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小学教育 > 二年级 > 二年级数学 >

小学生要怎么预习数学

2019-10-17 14:13:38
|庄宇2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体了解,找疑点,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学习掌握新知。预习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要怎么预习数学

  小学生数学预习有效性的策略

  一、预习兴趣培养

  (一)设计难易适度形式多样的预习单。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都能自主进行预习,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统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会收集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统计表,再依据统计表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那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如让学生统计自己感兴趣的同学们的身高、体重或爱吃的水果、喜欢的学习科目等。要求自己做出数据统计图(表)等。里有导学单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统计结果。然后到课堂上来和老师同学交流,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的是怎样制表和分析数据。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体验,设计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去体验,给学生创设探索和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结合现实背景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实例,加深对平均数特点的理解,重视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充分提供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空间,整合知识内容,重视统计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统计与计算的结合,统计与图形的结合统计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再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个单元中《简单的路线图》一课的预习单时,设计一个综合实践应用,要求学生邀请家长参与完成从家庭到学校或其他地点的路线图,并描述路线图。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独立概括,思维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教师就可以充分为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层引领。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前预习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课前预习作业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升。

  (二)设计带有竞争的预习单。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课前预习设计是:(1)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然后根据教科书中的要求和父母合作做一做,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2)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不公平的游戏了吗?怎样修改就公平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游戏设计的最公平合理

  在预习中采用适当的竞赛,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预习有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地行动。在学生初步树立起预习意识的同时,教师应加强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

  再如 “找规律”课前预习:仔细看书中的主题图,用你自己的语言叙述出你从图中都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量之间有关系?你能从中找到规律吗?你能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图案吗?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最漂亮,应用的规律最有创意。

  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独立概括,思维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教师就可以充分为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层引领。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前预习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课前预习作业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升。

  二、预习内容设计。

  (1)设计预习单要目标明确。不仅停留在一些具体的知识上,还应对“能力”“情感”“经验”等方面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预习要求不同,如: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在游戏中进行预习,注重预习兴趣和预习习惯的养成;中高年级学生重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2)设计预习单要内容具体。每课时前要给学生以“预习提示”,如:你将要学习什么知识?在预习中你了解哪些知识?你有哪些不会的知识,有什么问题?等。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培养预习能力和习惯。不同的学习内容,预习作业也有差异,指导预习也要因材而异。概念型内容可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预习,计算型内容可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进行预习,空间图形内容则可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进行预习。如:教学“空间和图形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得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就能不断的生成新知,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在教学平行和相交中的认识平行时,预习单布置的预习任务是:拿两根小棒,从高处落下,观察落下后两个小棒的位置关系,如果不小心把其中的一根小棒落到地上,那么桌面上的小棒和地面上的小棒又是怎样的关系?你仔细阅读书中的知识,然后把你的疑惑提出来。在课堂上,首先用两根小棒演示了一遍,小棒都落在桌面上,这两个小棒是什么关系呢?你能说说你昨天在家演示时碰到的情况吗?由于经过了预习,学生能较快的弄清在同一个平面内是什么意思,弄清怎样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而本节课的重点就在怎样画平行线。

  (3)设计预习单要逐层推进。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设计预习作业要注意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如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预习设计:a、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b、你理解什么是面吗?能举例表示吗?c、请你认真阅读课本了解面积单位有哪些,再动手制作出10个边长为一厘米的小正方形和5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d、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e、 在预习中,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在预习中,根据问题提纲逐层深入,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

  三、预习方法指导。

  在预习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我在寻找解决预习有效性的策略过程中,学习到了 “四步”预习法,我在班级尝试推广收到较好效果。

  一读:要求学生读课本,了解将要学习什么,从教材的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

  二思:让学生思考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想新授知识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例如预习小数的大小比较知识后,学生感知到小数大小的比较与整数大小比较有联系。又如指导预习“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思考怎样验证这一规律,回想这一规律以前运用过吗?通过系列思考,发挥预习功能。

  三练: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四问:预习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是在“读、思、练”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是学生由将学习内容引发的疑问。在预习中不断引导学生质疑,引发对新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感知到问题的存在,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预习指导要注重过程,让学生在预习中达成对问题“感性——理性”或“理性——理性”的提升。

  四、预习效果评价。

  预习是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个体活动。在预习中,每个个体都形成了自己不同的感悟,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并给予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

  教师可对坚持认真预习的小组同学,通过评比台进行表扬;对有一定水平或有独到见解的预习题,在此题上打★给予肯定,并请获星的同学介绍这些见解;定期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让预习成为学生期盼的活动。

  小学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研究策略

  一、从教师的角度讲,更科学地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

  1.提问引导的方式

  课前学生有一定的预习时间,课上也需要,而且课上的思考会更加精力集中和高效一些。在课堂的预习时间中,教师处于“安静陪伴”的状态,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必要时也要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用问题来指引学生。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体系还未形成,所以很容易“迷失”,使得预习效率降低。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通过问题来指导他们思考,也了解他们的预习进度,更好地安排课堂。发现学生对哪些知识点感觉到困难或是不清楚时,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若是共同的问题,则可以标注成教学难点,在课堂上重点讲解。提问引导的方式适合学生预习的初级阶段,有教师的陪伴,学生的预习效率能大大提高。

  2.健全评价机制

  鼓励和肯定是学生进步的强动力,小学生的教育更是如此。他们更重视周围成年人,特别是自己尊敬的教师的肯定。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就必须有一定的奖励机制,对于一些预习成效好,回答教师问题积极的学生要施以奖励。并且将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直接点明,方便其他学生学习。健全评价机制,还需要教师对那些数学成绩差或是学习不积极的学生一定的鼓励,看到他们的优势,哪怕是做对一道题目,甚至是积极完成预习作业,都要给予肯定,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从预习开始,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营造良好的预习氛围

  更全面地说,预习不仅是学生

  一个人的事情,也是教师和家长的事情。营造良好的预习氛围,需要教师提供预习“软件”,家长提供预习“硬件”。也就是说,教师要提供一定的预习材料,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更有趣味,更容易吸引学生的预习内容。如通过观看某动画片来学习其中的“简单计算”,或者是分析一组图片,观察其中的图形面积大小等。形式越是新颖,学生就越是有兴趣。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要提供给学生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因为预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否则很难发挥效果,也很难有自己的思考和获得。营造良好的预习氛围,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学习,或是给他们指导疑惑。

  二、从学生的角度讲,更注重个人学习习惯的养成

  1.养成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

  教师安排的预习任务再好,还需要学生一步步地完成,因此需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教师可以安排团队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预习任务中,而且有伙伴的陪伴,能实现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每个小组中有更高预习能力的学生能够带动其他同学,从而实现整体水平的提高。并且学生的预习习惯一旦养成,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2.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数学学习必然要解决实际问题,读题成为第一步,也是一种预习。但是很多学生都不习惯读题,这确实是犯了“兵家之大忌”。读题是对题目的了解,只是凭借对题目的印象是不可能完全理解题目的,而且很容易依赖自己的熟悉感,做错题目。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入读题节奏,如做题前一分钟认真读题,不能动笔。再来就是要认真思考,因为预习不是读一遍课文,了解其中讲述了几个知识点,而必须是对知识的一个全面的剖析,知道重点和难点,甚至必须要尝试自己推导公式等。思考是预习中不能缺少的,也是良好预习习惯养成的必经之路。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充足的思考时间,让每个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促使他们去“思”。最后还要注意学习做笔记,这是预习对后续学习的好的指导。因为预习之后,可能在第二天才能够真正学�,这段时间学生可能会忘记,所以做好标记,能够记录自己当时预习的一些心得,对难点和重点作标注也能让自己在课堂上更有所重点地听讲。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求较高,前期还需要教师一步步地指导,从要求学生画出自己的预习问题开始,逐步养成习惯。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36
c
id
739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