地读,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读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就不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长,挖掘的艰辛,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对儿子深深的爱等情感。笔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并且适时地设计了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这36个小时里,他顾不上( ),顾不上( ),顾不上( ),甚至连( )都顾不上。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他心里反复念叨着的一句话是( )。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又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和深加工;既使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话语,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达到了“训练”和“感悟”比翼齐飞的境界。

  四、定位年段要求,在对话互动中生成情感,生成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要在互动中生成思想,生成情感,生成语言。这种对话是基于充分朗读、体验、感悟的对话。

  现实教学中,可能是由于考查教学效果方式的缘故,我们常常低估现在学生的水平,到小学中年级仍然将课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笔者认为,到小学四年级下半学期,应该选择一些足以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对学生更放手些。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中《春日偶成》这首诗时,请学生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笔者就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大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乐”是这首诗的灵魂,于是在“乐”的笼罩下,学生开始“乐在诗中”地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收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

  五、切合儿童特性,适度拓展,坚持练笔

  我们都知道,“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内的训练量太少,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达成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小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汉语拼音知识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学好语文的重点。汉语拼音是识字最重要、有效的工具。学习汉语拼音,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朗读巩固了汉语拼音,另一方面让学生借助拼音朗读这些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进行自读实践,他们通过反复朗读,能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读顺,提高朗读能力,加快识字的步伐,且借助这个工具,自己认读拼音部分的词语、经典著作中有拼音注解的汉字,自学一些生字。

  随着学生识字量增多,阅读和写作的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母语的黄金时期,诵读经典,博览群书,培养良好的文化教养,拓宽个人的视野,为他们今后高水平、高品位的发展打下深厚的根基。

  写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语文学习就是要让每个人写上一笔好字。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写字训练。语文教师应该首先从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做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前面已经说过小学时期的教育应该比较生动活泼,容易让小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而且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非常高,具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加以训练,联想能力可以得到非常显著的提高。但是就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个是当下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缺乏变化,不能很好地跟上时代和教育改革的需求,不够生动,缺乏实践性,再者就是前一种情况造成了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最后,就是教师对这种教材编排缺陷和厌学情绪的处理方式也不尽合理。

  例如,在最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培养的写作课上,教师往往只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向学生进行描述,学生再根据教师的描述进行第二轮描述,这种再一次的描述就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产生了束缚。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学生自己进入生活对事物进行观察联想和描述,从而获得更贴近生活、更具有创新力的习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弥补了教材的不足,亲自观察的做法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照搬课本和辅导资料难以达到的效果,这种让学生亲自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的做法就是小学语文生活教学。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个安定文明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建立安定平稳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用健康正确的方式结交朋友。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把语文知识与熟悉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感知和利用,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同时,不同智力水平,具有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也可以在这样轻松熟悉的环境下交流互补、相互启发,实现共同发展。

  (四)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

  教师应设计与小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教学场景,这有利于学生情绪的放松,学生在一个放松的情境里更容易接收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在无意识中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利用游戏活跃气氛

  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本来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可以增加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亲近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尤其奏效。一般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经常采用的游戏教学有:“游戏拼音动物园”“击鼓传花”“快乐邮递员”等,这些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氛围下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流畅地将课本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46
c
id
726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