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范文五篇精选

2020-07-30 16:18:54
|琳瑜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以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经历为主线,用生动有趣的文笔,描绘出撒哈拉威人的生活、大漠的狂野温柔、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战争与贫穷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

很小的时候我就渴望做个“浪迹天涯”的潇洒女子,尽管这个念头有点异想天开,可是我内心深处的而且确不安分于一直所处的这个小天地。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的好奇和热情从未消减。正因为如此,《撒哈拉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它的作者是三毛,之前不认识,可是现在成了我最崇拜的一个人。还是先说说《撒哈拉的故事》吧。读完后,我感慨良多。沙漠在我的概念里是荒凉的,同时又具有一番壮丽豪情。能在沙漠上自由驰骋,很是让我神往。但是联系现实,实在没有那么潇洒。在沙漠里生活的苦不是常人能想象到的,那个什么都缺的地方,活下去都不是那么容易。除了身体上要经受那种艰难,心理也要承受寂寞的煎熬。谁能体会到当你突然转换到一望无际的沙漠,没有以往舒适的住所、温饱的三餐和亲人朋友的那种惶恐失措?当然三毛也面对着这些,可是她没有失望,也没有后悔来沙漠。她不怨天尤人,振作起来去改变现状。她从始至终都很努力地对待生活。或许婚礼对于女人来说,都是认定必须要风光盛大的,可是三毛的婚礼在沙漠上,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然而她很享受,因为她觉得婚礼不是爱情的全部;她和丈夫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经济困难的时候,他们就去海边打鱼,还乐在其中,流露出彼此间温馨的爱意;对于邻居,三毛总是很热心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上的种种问题,尽管有时候不如人意,邻居没有真心接纳和对待她,可是她没有狭隘的计较,始终带着真诚待人接物。

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这个隐忍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难的坚定,折服了我。自古以来女性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拘禁了人身和思想,想去做的想要得到的都难以实现。三毛完全是最自由的女性的化身,她不拘一切,不受约束,敢爱敢恨,就像夜空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照亮的不仅仅是她自己的人生。三毛既有

普通女性没有的前卫思想和见解,又具备良家妇女的那种贤惠知性。她很聪明,见多识广,相信每个与她相识过的人都会惊叹世间竟还有这般奇女子。

我崇敬三毛,她的文字带给我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想我将会从中对自己的成长有所领悟,得到启发。这是一份真正无价的财富。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

我们的生命或许太短暂,短暂到无法拥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无法一睹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许多人梦中的“桃花源”。在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我们有幸一睹。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以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经历为主线,用生动有趣的文笔,描绘出撒哈拉威人的生活、大漠的狂野温柔、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战争与贫穷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她笔下的大漠如此真实,似乎触手可及。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威人,贫穷、迷信,但他们朴实、真诚,不知道战争是什么,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便真真是桃花源的故人了。他们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平静地度过光阴。这样的生活虽在我们这些“文明人”眼中叫做“没有价值的人生”,在他们自己看来,也该算是岁月静好了吧。

可是,连上苍都不眷顾这些朴实的人们。摩洛哥向撒哈拉发动战争,西班牙政府曾许诺“民族自决”给这片大漠带来的生机,很快被战火带来的恐慌所覆盖。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巴西里——游击队领袖死于摩洛哥人之手时,阿吉比等人为泄私愤冤枉沙伊达——巴西里的妻子出卖了巴西里,使得这样一个无辜的善良女子惨死在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故乡人手中。所谓对沙伊达的“会审”连给人说话的余地都没有。不仅没人说话,也没有人提巴西里,更没有人主持正义,只不过是残酷的私刑。难道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痛还不够吗,还要去自相残杀?是不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在作祟?难道真的如孔子所说“人之初,性本恶”吗?

不,大部分的人都是善良的,只有极少数人是如此。是物质的贫乏导致如此吗?还是精神的贫乏呢?该是精神的贫乏吧,如果他们有丰富的知识文化,接受了正确的思想教育,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样的惨剧还会发生吗?我不禁回想起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说替俄国做了军事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人砍下头颅示众,四周中国人喝彩的场景——喝彩是因为他们的愚昧,而三毛所写的撒哈拉威人是否也如此呢?没错,在和平年代,他们可以过着如《桃花源记》中所说“怡然自乐”的生活,可在乱世,一些人因为没有文化与思想的束缚,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做出了不该做的事。没有文明,就更不必说法律与制度了。可是,如果撒哈拉沙漠出现了现代文明,那宝贵的撒哈拉民族文化,便如同沧海遗珠一般,湮没于大漠黄沙。而在“文明人”的世界里,也并不是没有无视法纪纲常的人。撒哈拉沙漠的未来,就要撒哈拉威人自己抉择了。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写作之初是在大漠的照片中感受到前世的乡愁,想必她的随心之作也必定让许多人心生感慨。吾读罢全书亦甚有感触,是为感想。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

我愿在这步入夕阳残生的阶段里,将自己化为一座桥,跨越在浅浅的溪流上,但愿亲爱的你,接住我的真诚和拥抱。

——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的书,一个异常漂泊的灵魂,一个可以将文字写成寂寞花朵的灵魂,拉着你穿越撒哈拉茫远的黄沙,走遍尘世的苍茫。

三毛是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作家,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这似乎是一种叛逆,但这种叛逆没有韩寒式的张狂与远离现实。她知道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她不喜欢,但不叛逆,而是用一种漂泊的方式来保持她与这个世界的距离。她对世界是冷漠,也许正是这种格格不入的冷漠造就了她短暂的一生。

也许没人能理解三毛,没人能够容忍这样的踽踽独行。可我却感动于这个女人的故事,短暂却神秘莫测。迷失在三毛的作品边缘,品味她所有的忧郁、迷惘、彷徨、寂寞以及灵魂飘忽的刺激。在她的世界里,长的叫做苦难,短的叫做人生,她的人生使我变的安静,让我学会怀念,怀念这个特立独行的女子,漂泊、放逐、对于生,对于死。

撒哈拉,在三毛的旅途中是驿站亦是归宿,她钟情于那里的一切,她爱那金黄的沙漠,她爱沙漠尽头落霞的绚烂,她爱绚烂中独行的骆驼,她爱骆驼留下的长长的呜咽,以及一切的一切为人遐想所无法企及的神秘和诗意的境界。她纵情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认真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正如她所说:“我个人,在生命的可能里,决不因为苦难而忘却了自己的责任。”最终她将生活和文字中最美丽的色彩留在了撒哈拉午夜的黄沙当中。

三毛的结局是一个悲剧,一个不需要泪水和叹息来矫饰的悲剧,一个至今让我心存痛楚和绝望的悲剧。在悲剧里,人往往过于渺小,可是三毛则不然,她在自己的悲剧中,找到了灵魂的落脚处。

尘埃落定,三毛去了另一个家园,一路走来,她早已满襟风雨,可她一定还会走下去,因为脚下的世界没有尽头。我想她的灵魂一定一直存在于喜欢她的人内心深处,就这样无奈的伤感和不可理喻的坚韧以及敏感着。

走近三毛,走近她的踽踽独行中,领略那炽热的黄沙深处不朽的传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4

如果天阴了,只要心中有阳光,云永远遮不住太阳。

前几日狂迷尤金,又闻尤金是“新加坡的三毛”,便想见识一下真正三毛的风采。变买了三毛的出名作:《撒哈拉的故事》。

翻开这本封面朴素的书,寥寥几笔,就显现出三毛的大家风范,寥寥几页,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荒芜大漠,奇异风情,还有性格迥异的人群,一切都是那样新鲜,样样都是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然而,最吸引我的,还是三毛乐观自信的精神。

读到“白手成家”那一章,顿时吃惊不已。我们也刚刚搬完家,搬家时累得腰酸背疼,新家里家具,电视,电脑样样俱全,但总觉得小区地势偏僻,小区里人烟稀少(其实并不稀少),日子比以前差了许多。

可看看三毛,顿时觉得我的生活实在是太幸福了。她从自己了如指掌的台湾,搬到人生地不熟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小镇阿雍,对于这里的风土人情完全不了解,就算了解后也很难接受。那个年代通讯并不发达,只能与家人写信,每次等回信都要等好几个星期,那种等待真是一种煎熬。交通不发达,刚搬过去时没有买车,三毛出门只能在炎炎烈日下步行。周围有没有便利店,只能到镇上买日常用品。因为路途远,又不能将自己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搬过去,只带了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不过很快就看完了。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窝在家里看几本自己倒背如流的书,也真是件不宜的事。相比较下,我每天有几人高的书任我看,看电视,看电脑,还可以即兴写几篇文章,随时与家人交谈,出门就有公交车,虽然不是四通八达,但也可以把我带到想去的地方。这不是一种美妙的生活吗?

更要命的是,三毛在刚刚搬过去时,一栋房子,空荡荡的,连床都没有,第一天晚上是在地下裹着毛毯睡的。第二天,三毛便步行到镇上,买了一个小冰箱,破旧的煤气灶,贵的没有道里的床垫,一些简单的餐具,五张当地人用的草席,也算是大丰收了。接下来的日子,三毛每天都会采购一些东西,寻找家具的可用材料,沙漠荒芜,家具是要自己做的。一天,三毛在材料店外发现了几个被废弃的木箱,(其实是棺材)便请求老板将木箱给她。那天,三毛得到了五个大木箱,以及一些建筑工具,可以做家具了。

因为平日丈夫荷西工作日要上班赚钱,只有周末才能做家具。一个周六,三毛与丈夫荷西开工了。三毛量尺寸,荷西锯木头,两人累的腰酸背痛,手上磨出了泡,忙到晚上11点,他们有了一张桌子。就这样,他们每个周末都在工作,最后拥有了一张桌子,一个书架,一个晒衣杆。最后,三毛又在街上捡了一个废弃的轮胎,铺上印花的毯子,成了一个沙发。家,已将装扮得差不多了。

住在沙漠里日子苦的自是没法说,那一阵,三毛像一头受伤了的野兽,常常愤怒,哭泣。沙漠生活的苦,是我们从未体会的。但是,整本书中,却从未见三毛写下一个“苦”字,她总是化悲伤为快乐,化疲劳为动力,化腐朽为神奇。沙漠改变了她的性格,她变得容易满足,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她内心的快乐。这就是三毛的乐观。

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要比当年三毛在撒哈拉是好无数倍,可我们的精神生活却像撒哈拉沙漠一样贫瘠。我们总是不满足于现在,一味的想要索取,想得到任何东西。可怕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匮乏,而是精神生活的贫瘠。所以,尽管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再好,没有内心的快乐与乐观,生活也永远不会幸福。

如果天阴了,只要心中有阳光,云永远遮不住太阳。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5

看完三毛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对于一个看似平凡,柔弱无依的女子,孤身前往撒哈拉沙漠的勇气。我除了钦佩与羡慕,我再也找不到任何的形容词来表达我内心的震撼。我慢慢的阅读关于她的点滴词语,开始想象她的长相。也许有剑一般锐利的眉,一出鞘便是刀光火影,但绝不是江南女子般纤柔远黛的细眉,也许有峻峭的鼻子,直挺挺地,像山峰,像刀一样削过一样的坚毅,而眼睛是灵动活泼的,黑色的眸子,剪下一抹抹水一样的柔光,嘴唇薄薄的勾起来的弧度有着女子的温良。

她的文笔闲散而随意,有点像泼墨似,一点泼开了一朵盛开的水花,没有勾勒它的边幅,就这样说,我画好了,你看看吧,还狡黠的跟你说,可不许说不好看啊。毫无目的述说着生活的琐事,连惊天动地的爱情里面,也夹杂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合成一锅浓浓的汤。没有生僻的词汇,没有冗杂华丽的铺述,没有旁征博引的宏大场面,甚至连贯穿故事的主线都乱糟糟的(这点跟我很像…)。感觉她就坐在你对面,风尘仆仆,肩上带着月光,指甲里带着撒哈拉特有的细碎的黄沙,甚至一开口的声调都是沙哑的,像乌鸦叫似的(这些毫无疑问你能想象出来),她与你讲着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但这个调皮的人呀,对一切事情都感到新鲜与好奇,于是她的精神不集中了,她的黑色的眼珠子开始来回滚动,嘴巴依旧一张一合,可不知不觉又讲到另一个故事里去了,的确,在三毛的文章里,常常是一个故事里穿插着另一个故事,你永远也猜不透故事的开头,高潮,结尾,这种神秘而有趣的探险活动,让你乐此不疲,让你牵肠挂肚,让你欲罢不能。

听她炫耀像个孩子一样跟你讲,跑到沙漠的垃圾堆里,寻找不同的东西,把他们改造成富有现代感的工艺品。听她动情的跟你讲沙漠里默默工作着的哑奴,双手捧出来的感恩与友爱,听她淘气的跟你讲到政府公寓里偷植物,听她调侃的跟你讲她与荷西之间的打闹耍玩…… 三毛对于美好的东西,抱着热烈的渴望与向往,对于厌恶的东西,她嗤之以鼻,口诛笔伐。她毫不掩饰,毫无造作,有着小女儿的娇嗔,有着妻子的温良贤惠,也有大女人般挡风遮雨的坚不可摧。

我想,最终让三毛留在撒哈拉,并把那儿当成家的,一定是那个叫荷西的男子。他在知道三毛要飞去撒哈拉的梦想之后,默默地像公司要求调去撒哈拉分公司工作,默默地提前为三毛准备好一切(尽管这样的准备显得仓促而不足。)但当他张开双臂(我猜想它该是伟岸而宽广的),说:marry me的时候,三毛一定再也没有任何犹豫了吧。一个能安静陪伴自己的伴侣。了解自己的伴侣已经多么不容易,更何况荷西契合着她的灵魂,接受她狂浪不羁的梦想。

可惜后来的荷西死于意外,这一定让三毛痛不欲生,仿佛灵魂被生生的撕成两半,荷西带走了三毛的一切,她的天真,她的调皮,她的可爱,还有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后来,三毛好长时间没有勇气去提起笔去写东西,对于一个失去了灵魂的人,所有再美好的文字,也是多么的苍凉,荒芜。再次提笔的三毛,退却了小女儿的羞涩,洗尽了生活的铅华。睿智却也沮丧,智慧却饱含泪花。

生活给予她的所有苦痛,在荷西死后的几年内,随着三毛的死亡,一切消失殆尽了。

“他们死时也不分离。”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87
c
id
1687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