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量子理论》读后感600字8篇范文

2020-09-09 15:30:48
|钰媚

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中最难懂,最挑战智商的部分,更是一门很艰难,很高深的学问,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支柱。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量子理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量子理论》读后感1

结识量子力学,来自于大学本科期间的选修课,当得知薛定谔的波动方程的平方只是一个概率时,我当时真的是无法接受,但却又不得不接受,因为所有的一切看上去都无懈可击。后来又接触到了那张举世闻名的会议照片(没错,就是那种你能想到的所有那个时代NB的物理学家的合照),更是令人倾倒:波尔,爱因斯坦,海森堡,薛定谔……怪不得量子物理被称为年轻人的物理学,看看以上诸位名震天下的年龄吧,真是让人自卑到家。

量子力学诞生的时代是物理学一个伟大的时代,但就本书而言我个人感觉还无法高度概括那个时代。此书与《上帝掷骰子吗?》相比,可读性要相差很多,也可能是翻译问题。这本书更关注的是每个物理学家本身,而《上帝掷骰子吗?》则是由光的粒子论和波动论之间的冲突为引导来介绍量子力学的。不过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引用资料的完善,学术性要稍微强一些,我尤其喜欢本书结尾的“词汇表”和“注释”,体现了译者的专业和责任感。

我曾经在人人网上发表过一个状态:“波尔和爱因斯坦的争论,开启了一个新纪元”,作为一个远远落后于他们的旁观者而言,我更欣赏波尔教授,因为围绕他而形成的哥本哈根军团为物理界贡献了无数令人赞叹的理论和实验,波尔教授不光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能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让更多的天才围绕在量子力学的周围,这样一个伟人,理应得到他应有的历史地位。

建议高中学子们多读读和想想高三物理课本近代物理的部分,让你明白其实物理不是仅仅只有牛顿的力和麦克斯韦的电磁,还有波尔的哥本哈根解释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就自然和宇宙而言,我们人类连小学生都还不算。

《量子理论》读后感2

1927年10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五次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和玻尔开始争辩量子力学的基础和现实世界的性质。这是爱因斯坦第一次公开指责哥本哈根解释。在此之前,泡利于1925年1月发现不相容原理,海森堡于9月推导出矩阵力学,同年12月,薛定谔建立了统计意义的波动方程。就在这次会议前一个月,玻尔在意大利提出了他的互补性原理和哥本哈根解释的中心内容。

3年后的第六次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与玻尔进行第二轮论战,爱因斯坦以光盒思想实验挑战哥本哈根解释的一致性,尽管玻尔以海森堡在1927年2月发现的测不准原理反驳了此实验,但光盒对玻尔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前的那个晚上。1935年5月,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EPR)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另一篇粒子纠缠态思想实验的文章,指出非定域性违背了相对论及量子力学所描述的物理现实是不完整的,10月玻尔发表了对EPR的回答,尽管这个回答后来被认为是一种诡辩,但由此开辟了另一个关于量子力学的隐变量和定域-非定域性的战场。

1948年2月,玻尔作为客座教授远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直到6月,他与爱因斯坦的关系有所缓和,两人对量子力学解释的观点依然不同。还有别的人访问普林斯顿,但是,玻尔始终没有办法改变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观点。“爱因斯坦的所有兴趣都在量子力学的解释上,”海森堡回忆说,“我不喜欢你们的那种物理学。”爱因斯坦说。

《量子理论》读后感3

就当做科普读物来看,以爱因斯坦和波尔关于量子理论的哲学争辩为主线,介绍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史。就是人名可真难记~,有些琐碎,有时按时间来写,有时按某个人的学术进展来写。

每一个人都有执念,只是有的自己不知道吧,比如爱因斯坦就坚信统一场理论,他承认波尔的理论是正确,但是绝不是完全的。可惜两人一生都没有分出胜负。很多科学发现都有着精彩的故事,比如杨缝干涉,光的波粒二象性,各个精妙的思想实验~,要是在上学的时候老师能讲讲背后的故事就好了。

他们的思辨方式,对科学的态度,以及日复一日的为一个目标努力,或一辈子都默默无闻…,太多的人是死后其某篇论文被挖掘出来引发新的理论或方法,那些提出这些方法的人应当被记住,那些默默消失在学术历史长河中的奠基人也应当被铭记。

《量子理论》读后感4

这本书写的和翻译的都还可以,至少看的时候比较流利,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去琢磨那些认识的字组合在一起的含义。

买这本书是因为看了《大设计》后觉得内心朦胧,想找一些明灯驱散云雾,正好碰到某东在搞活动,便整了两本量子理论的书,书到了之后发现都是果壳文化出品的“科学可以这样看丛书”,而且还是科幻重镇四川重庆出版的。

这本书实际上是量子理论的一个发展史,叙事方式是人物加时间,从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开始谈起,到量子纠缠为止。以量子理论的正派人物和反派人物的斗争描写最为有趣,晚年的爱因斯坦对确定性有一种执着,这也是人从小而来的一种天性。记得在一些书里总是看到讲牛顿、爱因斯坦这些伟人在晚年都沉迷于宗教,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任何喜欢追求真理的人对于量子理论这样比较虚无缥缈的理论,总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抵触,尤其是长时间研究传统物理学的人,发现自己坚持的信念被一夜打破之后的震撼,是很难接受的,因此便有了那句著名的“上帝不掷筛子”。

书里很有意思的是,爱因斯坦为了坚持自己的观念,绞尽脑汁想出好多奇思妙想的方法来攻击波尔的量子理论,第一次出手虽然在当天晚饭上就被玻尔抵挡回去,但是爱因斯坦在一次著名会议上攒足了能量条,使出一个大招,打的玻尔跟在屁股后面乱转。那幅著名的照片便是爱因斯坦满脸掩饰不住的偷乐,帅气的走在路上,玻尔急的心急火燎的跟在爱因斯坦的身边嘴里不停的在嘟囔,试图说服爱因斯坦,看了让人忍俊不禁。爱因斯坦的最后一个大招EPR论文,更是让玻尔无从招架,写了些不痛不痒的东西,但是毕竟量子理论已经经过了大量的检验深入人心,才没有让玻尔丢尽颜面,直到最后实验证明了量子理论的正确。

其实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最后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是对宇宙认识的形式内容方法的争论上去了,是人的直觉和经验是否是世界的真实反映的争论。《大设计》里面也分析到了,人类如何观察宇宙,如何认识宇宙是否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各种宇宙常量是否只存在一个数值,都是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书中还有那幅著名的照片,就是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参加者的合影,里面有薛定谔、海森堡、布拉格、狄拉克、德布罗意、波恩、玻尔、普朗克、居里夫人、洛伦兹、爱因斯坦这些大牛,号称获诺贝尔奖最多的一张合照。那个年代真是一个科学大爆炸的年代,一不小心就得了诺贝尔奖,人们都争先恐后的提出各种理论,做各种试验来验证这些理论,发现电子能拿个诺贝尔奖,发现x射线能拿诺贝尔奖,发现x射线分几种也能拿诺贝尔奖。而爱因斯坦获奖的理由是光电效应,而不是他最著名的相对论。想一想现在拿一个诺贝尔奖是多么困难的事,让人不禁感叹这些大师们生活在一个多么幸福的年代啊!

《量子理论》读后感5

作为一个高考后就把物理知识全部还给老师的物理学渣,本人真诚地表示这本书即使是物理白痴也能看懂大部分。而且这本书半专业半八卦的叙事风格,让人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无趣,反正我是读得津津有味。

从17世纪胡克&惠更斯的光的波动理论和牛顿的光的粒子理论的争论到20世纪爱因斯坦和尼尔斯波尔的量子物理之争,物理学已经走过了整整3个世纪。在这些岁月里,出现了无数的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尤其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那是物理学最明星璀璨的时刻:普朗克、卢瑟福、马克思波恩、尼尔斯波尔、爱因斯坦、薛定谔、德布罗意、海森堡、泡利等等,这些都是划时代的物理学家,他们对物理学的贡献是极大的,那时候的物理学家们对物理学那可几乎是纯粹的热爱,并不像现在的很多科学家那么浮躁,为了功名利禄而抄袭论文作假。

学过高中物理的人都知道,17世纪的时候由于牛顿强大的社会声望,他的光的粒子论压倒了胡克和惠更斯的光的波动论,但后来的理论证明其实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即使是伟大的牛顿,也不是全部正确。而波尔和爱因斯坦之间的争论也因为他们对量子力学的发展和重要性而被用久载入史册。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应该能告诉他在公式背后的真实世界发生了什么,所以他有句名言是:上帝不掷骰子。而尼尔斯玻尔只对公式本身感兴趣而不关心那潜在的现实世界中的发生的事情,所以他反驳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你别去指挥上帝应该怎么做。两个物理学巨头直到各自死后都没争论出个胜负,但就是因为他们对物理学的较真才推动了量子力学这辆列车快速向前。有趣的是:玻尔去世前一天,他的工作室的黑板上还画着当年爱因斯坦那个光子盒的草图。至死,玻尔还在从他的那位伟大对手那里寻求灵感的光芒。

这本书虽然着重描写的是波尔和爱因斯坦,但时不时也会穿插其他一些重要物理学家的生平刻画,其中不乏一些趣闻轶事,比如对薛定谔的记述就十分有意思。有一个细节是:薛定谔恰恰是在和情妇幽会的几个月里完成了他的波动方程的论文。所以,相比其他一些科学传记类书籍,这本书把我们物理课本上那些严肃不苟言笑的物理学大家们生动地还原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虽然他们大都物理数学天赋异禀,但真实生活中,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有喜怒哀乐。尤其是20世纪初的那些科学家们,他们不仅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还要面对一战二战的威胁。比如爱因斯坦和波尔都有因为二战不得不从他们祖国被迫流亡他国的经历,爱因斯坦甚至还不得不放弃了德国国籍。这些是我们和平年代的科学家们所无法经历的,这样就更显出那些科学巨擘的伟大。

我还非常欣赏本书末尾对书中出现的专有名词的解释和介绍,对于非物理学专业的人来说,这是对物理这门深奥的学科的一个亲密接触的大好机会,,尤其它的翻译质量也颇高,读来丝毫没有苦涩感,行文流畅,希望读者诸君不要错过这本好书。

《量子理论》读后感6

今天是电闪雷呜,万物复苏的一天。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连滚带爬上当受骗的读完了这本《量子物理史话》,谁说它不是一本物理学的书?谁说的?!骗纸!

其间大量的物理效应就不细表了,也无法表,因为根本没看懂。

我比较喜欢“量子意识论”和“多宇宙学说”或者说是“多历史学说”,也无心去探究到底谁说的是真相,科学与哲学甚至佛学,对我来说,都只是帮助我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些理论而已,谁对谁错,并不那么重要。因为认识世界,本来就是很主观的嘛。

也很喜欢那个概率论的说法。人本身也是由大量最基本的粒子构成的,人的意识也可以说是科学家们发现的最复杂的算法结构。注意到没有,人的意识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算法结构!最复杂的算法结构意味着什么呢,这么说吧,组成的所有物质都带有能量,也就是说,意识本身是一种非常非常强的能量。这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发现了上帝是谁?

其实我更愿意相信在宇宙之外有比人类更高维度的空间和生物的存在,因为这样,精神才有可依靠的地方。

读完这本书,发现只是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与神对话》这本书里的观点是正确的。《与神对话》里的神说,你现在的生活是你创造的,你想要什么,你都可以获得,因为人就是创造自己的过程。概括起来说,想法、话语、行动都是人向宇宙发出来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侓,它们最终都会回馈到你的身上。用佛学来讲,是不是就是那句,人在做,天在看 呢?

这样来看,想要财富自由,还是要努力呀。

虽然霍金说上帝常常把骰子扔到看不见的地方去,努力未必会成功,但至少意味着成功的概率会相对大一些些吧。也虽然不努力也未必不成功,只要我有个成功的爸就解决问题了,但这个概率也相对较小呀呀呀。

读这本书我最爱的是薛定谔的情史,而不是他那只猫。他的情史读起来要比猫容易多了。原来科学家也是可以有很多很多的情人的,哈哈。

波尔和玻恩我根本分不清是谁。

那个出了十几个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实验室很牛逼 ,那位物理学家导师是培养人才的高手 ,但我不记得他的名字。

《量子理论》读后感7

长大了要做科学家,这估计是很多人小时候的梦想,我也曾这样想过,还很小很小的时候,那时候脑海里还没有“程序员”这种词汇。

科学家,多么有趣多么伟大的职业,能够探索自然,发现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于是有一段时间很喜欢看一本叫做《奥秘》杂志,还有学校图书馆的天文学的书也看了很多(图书馆太小,其实没几本)。记得有本书里面有关于1986哈雷彗星记录,于是我算了一下感觉2061也有一次(书上有讲哈雷彗星的轨道周期是75年(精确点是75.3年),1986+75=2061),后来在另外一本书上看到下一次哈雷彗星到来的确切日期是2061年7月28日,和我算出来的年份一样(那时候还没有学过小数,没法算出具体的日期),这件事竟让我兴奋了好几天。现在看来,这种兴奋和科学家发现某种规律或者推导出某个公式其实差不多。

只是,和弹玻璃珠一样,今天你爱不释手,明天可能就被放到墙角不管不顾了。慢慢的,接触的东西多了,做个科学家这想法也逐渐被放到了角落。再往后,多少年都没在想起这件事。

若不是最近看了《量子物理史話 上帝擲骰子嗎?》,估计这种“遗忘”会一直持续下去,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再想起。所以,我说,如果再早几年看到这本书估

计都高考填报志愿什么的都会受它影响。但其实这个假设并不成立,因为这本书是去年(2014)3月份才出版的,很多事情,其实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量子物理史話》讲述了量子物理的大体发展过程,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开始,到经典物理学,到量子物理学的萌芽、发展和现状,可以完全当作一个量子物理的科普来读。也是在这本书里面我第一次听说“思想实验”,知道海森堡,知道薛定谔的猫……书里面的番外也刷新了很多之前的认知,比如伟人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完人,他们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只是当他们的成就足够伟大的时候外界的大部分人都只会在乎他们的成就了。

人类一直在探索,从两千多年前的阿基米德,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霍金……也正是因为这些杰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人类社会才得以快速发展。

整本书越往后就讲的越玄乎,到最后就是超弦(superstring)了,给人的感觉就越来越不像之前所认识的物理学了,很多事情变成随机的,而非由因而果。有个电影里讲“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或许就是这层意思。不确定性,科学家们开始考虑上帝是不是一个玩骰子的赌徒,而所有的事情都只是一个偶然。

最近和小伙伴的聊天话题也是从天南地北的会聊到这些事情上。人类的认知在不断的提升,同时也认识到我们所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少。于是,知识爆炸:几千年前,稍微懂点自然规律的人就可以是先知,到我们的父辈都还可以完全精通某个行业,而我们,很多努力也只是为了保持不落伍而已,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得不依赖百度Google。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知道我们父母的职业到底是什么的(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生、司机开车、医生看病……),而我却很不确定在我孩子十岁前是否能够理解TA父亲的工作了(程序员写程序?系统分析师?架构师?框架?类库?封装?);谈到人类发展的加速度:我们在农业社会经历了几千年,在工业社会经历了几百年,而在信息之后仅经历了几十年就得到了如此巨大的发展。每一次更新换代的间隔越来越短,摩尔定律,后摩尔定律。这种加速度对于人类来讲文明的一种标志还是一种负担?;谈到一个段子:出现一种知道故意欺骗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其实想想也是后怕;又联想到自举的可能性,人类能否创造出智力等于或者超过人类本身的机器,也就是某种东西是否能自发地创造出和他本身一样优异或者超过它本身的东西?想到编译器的自举技术可能例外:gcc能够编译出一个性能更好的gcc,但又突然想到这是因为gcc是人类创造的,而至少目前而言人类的智力是优于gcc本身的。

想想这些就感觉复杂,以至于让我在这深夜还写了一篇这样的口水书评(我又想多了,这些事情不是我该操心的)。到最后,我也开始相信上帝是个赌徒了,他擲了个骰子,我捡起来一看,上面写着“程序员”!当然,也相信有另外一个我做了科学家,他写了篇书评《其实我小时候也曾想做一个程序员》。

《量子理论》读后感8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从光的微粒说到波动说到波粒二象性,我们看到真理一直在变,世界观一直在变,这得益于无数科学家的求知欲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使我们不得不保持谦虚和学习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每一次改变可能带来的认知更新和升级!直到量子理论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以往的认知,不是更新,没有升级,而是完全否定了世界的本质--即世界没有本质。

你以为你看到事物本质的时候,本质已经发生变化!事情虽然已经发生了,但是在你开始注意到它的时候它又改变了!被记载下来的历史,早就不是真正的历史了!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信命!上帝是个掷骰子的家伙,没有命中注定!当你走上命中注定的道路时,就已经偏移了原来的轨道!也就是说,我们的宿命,完完全全由自己决定!

有趣的是,量子理论传达出来的思想和中国式的圆滑外交有共通之处,且这种思想在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似乎都很受用!更有趣的是,当你以为你读懂量子理论的时候,你就没有懂了!近乎玄妙!此中有深意,欲辨已忘言!


《量子理论》读后感600字8篇范文相关文章:

《浮士德》读后感600字-《浮士德》读后感600字心得体会

《学弈》读后感600字范文五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600字左右范文10篇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读后感600字五篇 

《和时间赛跑》读后感600字5篇2020范文学生 

《窗边的小豆豆》600字读书有感范文5篇,窗边的小豆豆600字读后感 

《狼王梦》读后感600字作文范文10篇 

《草房子》读后感600字-《草房子》读后感600字心得体会 

《活着》读后感范文五篇600字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2165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