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小学教育 > 三年级 > 三年级语文 >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2018-11-26 10:12:26
|庄宇

  朗读不仅是一种语文学习形式,更是一种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朗读并不是机械简单的重复课文,而是需要通过内部理解完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以自己的方式对课文进行理解和掌握,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思想。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朗读的指导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1.准确制定朗读目标,实现层次性阅读

  小学生具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认知基础与认知能力,教师的朗读目标在制定时要考虑到规律性和层次性,首先要做到准确识字认读,确保朗读无障碍;其次要实现流利朗读课文、准确理解意思;再次就是要将感情带入朗读,培养感情能力;最后要将课文熟读精读,丰富积累、深刻记忆。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做好导读工作,将生字生词与字音准确区分标注,在带领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加深理解。所谓熟能生巧,大量的朗读积累一定会帮助学生实现朗读技能质的飞跃,将朗读所学用于课外,强化知识积累。例如,在学习《虎门销烟》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朗读任务,由浅入深分别是认识生字生词、流利朗读文章、加入自己感情进行朗读、反复阅读进行积累,使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林则徐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2.丰富朗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师在反思朗读教学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丰富能够有效解决朗读课程中枯燥乏味的问题,使朗读变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在朗读学习的过程中爱上语文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思考,教师的行为是学生模仿的榜样,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正确阅读的积极暗示,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把握朗读重点,将自己独特的朗读方式与朗读情感带入示范教学中,达到进行阅读指导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做到边读边思、体会情感。此外,还有情境创设、个性朗读展示等教学方式都可以唤起学生对于朗读的热情和兴趣。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亲身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榜样,准确进行情感表达与字词把握,表现出对于周总理深沉的爱和不舍,营造浓厚的朗读氛围,调动学生朗读主动性。

  3.进行多元化朗读评价,及时进行教学反馈

  学生应当在朗读的过程中对阅读内容与情感进行品味,把握作者文章中的情感态度,以准确合适的语调和感情进行材料朗读,表现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就要以此为标准对学生的朗读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在反馈的过程中体现出学生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尊重理解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和看法。评价标准要做到动态多元,综合分析学生的朗读表现,充分对学生进行认可和鼓励,也可以为学生布置朗读作业,要求家长也对学生表现进行打分,给出多元的评价与反馈。例如,在学习《挑山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在家长面前进行朗读的任务,要求家长根据给出的朗读标准进行打分,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情感的表达、字词的把握等方面给出反馈,帮助学生进步。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策略

  一、教师专注考试,重视不够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的教学越来越倾向于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而朗读是无法通过笔试进行考核的,自然就被打入了“冷宫”。语文阅读课上的朗读教学,往往不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朗读欲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是为接下来教师对课文进行解析服务的。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

  二、教师能力匮乏,疏于指导

  现代教师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经历了无数次的考试才踏上了教师的岗位,在这层层选拔的过程中,没有对教师的朗读水平提出要求,教师自然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朗读训练,朗读水平欠佳。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都不高,又怎么敢于在学生面前做示范朗读呢?所以,教师只会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要有精神,有感情,因为教师自身也不知道具体的朗读要求是什么。遇到诗歌等必须要示范朗读的文本,就用音频来代替,但音频朗读是没有生命的,它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针对性指导,所以教师的示范朗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生缺乏锻炼,羞于朗读

  教师弱化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导致学生丧失锻炼朗读的平台,朗读水平普遍不高,必然没有勇气在课堂上展示自身的朗读能力。如此恶性循环,学生的朗读水平越来越糟糕。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会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髙,教师对朗读教学越加不重视,学生的朗读情绪越加低落。

  四、读后评价空洞,流于形式

  在课堂上,当学生朗读完之后,教师做出的评价无非是“读的棒极了 ”“读得很流利”“读得很有感情”“读得很有气势”,等等,这些简单而笼统的评价,空洞无力,缺乏有效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流于形式,而学生在朗读时应该如何把握节奏的快慢,如何做到轻重缓急,如何控制自身情绪等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五、改变朗读现状应采取的措施

  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变现在的朗读现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策略。

  第一,教师加强重视,提高自身能力。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的很多兴趣爱好、行为习惯都习得于教师,所以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努力做好示范工作,这才能更加科学、准确、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例如在教授《船长》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笔者对哈尔威船长的语言进行了示范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语速的缓急、语调的凝重有力。通过笔者的示范朗读,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在当时危急的情况下,哈尔威船长的沉着冷静和果断机智。当学生再次朗读时,必然会受到老师的感染,模仿老师朗读时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等,朗读能力也必将会得到提高。

  第二,明确朗读目标,制定朗读计划。

  一直以来,朗读教学就像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附属品,在教学中充满了随意性,教师想读哪一部分就让学生读哪一部分,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缺少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所以,教师应该在备课时就制定好具体明确的朗读教学目标。例如在教授《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时,笔者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一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要通过朗读诗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初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三要通过反复诵读(注意语调、语音,节奏等),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而在执教《负荆请罪》一文时,关于朗读的教学目标笔者是这样设定的: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特点。不难发现,两堂课的朗读教学目标设计上是有所差别的,前者朗读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且层层深入,这是因为前者是一首诗歌,诗歌具有音乐美、绘画美,最适合也最值得朗诵,学生只有通过反复、饱含感情的朗诵,才能体会到诗歌的意境美。而后者是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因为后者是一则历史小话剧,重点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所以,课文的内容不同,朗读的教学目标也不一样,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出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朗读教学跟其他教学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教师有必要制定一个周密的朗读教学计划,大到整个小学阶段的朗读教学计划,小到一个学期的朗读教学计划,教师都应该明确朗读训练的重点是什么。

  第三,建立评价体系,激发朗读兴趣。

  评价体系是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而有指导性的评价有利于让学生知道自身的不足,应该做出怎样的改进。例如有个学生在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句时,语气缓慢,声音轻柔。此时,教师就应该对其指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消息之时,惊喜欲狂,迫不及待地想要马上返回故乡,“巴峡” “巫峡”“襄阳”“洛阳”这几个地方相距甚远,但是在作者眼中家乡似乎就在眼前,瞬间能到。所以在朗读时应语气激昂,语速要快,一气呵成,读出作者的归心似箭和兴奋喜悦之情。这样一种有针对性的评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朗读信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40
c
id
731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