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小学教育 > 二年级 > 二年级数学 >

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2019-10-17 14:16:45
|庄宇2

  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它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的基础。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数学概念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致使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效引入数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1.从生活实例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他们主要依据事物的表象来理解概念。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引入概念时,可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典型事物,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使之逐步抽象、内化为概念。例如:教学“平行线”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例――操场跑道上的两条线、秋千架的两根吊绳、黑板的上下两条边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每一幅图中的两条线都可以无限延长,永不相交,在此基础上,揭示“平行线”的概念。这样的教学,以生活中的实例为感性材料,逐步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有机地引入“平行线”的概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从已有知识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之间往往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新概念是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教学时,要分析新概念与哪些旧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推导出新概念,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教学“素数”和“合数”的概念时,可先复习“因数”的概念,让学生找出1、3、8、11、12、16各数的因数,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将这些数按因数的个数分类,从而有机地揭示“素数”和“合数”的概念。再如:从求几个数各自的倍数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将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既有机地引入了概念,又使学生明确了新旧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

  3.从动手操作引入概念。

  “智慧自动作发端”,动手操作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通过实际操作,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动手画、折、量、分、算、摆、拼,增加直观体验,为抽象概括新概念打下基础。例如:教学“圆周率”时,可以让学生画几个直径不等的圆,剪下来,测出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算一算每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让学生自己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引出“圆周率”的概念。

  4.从比较分类引入概念。

  数学知识之间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比较是找出不同知识之间异同点的一个好途径,通过不同知识之间的比较分类,可有机地引入概念。例如:教学“真分数”与“假分数”时,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数■、■、■和■,再根据分子与分母的大小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引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

  5.从认知冲突引入概念。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引入概念的极好途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主动认识和理解概念。例如:教学“数对”的概念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出示一张座位图,圈出小军的位置,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小军的位置,学生积极性很高,说出了各种描述位置的方法,交流时,发现有的麻烦,有的不准确,有的不确定,学生的认知结构立即变得不平衡,心中迫切需要一种既正确又简明的方法。此时,教师抓住时机,适时教学一种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数对”,水到渠成。

  小学数学概念有效教学方法

  一、把准知识起点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因此教学数学概念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掌握知识间的前后联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恰当、有效的教学环节,自然地引出概念。例如,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角的分类和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了解了这些,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角的分类的知识,接着出示几个角让学生判断,然后出示三角形组成的小船图案,让学生尝试按角的特征给这些三角形分类。这样既使学生学习了新的知识,又沟通了所学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二、创设有效情境

  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因此,小学数学的情境创设,应该从学生的视觉感官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进而促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春天到了,花儿开了,引来了许多漂亮的蝴蝶。有一只蝴蝶特别调皮,它和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把身体的一半藏在花丛中,只露出了一半身体,你能找到它的另一半吗?”学生对这个情境特别感兴趣,在他们找出了这只蝴蝶的另一半后,教师追问是如何找到的,学生回答“因为蝴蝶的身体是对称的,也就是两边相同”。这个情境创设不仅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强调并突出了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基本和关键要素——两边对称,有利于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学习。

  三、注重活动探究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每个数学概念的背后都有许多鲜活的内容。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引领学生观察、比较、感悟,从而认识概念的基本特征。例如,教学“面积”这一概念时,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探究。首先,直观感知物体的面有大小。播放歌曲《拍手歌》,让学生边听、边唱、边拍,感知自己的手掌面、课本封面、课桌面等,并比较它们的大小,然后我提问“它们的大小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由此引入新知的学习。其次,通过“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感知面积的含义。先让学生摸课桌、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以手掌面为参照,感受它们各自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仿照“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课本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的理解。通过模仿、迁移,引导学生体会面积的意义,接着通过画、涂等活动,完善面积的含义。接着我在黑板上演示沿着学具盒的周边把它画下来,得到一个平面图形,给平面图形涂色后指名学生说说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的什么,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也有面积,然后总结面积的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最后,通过“比一比”“辨一辨”的活动,深化面积的含义。“比一比”就是让学生比较文具盒和课本封面的面积;“辨一辨”就是让学生用蓝色笔描出这两个图形的边线,并涂红色表示它们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说说蓝色和红色部分分别是图形的什么,以弄清楚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和关系。这样有梯度的学习,既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又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感悟面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了思维能力。

  四、建构知识网络

  所谓知识网络,就是结合已有的知识结构,把数学知识编织成有机的网络,让学生更加精准地掌握知识,体会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一定的知识网络,这是概念教学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小学生抽象、概括、理解能力不强,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鼓励并帮助学生把新学的概念内化到以往的知识结构中,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交叉关系、并列关系、种属关系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联的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使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准确地掌握概念。如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在学生认识梯形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四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四边形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理解。学生建立概念网络,在更好地记忆概念的同时,不断地感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系统性。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36
c
id
7317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