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病人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

2020-09-06 15:44:19
|琳瑜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们要学会不断反思自己,关心身边的人,不要当一个健康的病人,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来参阅。

病人读后感1

第二遍看完《英国病人》的小说,脑中就突然闪现这个词,电影将它诠释成一个悲伤唯美却又背德的二战背景下的爱情故事。然而全书却着重写了战后四个人受创而疲惫的心灵,凯瑟琳和艾尔麦西的爱情故事只占了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

还记得电影的开场是浩瀚无垠的沙漠,沙漠如丝绸般的质地。艾尔麦西抱着凯瑟琳的遗体迎风而立,自燃的飞机,坠向沙漠。回忆了和凯瑟琳的整个故事的艾尔麦西将吗啡一瓶一瓶地推向汉娜面前,无声的要求汉娜全部注射到他的体内,他已生无可恋。汉娜一边难以抑制地哭泣,一边照做了。最后,在汉娜念着凯瑟琳临终写的信时,艾尔麦西魂归故里。这封带给我巨大感触,让人落泪不止的信在原著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

即使是翻译本,也能感受到小说营造的朦胧诗意的意境。那是二战将近尾声,意大利弗罗伦萨北部的圣基若拉玛的山上别墅,原来是修道院,战时成为医院,已是一片废墟。汉娜留下照看她烧伤的病人,拒绝撤离。病人是个失去记忆,没有身份的人,别人推测他是英国人。

后来加入了汉娜的旧识卡拉瓦乔和扫雷兵基普。四个迥然不同的人一起度过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躲避战争的阴影。经历了战争,四个人的灵魂都疲惫不堪,缺损了一部分。

汉娜失去了她挚爱的父亲帕特里克,失去了她未出世的孩子,护理伤员的经历令她备受创伤,没完没了的断肢残体,不断的死亡。她有一双网球鞋,是从死亡的士兵身上拿走了,她只想脱离战争。

她为失去双臂的士兵点燃香烟,放在他嘴里;为看上去已死的士兵合上双眼,那士兵还活着,以恶毒的话咒骂她,暴怒地掀翻她的医疗托盘。

就在她履行她身为护士的使命时,她挚爱的父亲因为烧伤被遗弃在了鸽子房,在她无法触及到的地方。烧伤的父亲没有了皮肤,衬衫的纽扣和胸膛熔化为一体。汉娜无法想象她温柔好脾气的父亲,是如何一个人死在了鸽子房,只有盘旋的鸽子和老鼠相伴,汉娜很长一段时间都拒绝谈论父亲。

照料那个烧伤的病人是她的救赎,只有她自己明白自己固执地照顾这个烧伤的人是怎样一种救赎。

卡拉瓦乔是个意大利的小偷,在汉娜十六岁时和汉娜及其父亲相识。当时的卡拉瓦乔为汉娜展示着一个她所从未经验过的奇妙世界,汉娜曾经仰慕他,就像未经世事的小姑娘和叔叔那样。

因为杰出的偷盗技艺,卡拉瓦乔在战时被盟军物色为间谍,一次失手,他被德军俘虏,在拷问中失去了双手大拇指。从此也失去了自信和尊严,依靠吗啡来逃避创伤。

他留在圣基若拉马别墅看护汉娜,惊讶于她已经成长为他所不熟悉的女性,变得更像她自己,更冷漠更坚强。

卡拉瓦乔怀疑英国人是他所服务的情报局一直追查的间谍——艾尔麦西伯爵。匈牙利人,对沙漠了如指掌,曾带领隆美尔的间谍艾普勒穿越沙漠,躲开盟军的军队与隆美尔会合。此后,艾尔麦西就失去踪迹,没有任何消息,没有尸体。

艾尔麦西说,他只是为了回泳者之洞去接凯瑟琳。他迟到了三年,凯瑟琳一个人死在了山洞。在知道妻子的不忠后,痛苦的丈夫克利夫顿开着他的飞机“鲁珀特熊”撞向艾尔麦西,想要三人同归于尽。克利夫顿当场死亡,凯瑟琳重创。

艾尔麦西在沙漠中行走了三天三夜去求救,然后因为他的名字,被怀疑是沙漠间谍,艾尔麦西在拘捕中绝望。

凯瑟琳一个人死在泳者之洞,身边只有艾尔麦西常年随身相伴的书——希罗多德的历史。

三年后,终于又回到沙漠中的艾尔麦西挖出了好友麦多克斯埋在沙漠里的旧飞机,和凯瑟琳一起在沙漠空中化为烈火。他侥幸不死,却已一无所有,只有留在脑海中的学识。贝都因人救下了他,利用他的学识来识别枪支。

卡拉瓦乔说,克利夫顿也是为情报局工作的,就是为了监视他们这群在沙漠探险的地理学家,克利夫顿的死引起了情报局的恐慌,所以他们想要克利夫顿死亡之谜的答案。这个答案真相究竟是什么,还有什么意义呢,战争已经结束,而失去的也不再会回来,不管是肉体的一部分,还是灵魂的一部分。

艾尔麦西生命中最后的脸是汉娜、卡拉瓦乔和锡克扫雷兵基普。

基普是个绰号,意思是鲑鱼,本名叫基帕尔-辛格。他是一个服役于英国军队的印度人。艾尔麦西和基普成了忘年之交,他们一样聪明过人,艾尔麦西的地理及历史知识,基普的拆弹技术,他们是他们所在的那个领域的天才。

基普曾经师从萨福克勋爵,是萨福克团体的一员。在一次拆弹失败后,萨福克勋爵和秘书 莫顿小姐死于非命。基普失去了他在英国唯一的归属和亲人。

后来,基普成功地拆除了萨福克勋爵没能完成的炸弹,默默的在军队中销声匿迹。

他不断地拆弹,信仰欧洲人的文明,为英国军队服务,最终却失望之极,濒临绝望。他一次又一次冒着生命危险,拆除一个个复杂的炸弹,萨福克勋爵说过,拆弹就是和敌人玩心理游戏,就像打桥牌,需要摸清对手的性格。基普带着萨福克之魂一直籍籍无名地拆弹,最终,得知了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后,他扔光了属于军队的一切,在暴雨中骑着摩托车坠入水中。基普的信仰崩溃了,他抛弃军队的一切,抛弃欧洲的一切,抛弃与世隔绝的别墅山庄,也抛弃和汉娜相爱的岁月,回到了家乡,忘记这一切。

多年后,基普成为了医生,他终于又能够回想起和汉娜,和英国病人以及和卡拉瓦乔一起在圣基若拉玛别墅度过的几个月岁月。

汉娜碰落了碗柜上的杯子,而基普仿佛有感应一般,接住了自己小女儿掉落的叉子。

病人读后感2

《病人》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触动,也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所诉说的过去那个“吃人”的社会。

故事就发生在现在的新社会。一个漂亮、纯真的女孩,每天下午她都要到医院左侧的台阶上去看书。一天,她合上书本走进医院,乘坐电梯去看望她生病的家人。电梯门口早就挤满了人,人上到一半的时候电梯就超载了。过了好一会,电梯勉强向上升去,最后她终于坐上了下一趟电梯。电梯升到8层的时候,一位大伯不明白什么叫做电梯的“双层停”,那女孩就把大伯送到了楼梯口。电梯与楼梯只有几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

当另外一位少女把一支玫瑰掉落在电梯里的时候,她立即拾起花,向那位走出电梯的少女走去,随即说了一声:“等我一下”。不料,一位戴眼镜的女士这时候突然“啪”地一声把电梯门给关上了,又附加了一句:“神经病!”那女士还认为不够,继续说,“真是神经病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神经病人。”“哦,我看她的行为也不正常。”一个人接着说。电梯里十余个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病人?到底谁是真正的病人?作者巧妙地安排了病人与正常人角色的错位,让人清楚地看明白这个病症的所在。当年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中,“狂人”其实是一个叛逆者,而被人们当成病态的他,恰似一个昏迷人群中的清醒者,他在“发脖期间清楚地看到,社会其实是一个病态的社会。而当他清醒的时候却又回到了昏迷状态。只有他在昏迷的时候头脑才会清醒。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感到了心灵的美丽,人格的健全,也让我感到了所谓的正常人人格的扭曲、自私的可怕。作者从社会的一个小小的角落,揭示了社会上还存在的丑陋的伤疤,形成了美与丑的对比,起到了一种警世的作用。

在“好人难做”的感叹中,还存在着一些做好事的人被当做傻子,被笑话、被讽刺的现象。我们希望:“不要再昏迷了,做一个真正头脑清醒的人,用真正正常人的眼光去看世界吧!”

病人读后感3

高中的时候开始对精神病人这个群体产生兴趣,本来说要自己去接触了解下这个群体。现在看起来没有什么必要了,很多自己的感受判断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证实。比如这群神经病什么都知道,比如多宇宙的思考,比如时间空间的不存在。比如生命轮回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比如瞬间就是永恒,比如对真实的理解。有奇怪想法并不代表这些人是精神病患者吧..关键是这些想法带给他们的变化,与主流世界格格不入,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在。分-裂症,妄想症,躁郁症,偏执狂。他们是人生道路上的失败者,但是在他们面前,又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成功?赞同《棋子》的观点,世界永远只是普通人的,聪明人并不那么值得看重。

每次面对纷繁的思想情绪和生命状态,都有一种走入热带雨林腹地,或者闯入乱花丛中的感觉。总是有什么东西在引诱在指引。他们都是蝴蝶,瞬间的灿烂,死亡的壮丽,以及永恒。只是每个人心中都该有一个圣地,自己不是君王,任何可以想象的东西都不是。那该是一个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我们能感受到的`只有纯洁和敬畏。在这个层面上我信宗教也信科学。也可以这么说,我什么都不相信。2.每个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偏执,和以偏概全.举例来说:角色问题患者认为他可以把握整个世界,因此他就是这个世界的作者.事实上他只能把握有关他自己的事情,无论是被送进医院,还是半年后出院.他错把自己当做整个世界.然而,[他是主角和作者]证明了[他就是世界]这个说法,反之[他就是世界]也支持了[他是主角和作者],因此该患者逃不出错误逻辑.梦的真实性人的梦境往往是现实的投影,无论是你的渴望还是恐惧,都能以反常的形象影射在梦境里.这位患者不相信任何人,最后连救了她的影子先生都反过来迫-害她,这位患者童年是否遭遇过亲近的人的强权的伤害(来自父母或师长)?做连续的梦,应该是强迫症+被害妄想,小时候父母对她十分严厉吧?四维虫子录音笔能记录下谈话内容,也能快进或者快退录下来的内容,但是这不代表它能再自己的时间轴上倒退.意思是:它在8点 钟记开始录音,到9点钟时,它无法倒退回7点59分时没有录音的状态.患者把错误的逻辑当成真理,又没有人愿意倾听他、纠正他,于是他愈发自负.高中生接触到"量子物理"这个词并不难,事实上我曾经的同桌就认真学习过量子物理(而且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不需要专业词汇字典了).给这位患者量子物理考试,如果考好了,他会更加自负;考不好,他会认为现在的科学还无法理解他.他缺乏对个人和权威的准确认识.这本书又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跟疯子一样执着,而对与错,也就差那么一点.其实多考虑一下疯子的逻辑还是有问题的(问题往往出在偷换概念),不过世界观不坚定的人还真会被动摇.只看了前3个故事,暂舒浅见.是本精神病人访谈录,可以当异闻录来看.他们的心灵世界异于常人,形成自有的思维模式故事很有趣,被动摇的话就太嫩啦呃,我就好像有点…

病人读后感4

最近我读了一篇叫《病人》的作文,他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我很讨厌“另外那群人”,他们自私自利,不为别人着想。同时,我眼很敬佩那位病人,“她”有着乐于助人的的优良品德。我也很感激那位作者,他让看过这篇文章的人多多少少有了些奉献之心。

文章主要讲了一位神经病人,“她”处处为别人着想,每次每次帮助别人都很耐心,“她”让其他坐在电梯上的人等的不耐烦了,一位女士不理“她”,气愤地说:“‘她’是医院里的一位神经病人。”其他人恍然大悟,说“她” 相当不正常,反而觉得甩了“她”反而很正常。良心真是被狗叼了,我读的时候这样想着。

有病?对。大家都有病,都有缺点,人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但是有些病貌似是很不正常的病,却又是不重要的,只要心灵美,有人性美,你得了再多的病,你也是拥有美丽的心灵的人。而另外那些只为自己着想 的自私病,是永远的不到别人的爱的。那为什么那个病人去帮助别人,应该是人之常情,别人却说他不正常,大家仔细想,如果不是我们经常冷漠别人,讽刺别人,也不会觉得帮助别人是很不正常的。“另外那群人”真是冷酷无情,居然丢失了人的本性,也许人的本性就是这们残忍吧。

奉献到底在哪里?人世间难道一个人也没有同情心吗?我也希望大家都帮助别人,多奉献一点爱、同情、精力、时间。正如巴金爷爷所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病人读后感5

现在书店里的书,包装精美,配图丰富,买回家放到书柜上,就是一件艺术品。

与这本《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相遇,是在国瑞城的西西弗书店。

买这本小书,最初是因为它的出版社和精美的包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再加上精美的线装书包装,我就毫不犹豫买下来了。

这是一本不仅关乎医生,而且关乎病人的书,这与《众病之王-癌症传》有相似之处,颠覆了以往的“说医生多,说病人少”的事实,虽然只是简单触及,并未深入探究,却给人启发。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与“大环境”,“监管体制”和“制度”有关的话题。个体的发展,事业的推动,都离不开一个大环境、大背景的支持。我们中国的文化,强调个体强调得多,在公共事业、制度、体制这些方面,动脑子动得少。就像书中所记录的:病人太有主见,又没耐心,动辄就咨询别的医生,而医生学艺不精,对病情判断失准,病人与医生间缺乏信任,医生与医生之间互相排挤。归根到底,这都是缺乏整体的医疗制度,缺乏责任规范,缺乏体制监管的原因。实际上,最终的损失是多方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得到什么,虚耗的时间和精力更是无法计算。本书中所记载的种种问题,加深了我一直以来的一种观点:着眼于大处,精耕于细节。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有几个。第一,本书可以让读者了解到明清时期甚至更久远的中国,当时的医患关系和医学知识。第二,本书作者的文笔好,可以学到一些用词的手法和文字表达方式。第三,本书包装精美,值得珍藏。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87
c
id
212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