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活着》有感范文5篇

2020-05-16 09:42:29
|柔纯2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关于《活着》读后感范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读后感1

  再读《活着》 ◎ 东渔 余华作为国内文学的先锋一代,与当时崛起的苏童、格非、马原等几位作家同登大堂,受到众读者的敬仰。他们关注生存和现实,将西方文学技巧加以运用,融合传统文学,生成了国内文学的新气象,在当时他们都有着很重要的文学地位,余华更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 余华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他的苦难三部曲:《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与时代紧密关联,透出时代变化中人性挣扎的表态。《活着》虽以历史时间构建起来,但还是将个人的心理叙事系统切入,在叙事上的突破也使得此书令人印象深刻。 余华的作品是值得多读几遍的,第一次读时还太年轻,也只是囫囵吞枣,没什么太大的深入。当我重新翻阅《活着》,再次经受了文学带来的美好。以前只当成说书的故事来读,现在才重新感受到这篇小说结构的美感,原来它的结构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首先,叙述者“我”作为旁观者,故事的倾听者,出现在开篇的时候却是很隆重的,带着对故土的眷恋,以一种回溯的形式,抒情的笔调,虔诚的态度,面对故土的人世风情。故事的开始也是叙述者转变的时候,富贵转变成了故事的叙述者。当主人公富贵开始宣讲忏悔自己的一生命运时,这个“我”成了一个当事人,我的喜怒哀乐仿佛成了大众的,成了每一个人的。我们读者跟随着第一个“我”这个倾听者,也成了倾听者,而当福贵的“我”切入时,我们又和他融为一体。 余华在《活着》中的叙事技巧看起来既简洁,又显得很立体厚重,正因为历史时间在其中产生了效应,正如余华自己所说:“时间的神奇插满了我们的文学……是时间的神奇让我完成了《活着》的叙述……”富贵的叙述是遵循时间线的,一个个人物凄惨的命运也暗合了大时代的变化,历史阔步向前,小人物就如飘摇的浮木一般,颠簸在其中。叙述者“我”对于叙述者富贵做了旁观者的概述,“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他的讲述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到了小说的结尾,富贵和老牛渐渐远去的背影是否寓意着生命的虚无,生存的虚无,和对一切美好终将消逝的唏嘘呢?或者他们奔着希望而去了,世间也将会有多少人奔着最后土地的召唤而去了。 余华的早期作品带着诗意,但不是一味的理想主义情怀,他是清醒的,他将苦难剖析在眼前,以暴力的手段让我们更加接近于生存的本质。《活着》侧重于劳苦大众的个人命运,融入厚重的历史中,把小人物的悲喜跟一个国家的起伏象征性的放在一起,显得更透彻了。 近年来余华的创作遭到很多人质疑,众人纷纷吐槽新作失去了个性,大不如之前的作品,比如后来的长篇小说《兄弟》和《第七天》,都显出创作力下滑的迹象。作为一个写作者,总有顶峰和低潮的时刻,或许经历了高峰期的创作喷涌,度过了最好的创作时期,余华迎来了平淡的时期,难以再出惊动世人的作品。然而,我们依然会记得属于他的那些力作,“它们”依然活着,影响着读者,在生生不息的文学世界中,沉淀的作品终将以经典身份流传下来。

  《活着》读后感2

  星辰,在空中寂寞的亮着,那点点的冷光,诉说着黑夜:“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战胜黑暗的光明,是生命的坚持。

  《活着》其实很简单,它只是讲述了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做的事——活着,或者说更好的活着。

  《活着》却又很复杂,它将人们放置在了一个充满苦难的时代里,将“活着”最宝贵的信念,完全地剖析在人们面前:以回忆的姿态,去深刻地体会“活着”,艰辛,本然,宁静。就如林荫下的福贵,牵着老牛,念叨着亡故妻儿的名字,依旧充满感情,仿佛他们从不曾远去。

  文章的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波折。当所有的亲人都先他而去,亲情的美好被死亡无情的撕碎,他以一种超乎想象的坚毅与执著活着,没有被厄运打垮,扼住了生存的咽喉。

  读过《活着》,看到福贵的亲人一个个死于病痛和意外,生死别离剜割着福贵的心,福贵依旧没有放弃,由纨绔子弟变成了有坚定信念的人。由主人公的信念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思考,对活着的感悟。

  文中的活着,决不是无目的地延续生命,而是为了心中的信念,将活着演绎为生命的升华,去战胜一切失败,痛苦,永不放弃希望。

  为了活着而活着。

  当一个人在经历过生死困境,认识到生命的不易,当活着成为一种信念,而非只是想着自己的功名和后人的褒贬时,人们也许就会像福贵那样:独自一人却不孤寂,因为他能从自然中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身上找到生命的活力,活着的快乐;也许就可以做到,对于自己的过往,那生与死的别离处之泰然,因为活着已成为心中最坚定的信念,看透活着的真谛,不会因生死别离而有所动摇;也许就可以做到夕阳西下,与老牛相依的淡泊、宁静。

  活着是一种本能,是生物本源中对生命的敬畏与向往,活着是纯净美好的,是本真质朴的,人就是为了活着而坚定不移地前进,不论前方是黑暗还是光明,是荆棘密布还是鲜花绽放。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在活着本身面前,其他一切都不足以成为理由。

  回到现实中来吧,文中福贵的时代早已过去,福贵的生活方式早已不适合现在的社会,我们不可能像他那样活着。我们应该做到保持本心,认清自己的目标,用尽全力去做真正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创造自己的价值。在一切困境面前,像福贵一样,永不放弃,为了活着而活着。

  放下书,已是正午,秋天金色又带些收获气息的凉爽的风,混着温暖柔和的阳光落在窗沿,吹起窗帘,一阵阵起伏跌宕。心中涌起一股对生命从未有过的强烈力量,对活着的强烈信念——一切如此美好,我们有什么理由抛下这一切轻言放弃呢?

  林荫下,一个瘦小的老人和一头老牛,朝着太阳,渐得渐远。

  好好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3

  其实,很早就听说过《活着》这本书,自己却迟迟没有刻意的接触。某天一个下午,随手一翻,便深深的陷入主人公曲折的命运之中。三个小时,我一直攥着手绷紧了神经,直到书一页一页的被翻完。晚上,又把同名电影翻了出来,相比之下,电影显得太温柔,张艺谋显的太温柔。

  死去,其实才是活着的真正名字。

  由于赌博,本来锦衣玉食的福贵少爷,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从此福贵就像被命运抛弃在某个暗无天日的角落,喘息着痛苦着。有时候,我们彷佛看到了希望。凤霞结婚怀了孩子、年少就懂事的有庆是长跑第一名,尽管简陋但是也有欢快,丝丝的暖意时时冲上心头。但是命运的利剑还是无情的挥向了福贵。福贵无奈的看着自己深爱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我们的心也被一次一次的戳痛。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也是我记忆最深刻的。

  我脑海里的有庆是这样的:炯炯有神的眼睛、短短的头发、笑起来有酒窝、总是向着阳光的方向奔跑。看到他仿佛就看到了希望。在他看来,生活艰辛没什么!他热爱生活就像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一样,单纯且美好。终于,有一天,有庆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彷佛有一道曙光射进了福贵家,一切都在变好。

  突然有庆死了,冤枉而且荒谬。由于有庆血型和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被抽血过多而死!

  噩梦在延续,读者看到所有的丝丝的温情和点点的希望,都被一个个悲剧扼杀在了摇篮里。

  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冰冷和麻木,只剩福贵平淡的叙说。

  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余华用它的笔杆直戳人性的弱点。福贵为什么不去自杀?我们有时候会想。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悲剧,无奈的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相继离去。他不应该绝望吗?他不应该对生活失去信心了吗?他不应该很孤单吗?我想,福贵是绝望、痛苦和孤单。余华偏偏让福贵活着,这活着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释然。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福贵忍受着,诉说着。我们俨然不能从他平淡的语言里,感受到过去的绝望和痛苦。

  最终我们都会明白,不管是你拿到大学通知书时的喜悦,还是失恋时的伤心,只要活着,时间的力量最终会把他们变成苍白的结果。时间总会让你忘记一些东西,承受一些东西。

  《活着》读后感4

  《活着》这本书对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这样,福贵还是活了下来,活着——心中永存希望,只要心中有希望,那么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作者在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活着自己去感受生活,不可以看别人是怎么说的。希望在心中是不会破灭的。

  书中的福贵小时候家里非常的有钱,他经常出去赌博,把所有的钱都都赌光了,那时的福贵还不知道挣钱的不易,当赌完所有的钱财时,福贵的爹死了,娘病了,福贵才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意义。福贵变了,在国军遭到攻击的时候,福贵活了下来,为了活下来福贵也是遇到很多的不幸,家珍生下了凤霞,当福贵回来的时候,凤霞已经会说话了。后来家珍又生下有庆,有庆给别人输血时,生生的被输死了,有庆的死对福贵的打击很大,但是福贵依然选择活下去。家珍病了,病的越来越严重,可后来又渐渐的好起来,福贵的日子也慢慢的好起来了,但是凤霞又因生孩子大出血死去了,家中只剩下二喜、苦根、福贵,但好景不长,二喜又被压死了,苦根吃豆子太多撑死了,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了,但是还是没有放弃生活,坚持活了下去。

  福贵这一生应该说是幸运的。因为经历了中国多次的大变动、土地改革、人民公社、__,他都活了下来,同样,他也是悲惨的,亲人们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但是他心中依然选择活着,没有放弃希望。《活着》结束时说: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福贵可以说就是一个英雄,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当时的社会局势动荡,可福贵的一直坚信活着、乐观的活着,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活着》告诉人们的就是福贵的那种精神吧。《活着》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坚强的活下去吧,并且乐观的活着,快乐的活着,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只要快乐的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活着》读后感5

  这一版最大的特点应该是收录了很多篇作者序,余华讲了很多与创作活着有关的思考,如果是初读的话,小说会变得好接受很多。

  第一次看活着应该是初中的时候,虽然对中国文学兴趣不大,但是因为是主唱大人最喜欢的书之一,所以也很认真的找来看了。当时看完之后,没有为福贵的不幸感到难过,反而是非常的气愤,中二少年觉得福贵怎么就那么懦弱,受到了那么多不公却一点反抗都没有呢。为什么被抓去当兵的时候不逃,为什么儿子被害死的时候不抗争,不报复,为什么就是像耕牛一样,低着头忍耐了一切过一生。那时候很不懂,主唱大人为什么会喜欢看那么”丧“的一本书呢,一点都不热血。

  尽管不喜欢,但是活着里的那种压抑却切实的刻在我的心里了。之后的一些难过的日子里脑子里总会浮现出活着里的情绪,似乎有那么一秒,我变成了福贵,不只是那个老农,甚至是那头老牛,抖抖身上的土,低着头又继续走下去。因为老想起,这次出了新版,就立马又读了一遍,感觉却彻底的不同了。明明是那么薄的一本书,却因为太压抑,分了好几次读。每次福贵家遭遇不幸,心就跟着抽搐一下,看完全书整个人也被悲伤压到海底久久无法浮上了。最让我不忍的就是有庆死掉的那一段,那么好的一个孩子,怎么说没就没了呢。想起之前在知乎看到的一个提问,房间内100人,每人都有100块,每个人每分钟都要给另一人(任意)1块,一段时间后财富会如何分布呢。因为随机看似很公平,很多人都认为最后是趋于平均(依然每人100块),但其实用程序模拟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出现的其实是巨大的贫富差距。而原因只是有的人遭遇不幸的次数多了些(没拿到钱),而有的人幸运的次数多些(拿到多于1元)于是财富就积累起来了。福贵的人生似乎就是那不幸的一员,无奈但的确就是可能发生的。

  我小时候也许过得太顺利了,没经历过什么挫折,后来才知道,一直胜利不难,最难的是遇到厄运的时候要怎么再站起来。福贵虽然站起来之后没有来个华丽的转身,帅气的抬头,但每一次,他都起来了。可以说他是麻木了,可以说他只是单纯的生存意志,但经历过才会知道,至少对我来说,这不容易。十年前我气愤福贵的不争,因为学校里的我不知道生活就是那么变幻莫测,在我们掌控之下的东西真的是太少了。十年后我佩服福贵居然活下来了。其实可以一走了之,但是他却守护着家人这么活下来了,而且是认认真真的活着,一点也不自暴自弃,虽然卑微,却有那么一点英雄的气息。

  不过我真的就接受这样的人生了吗,倒也不是。福贵过得真的是太卑微了,老觉得他一直在摊手,我能怎么办呢,哎,活下去就好。我依然不满他一点也不向上,比如打仗只想着保命,不让有庆去跑步。如果他再努力上进一点,也许他的人生真的会好很多。在知乎的那个问题里,还有一个改进版的模拟,假设有10个人别人努力多1%(得钱机率高1%),最后他们虽然不一定会成为首富,但至少财富值是在中上范围内的。现在很多时候遇到倒霉的事,我依然会想起福贵,想起人生的确可以那么不幸,不一定是谁的错,但人类是可以撑过去的,虽然这次躲不掉,但再努力一点,也许下次就会好过一些。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87
c
id
93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