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小学教育 > 六年级 > 六年级数学 >

如何对小学数学应用题进行教学

2018-11-21 14:11:52
|庄宇

  应用题对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部分,应用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师及学生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

  笔者认为,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学会计算来实现其工具性,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启蒙时期,这个时期小学生开始养成各种习惯,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培养特别重要,其对学生日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题的解题核心在于对其的分析,只有正确地进行应用题分析,才能进行正确地解答。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可测量,可观察的行为进行教学,让应用题教学外显,使得学生能够观察了解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同时还应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中多设计开放性的应用题。

  数学科目特别是应用题对学生有较高的思维的要求,同时其也对思维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想提高学生进行应用题解答的能力,就必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设计一些开放性应用题,即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不设计从条件到问题的完整的应用题,将题中的一些条件抽出,让学生根据理解对条件进行补充,然后进行计算,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他们补充的条件也有不同,进而导致算出的结果也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可以更换已知条件,让学生从一个题目中学到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而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三)将应用题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到教学中显得十分有必要,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到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与科目的距离拉近,同时,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还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生活化的举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进而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如,教材中有一道练习题:“消防队砌一道长8米,宽0.25米,高2米的训练墙,如果每立方米需要用砖525块,2000块砖是否够用?”这道题来自于现实生活中,在解答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能算出训练墙的体积为4立方米,那么接下来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算出需要2100块砖,再与2000块相比较,就能得出答案---不够用。可以这样想,每立方米需要500多块砖,2000块肯定不够用。同时还可以这样想,用2000块砖砌4立方米,平均每立方米只有500块砖,不够525块,因此,2000块砖不够用。学生这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题与学生的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感觉到亲切,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学数学,同时也能让学生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而培养了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编应用题。

  新课程改革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被重新确立。学生在课堂中占有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的出现形式为教学引导者和辅导者。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领悟,理解知识,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自编应用题,这样才能让学生进一步找出应用题的结构及特征,促使学生自动自觉地对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些都有效的检验了应用题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编应用题指导时,应注意自编的应用题要符合逻辑,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有违反道德的现象出现,同时,所编的应用题还必须与实际生活相关联。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在进行应用题例题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算式列出后,让学生自己计算结果并写出答案。也可以对例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如在教材中有一道例题,求“做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教师只要分析到“要求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 这一步,然后便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如何计算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去完成分析和解答过程,这样不仅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避免了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好处。

  如何对小学数学应用题进行教学

  (一)强化学生的数学问题结构意识

  学生在解答一个问题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读题,通过读题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将问题中的已知条件与要求找出来。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有着很强的思维深度,学生需要分析所给条件之间的关系,明白哪些条件是应用到本题之中的,并将这些成分进行分析和综合,使之形成一个整体。当学生找到问题中那些具有本质意义的关系时,我们就可以说他们抓住了数学问题的结构。

  在应用题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问题结构的训练,常见的训练方式有画线段图、改变叙述方法等。小学低年级段经常接触的是两步应用题,此类问题的讲解应该将重点放在问题结构上,可以将直接条件转化为间接条件,也可以对问题的问法进行改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扩充、缩减、拆分,也可以根据问题说条件。中高年级段会接触一些多步的复杂应用题,这些应用题应该将主要的训练目标放在“发散思维”的培养上,帮助学生把握数学问题的结构。

  (二)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训练

  应用题的学习之所以效率较低,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当学生看到一个应用题时,会觉得茫然无措,不知道应该怎样分析,从何处入手。对于这种状况,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将应用题同计算题进行比较。学生在做计算题时首先要弄清运算的法则、顺序与步骤,这些都是非常清楚的,他们的思维过程也是同运算顺序相符的,通过算式就能看到学生计算的每一步,哪里对、哪里错,一目了然。

  而应用题的解答有很大的差异,学生要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各种条件进行分析,找到解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无论进行审题,还是写出算式,学生依靠的都是内部语言,这一过程教师很难把握,无从了解学生的思维,如果有不合理与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无法对其进行纠正,更谈不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先分析学生的智力活动情况,并得知它是遵循从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转化规律的。因此,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我们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解题有计划、有步骤。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48
c
id
7267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