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小学教育 > 二年级 > 二年级数学 >

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2019-10-17 14:16:39
|庄宇2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每接触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学生都需要先了解这个知识的概念。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构成基础,学生的数学概念掌握程度对于其数学知识牢固度有着直接影响。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1.利用生活实例,开展概念教学。

  生活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接受生活化教学理念,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小学数学知识较浅显,与小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数学概念是抽象化的教学语言,教师需要利用生活实例对数学概念进行生活化处理,让学生可以理解数学概念。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小学生数学教师都认为生活化教学过于麻烦,也无法从小学生的角度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极大地影响了生活实例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改革的进行,让小学数学教师有义务对教学进行生活化改革。教师要多观察小学生的生活,选择小学生能够接触与理解的生活现象进行教学。

  比如在讲解加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选择生活中买东西的实例对加法的概念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出这样的例子:“小明去文具店买了5支蓝色笔,3支红色笔,他一共买了几支笔呢?”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不算难,他们可以快速反应出来答案是8只。这时,教师再追问学生8与3、5的关系,让学生说出针对这一生活实例的加法概念,再对学生总结出的语言进行专业化处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观察了生活现象,认识到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存在,更成为数学概念的探索者,有利于数学概念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利用知识迁移,开展概念教学。

  每个学科的各部分知识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利用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影响小学生“温故而知新”。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教师可以利用知识迁移作用进行概念教学。先引导学生复习之前的知识,通过知识的扩展让学生认识新的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有关于质数与合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约数进行复习,从约数的概念引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从熟悉的数学知识出发,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促进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

  3.利用课堂情境,开展概念教学。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发展的阶段,一个形象、生动的课堂情境,会让小学生乐于开展思维活动,也会让小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对数学概念进行初步认知。更可以利用课堂情境的创设,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者合作学习,接触到更多的学习方式,从中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手段。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体积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不同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或者长方体,让小学生发现体积的形象意义,再组织学生学习文字化的数学概念,促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一、联系实际,引入概念

  因为概念是比较抽象的理性知识,因此在引入新的概念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其接受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地引入概念。那么就要从下面几点展开教学: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概念。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数学,通过实物让学生观察、演示或操作来阐明概念,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二以旧概念的复习引入新概念。一个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处在一定的概念系统中,处在与其他概念的相互联系中,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概念同化习得新概念的。学习复杂概念之前,先学习更一般更简单的概念(即上位概念),以这个上位概念作为新概念的先行组织者,联系学生已学过的有关概念来阐明新概念的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利用整除的概念阐明约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公约数与公倍数的概念中,再添上“最大”、“最小”的限制,而得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实践表明,用先前的一个概念推导出新的概念,这样的既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新的概念,又能使知识结构形成的更完善,学生掌握得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联系的思维方法,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二、创设情景,激起学习概念的欲望

  数学书上的概念学习往往是抽象、枯燥的,如果在学习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常能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教师可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春游前分发物品的情景,问学生怎样分才公平?同时对教材进行了必要的补充,提供给学生的物品既有可以分完的,也有分不完的。因为情景富于吸引力,学生跃跃欲试,在尝试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体悟到每份要分得同样多“才公平”。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呼之欲出,这时老师可以再适时引入“平均分”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在分一分中客观存在的“分不完,有剩余”的现象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做了铺垫。与此同时,在分的过程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每次分的结果通过列表集中在一起,借助观察表中的数量关系,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当刚好分完的时候,可以用学过的求几个几的方法算出分的总量,这又自然沟通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数量关系。而对于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学生也很自然想到要把不能继续再分的部分加进去才可以算出原来的总量。

  三、充分利用资源,丰富教学素材

  由于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即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生活知识,在此基础上又将其生活知识抽象为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小数意义》时,可以设计 “猜教师身高,并将其准确表示在图上”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会有多种策略:有的学生利用估计表示出了一点七几米;有的学生将第八条平均分成10份,涂若干份;有的学生将整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涂出七十几份。通过具体的题目将其抽象出来,这样的训练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逐步缓解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还有,运用直观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手段,真正的目标是是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产生飞跃,形成概念。我们都知道,学生生成材料有对错之分,也有优劣之别,还有同一水平的不同表达方式。在课堂上,第一个学生不能准确地表示出1.7几米,另两位能正确表示,但方法不同,老师正是将三位学生的自主研究成果按序呈现,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引入两位小数的必要性,以及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在交流讨论中,多向完善概念的重构

  由于交流、讨论是学生进行数学概念建构的最重要的过程,一个班集体是以学生个体为主所组成的。所以,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这前头脑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相关的知识和相关的生活经历与实践经验。学生个体生活的外部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相通的。可能有的学生了解或掌握的是与这个数学概念相关的直接经验和知识,有的则是简接的知识,甚至有的学生与概念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一点也不具备。作为一个数学概念,它不是象语言所表达那样抽象,其是丰富的,要想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建构,就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理解把握,直到建出结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老师给出几个讨论方向,引导学生朝着这些方向去交流讨论,让学生各自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辨析,相互批判性地吸纳,在讨论中使自己的思维从模糊到走向清晰,从偏向走向完整,从错误走向正确,这样对概念的建构,远比听老师抽象性的讲解,学生强迫性的记忆要好得多。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36
c
id
731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