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小学教育 > 二年级 > 二年级数学 >

如何对小学数学概念进行教学

2019-10-17 14:17:40
|庄宇2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小学数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将直接影响对知识的应用,因此,理解概念教学的策略体系,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意义重大。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1.借助直观形象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教师在讲述概念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细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从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着手。这样才能调動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思维发展。例如,在讲解平均数解答题时,在设计教学时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铅笔做教具,复习“平均分”的概念。然后我用9个相同的盒子分成三组,第一组1块,第二组2块,第三组6块,问:“每一组盒子一样多吗?”学生通过观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三组木块混合重新分组,每组3块,告诉学生这个3是由三组木块平均分配得到的。演示过后,要求学生讨论“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发现,我把原来的三组合并,再把这组盒子分3份,每份正好3个。通过这个过程,不仅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也使学生明白了计算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样,学生就能形象直观地理解“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了。

  2.理论结合实际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动手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演示教具,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一些生涩难懂的概念。例如,在给一年级小学生讲解“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时,是用小兔小狗学具,逐一对比。如一只小兔对一只小狗,第二只小兔对第二只小狗,……直到第五只小兔没有小狗对比了,就说小兔比小狗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时,采用学具绿花和紫花,学生先摆6朵绿花,再摆和绿花一样多的6朵紫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动手演示、动脑思维,从而形成概念,符合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到再认识的规律。这就要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的效果好,学生印象深刻、记忆更牢固。

  3.概念巩固与深化

  概念已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就需要对概念加以巩固。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过程就是概念巩固的过程,要掌握概念就需要对概念及时的巩固进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熟记概念定义在理解基础上反复感知,反复回忆,在练习中应用概念,巩固概念。知识的学习过程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数学知识分阶段进行,概念教学也不例外。教学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而且各个阶段知识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呈现连续性的特点,要有计划地发展概念的含义,按阶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运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使学生找出概念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形成系统的认识结构,达到深化概念的目的。不难看出,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数学教学的进行,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抓好概念教学。用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方法引入概念,在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建立概念,及时巩固并加深理解,形成概念的整体体系。

  4.组织活动

  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积极运用探究、验证等学习方式。教学时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要大胆的通过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体验、接受、感知概念,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构建概念知识体系的教学目的。

  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拉一拉”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准备好若干个长度不同的木棒,然后引导学生用钉子将木棒固定成三角形、四边形,并引导学生牵拉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形状、大小的变化。学生通过拉扯三角形,会发现不管怎么做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而四边形变化明显。再次,让学生将三角形及四边形各边顺序调整,然后再牵拉,此时学生发现三角形仅仅是位置与摆放角度改变了,而其他没变;而四边形的角度、摆放的角度、形状、大小等全发生了改变。利用实际动手操作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这一特性,并为学生普及相关概念,提高學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认知与运用水平。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一、概念引入阶段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较好,但逻辑能力和抽象能力比较差,他们正处于认知事物的初级阶段,理解能力也极为有限,因而对于此阶段的学生,教师必须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心和信心. 在新概念引入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设计出形式多样的引入方法.

  第一,实例引入法. 教师在引入新概念时要尽可能的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认识和感知数学概念. 实例引入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习起来自然会充满高昂的积极性. 比如在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时,可以以粉笔为例. 教师拿出6个粉笔,并将这6个粉笔分成三份,第一份有1支粉笔,第二份有2支粉笔,第三份有3支粉笔,提问:“一共有多少支粉笔?这些粉笔被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有几支粉笔?哪份多,哪份少?”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教师的提问. 紧接着教师再把这6支粉笔混淆在一起,重新分成三份,每一份都有2支粉笔,再次提出相同的问题,学生自然也是对答如流,教师就可以借此提出“平均数”的概念,告诉学生“2”就是这三份粉笔的“平均数”. 这样对于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具有真实的意义.

  第二,从旧概念中引入新概念. 数学中有很多概念表述起来较为拗口难懂,但是学生学习过与之相似的概念,这时教师就能够借助旧概念引入新概念. 比如在引入“正方体”的概念时,仅凭教师的讲解是无法让学生瞬间从平面几何过渡到立体几何中的. 在引入前可以先让学生回顾正方形的概念,进而将正方体与之相对比,通过探究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引入正方体的概念. 以旧带新,不仅可以简单轻松地引入新的概念,而且可以巩固加深对旧概念的理解.

  二、概念理解阶段

  概念理解是概念教学的核心,也是概念教学的重难点. 很多时候学生认识了新的概念,但是对新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层部分,甚至于有的学生根本没有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概念理解阶段,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利用概念的对比加深理解. 小学数学概念中存在很多相似相通的概念,这些概念表面上看起来极为相似,但是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如“除”和“除以”,这两个概念是小学数学中极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在学习时要将这两个概念加以对比和区分,在经过对比后可以发现,“除”和“除以”都表示除法运算,但是却有着不同的读法,被除数在前时读“除以”,除数在前时读“除”,这比将两个概念分别进行理解要容易得多.

  另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概念的理解如果只停留在理论的理解上,就不能说是真正的理解,必须把概念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应用,才能对概念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此仍以上文中提到的“平均数”的概念为例. 学生在认识了“平均数”的概念之后,并不清楚“平均数”到底可以用来干什么,如果不把“平均数”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那么过不了多久“平均数”的概念又会从学生的印象中消失,重新成为陌生的概念,因而必须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平均数”,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玩游戏,游戏的前提是要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几组,教师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在分配人数时,不仅会用到“平均数”的概念,而且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游戏过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刚才在分配人数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分的呢?用到了哪些我们学过的知识呢?”学生便会展开一场热烈的讨论,“平均数”的概念也由此深入人心.

  三、概念巩固阶段

  数学概念的学习并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概念,也要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地复习和巩固. 首先可以通过习题巩固. 习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可想而知,学习质量的高低需要通过习题来进行检验和提高. 学生可以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得到巩固训练,也可以从教材中选择一些习题进行针对性的巩固训练. 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大致上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探究应用题三种类型,这些题目是编书者通过层层筛选之后得到的,是习题中的精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实际生活中的实例为背景改编而成的,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尽可能的在做题的过程中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是通过归纳整理达到巩固的效果. 学生在学习完一个章节之后,可以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纳整理,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概念. 比如在学完“分数”的所有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归纳整理所有与“分数”相关的知识,总结“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概念;列举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析比较“分数”与“百分数”、“分数”与“除法”的区别和联系. 经过这一系列的归纳总结之后,才能在更深刻地掌握“分数”概念的同时形成“分数”的概念体系,从而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36
c
id
731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