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小学教育 > 二年级 > 二年级数学 >

老师要怎么教小学数学概念

2019-10-17 14:17:33
|庄宇2

  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教学的核心是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数学教学中的基础和重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一、概念应建立在充分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而如何使抽象的数学概念能为小学生所接受,这就必须以具体的表象作为概念的基础。使概念建立在充分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

  1.通过直观材料建立概念

  数学概念的建立决不是像物与物传递那么简单,也不是靠对大脑的直接灌输。儿童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抽象思维仍是直接与感性材料相联系的。因此,首先要通过直观,为他们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使他们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

  例如小学生认识自然数“2”时,教师必须从2个苹果,2本书,2支笔,2块橡皮等学生熟知的物件,通过观察实物并结合数数,一步步的抽象出“2”,领悟其实际含义,形成“数2”的概念。

  2.通过生活实例建立概念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儿童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例形成概念。小学生数学概念的来源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从实际经验中概括得出,即概念的形成;二是在原有的初级概念基础上,通过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即概念的同化。小学数学中的概念许多属于前者。

  又如,建立平行线概念时可让学生想象平直铁路上的两条铁轨,建立射线概念时可让学生想象手电筒射出来的光线等。

  二、在概念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随着年级的增高,数学概念也逐渐增多。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可根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按照知识内在的联系,抓住概念的,从已知概念中导出新概念。

  如讲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利用比与分数的关系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加以诱导。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活动,利用原有概念顺利地得出新概念。

  这种情形在直观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更为多见。如从长方形概念中推导出正方形的概念,推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从长方形面积推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出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等。这正是利用迁移规律,促进概念的教学。

  三、注意和相近的、易混的概念比较

  建立概念时,及时和邻近的、易混的已知概念进行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既可巩固旧概念,又能加强新概念的清晰度,有助于概念系统的逐步形成。

  例如,教完了小数的性质,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小数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大小为什么不变?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大小为什么就发生变化?”明确关键在于看小数位上的数字是否发生变化。此外,注意对数与数字,数位与位数,奇数与质数,偶数与合数,化简比和求比值,时间与时刻等各种形同义近的概念进行辨析。

  四、利用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变式能在组织学习感性材料时,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方面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正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贫乏,不易区分事物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而变式恰恰在非本质特征方面作各种变化。即所谓“形变质不变”。因此运用变式对形成正确概念起了积极作用。可以更好的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如“梯形的高”,小学生往往认为只有上下底在水平位置时的垂线才是高,而不易辨别其它形态时的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在出示标准图的同时,出现各种变式。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作出梯形的高。遵循变式规律进行概念教学,可以使概念的本质特征更为突出。

  五、通过反面衬托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概念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方程的含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这个定义里,要特别注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概念。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了正面揭示外,还可以用反面衬托的方法,让学生辨别正误,确切的掌握方程的概念。

  六、归纳整理,形成概念体系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学科,它的概念更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概念不是孤立的,互相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 要善于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及时把概念归类整理,逐步形成概念体系,从而建立良好的数学概念的认知结构。这样就会使所学的数学概念有一个整体性的比较清楚的认识。

  七、在应用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在由抽象回到具体多次往复。因此,概念的应用十分重要,笔者认为数学概念主要是在运用中巩固。通过应用,可以纠正错误的认识,检验学生对概念的实际理解水平;通过实际运用进一步重温概念的意义,加深对概念更深刻的理解。如学习了“对称图形”的概念后,可让学生辨析图形,指出哪些是对称图形,也可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图形,并指出其“对称轴”, 从而加深对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1.开展生活化教学使数学概念具体化

  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无法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两点,首先是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能力较弱,导致学生很难将数学概念联系生活实际,并在脑海中形成具体、形象的感知。其次,数学概念相对模糊和抽象,换言之,小学数学概念是严谨、抽象和模糊的,学生很难依靠教材内容对相应的数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认识,也就很难对其真正的理解与掌握。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概念难度增强了,甚至部分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的枯燥和无味,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降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将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形象化与生动化,必须要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找到具体的参照物,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物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理解数学概念。

  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通过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比一比》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其中涉及的数学概念是比较,教师需要学生理解长与短、大与小等多方面的具体含义,能够切实掌握比较这一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这一数学概念相对模糊和抽象,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很难通过教学上的解释深刻理解比较的含义和本质。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学开展概念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摆放一大一小两个苹果,并且询问学生:“同学们,这里有两个苹果,大家想要哪一个,为什么?”此时,学生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要大的苹果,因为它比另一个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融入比较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树立具体的数学概念。同时,教师也可以让不同身高的学生来到讲台,让学生按照高矮顺序排列;让学生用笔、尺子、绳子感受“长、短”的概念。使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领悟比较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教师就通过具体的事例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具体的事例与抽象的数学概念相互融合,在对比与参照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领悟和感受,进而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引导学生在交流与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解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中对数学概念有具体的认识,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从某种程度而言,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够都相对较弱,在面对数学概念时,学生也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有效的进行理解和学习。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教师就是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分享,利用团队的力量进行学习,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平移和旋转》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学生无法通过教材中的内容对平移和旋转进行正确的理解,也就无法对相关的数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感悟。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平移和旋转的具体概念,通过小组中演示,列举生活例子,教师的适时评价,让学生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的具体现象,从而增强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实践证明,在学习小组中,在同伴旁边,学生思想压力小,思维更加活跃,敢于在小组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分享同学的见解。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的形式,学生就能在思维与观点的碰撞中对数学概念有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就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通过小组交流与讨论,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3.利用有效的课后练习对数学概念进行巩固

  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后练习是不能忽视的学习环节,有着巩固与提高的实际效能。换言之,课后练习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巩固学生所学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所教的数学概念,布置相应的课后练习,指导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对数学概念进行巩固,要避免学生在时间的推移中遗忘所学的数学概念,或者使数学概念变得模糊。

  教师必须对课后练习的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习题,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却无法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布置的课后练习应该能够针对概念教学的特殊性,应该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答题效率。

  例如,在《梯形》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总结生活中那些形状是梯形、梯形的特征等,通过寻找生活中实例,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认识的具体性、形象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逻辑性之间的矛盾;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将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简单地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36
c
id
7317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