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读后感范文五篇
《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对其侄十二郎的'祭文。文章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祭十二郎文》读后感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1】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里,韩愈是一颗光芒四射的明星。他的卓异不仅仅体现在文采上,他的为人处事、政绩操守,都值得后人敬仰感佩。
以文章而论,他和柳宗元并列人“唐宋八大家”,同为唐末“古文运动”的先驱,很早就被视为一代宗师;以政绩而论,他在京则力谏禁止佛骨入京,在外则爱民恤下,美名传倾于一方;以品行而论,他的清廉耿介、鞠躬尽瘁,在一言一行之中无不体现得明明白白。总之,韩愈给人的印象,就如他大部分的文章一样,端正,严肃,深沉。因此,对于他的文章,我从来都是持着一种理性的赞美,而不会有任何出于感性的欣赏,直到我读完这篇《祭十二郎文》。
原来出身于世家的韩愈竟然也会有如此曲折不幸的遭遇。善良的长嫂用慈母般的深情把4岁就失去母爱的韩愈抚养成人,韩愈对她的感情也充满了游子般的孺慕,一同长大的侄儿便成了实际上的手足。在后来的世事沧桑、宦海沉浮中,想必他对长嫂一家人充满了深情眷念,在他因为上疏谏止佛骨被贬滴潮州之际,十二郎的儿子韩湘干里迢迢地赶来护送。“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为了百姓苍生敢于直犯天颜的铮铮铁骨,在亲人面前却禁不住柔肠百转,泪水清然。十二郎的逝世,使韩愈如折手足,肝肠寸断,一贯的端然严正、肃穆矜持,猛然之间被如潮的悲痛冲得无影无踪。
这字里行间的椎心泣血使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韩愈。是的,真的英雄皆是性情中人。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2】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传统祭文的常规格式,一改以往祭文称颂死者的内容,而倾诉自己痛失至亲的真情实感,情之所至痛不欲生,使得这篇祭文格外感人,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文章共分为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收到侄子死讯时的惊诧悲痛,并联想起自己和侄子年幼时与嫂子相依为命的凄苦经历更觉得痛不欲生。在这里写出了两人幼年时同病相怜的悲惨经历。
第二部分些韩愈到京城后便与侄子两地分离,本以为都还年轻,日后相聚的日子还长,没想到竟然天人两隔了。他写道“我与汝俱年少,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言辞中充满对年少轻离别的悔恨之情,念及父兄早逝,自己身体早衰,却不料侄子先他而去,道不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同时也为自己性命将短暂的迹象感到忧虑。
第三部分,韩愈写出了侄子没有受到王兄的荫庇,感叹命运的不公但又无可阻挠不能改变。自己日益衰老,却不知能否把后代养育成人,“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感叹命运造化的无常和人力于天命之微弱,充满无助的哀愁。
第四部分回忆起侄子曾经说起病痛,但他却没能重视,而后悔莫及。追至侄子的死期都不能清楚明确,自己所能做的只有料理死者身后事,也唯有料理后事方能使他感到一丝丝的安慰。言语中充满追悔却不能弥补的遗憾。
最后一部分,作者自责对死者疏于照顾,使得抱憾终身,唯有养育后人成人才能使自己有活下去的动力,这一部分既是生者的遗憾又是对死者的告慰,“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一句也在告诫世人,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3】
读《出师表》而不落泪者,视为不忠;读《陈情表》而不流泪者,视为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哀痛者,其人必不友。《祭十二郎文》历来有“祭文中千年绝调”之美誉,它表现了韩愈和十二郎叔侄之间的深情厚意。十二郎的死,使作者悲痛欲绝,也勾起了他对辛酸往事的回忆,身世的不幸、家族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与侄子在一起的种种情景以及自己的衰病,子孙的幼小,所有这一切一齐涌上心头,汇成一股情感的激流,使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著此文。这里面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伤,有内疚,有期望。字字关情,句句含泪。我认为,这诸多情感的症结皆由一字引发,即“孝”。
从韩愈追叙家事与身世,“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之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中,我们明显地意识到韩氏一脉在韩愈一辈和下一辈中人丁不旺。古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韩氏香火、韩氏家族的命运就完全寄托在了韩愈和十二郎这“两世一身”之上,让人在悲其不幸时,更能从家族发展延续的角度理解作者凄楚的内心情感以及感受作者身上肩负的万钧重担。
韩愈求取功名,就其表象而言,是为了顺应经济仕途的时代潮流,“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升之禄”。在同当时众多的学子士人一样胸怀登第,希冀题名金榜,报效“大家”之志的背后,隐藏着的正是对“小家”的回报与答谢之情。搏取功名,高居庙堂在当时不失为光耀门楣,振兴家业的一种有效途径。正因为如此,韩愈长年在外,与十二郎聚少离多,这并非是作者不顾家,而是那时他还无力顾家。即便如此,在他二十九岁仕途仍不稳固时,他还是想将十二郎及其家人接来,这其中既有感兄嫂抚养之恩之情,也有一个长辈对一个晚辈的关爱之情,更有儿孙承欢膝下、寒暄尽孝之愿。尤其是“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动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就更让我们明白:承继家族兴旺大业的使命将责无旁贷地落到十二郎身上。然而,十二郎却在年轻力壮之时早逝,联想到自己及家族叔伯兄弟的命运与遭遇,“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作者不由地产生了神明之念。韩氏家族中的男儿为何均在壮年之际早逝?这真是天诚难测,神诚那明,理不可推,寿不可知啊!天命无常使作者从心底深处升起阵阵寒意。振兴家族的希望似乎随着十二郎的逝去而顷刻间变得更为飘渺迷茫而不可预知。此时“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的韩愈实在无法独立承受失侄之悲与振兴家族重担的双重压力,他也几近精神崩溃的边缘,也想随十二郎的离去而离去。“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甚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从此解脱束缚在身上的禁锢自己的门庭观念之重负。然而个人身死事小,家族命运事大,如果弃世而去,则更是对家族的不孝。故当他目睹幼小的儿孙时,更是悲从中来,“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按照古代的忌讳,这样的话是很不吉利的,但也唯其如此正可看出作者此时悲痛至极。悲十二郎早逝,留下幼小尚需抚养;痛家族不幸,承继之人的命运实难预知;更是一种惶恐,惶恐多病的自己是否在有生之年能将子孙抚育成立,延续香火。
“吾行负神明”“不孝不慈”“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字里行间,深含自责之意,也深觉有愧于家族,对不起兄嫂,也对不起十二郎之情。“自今而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馀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痛定思痛,作者冷静而理智地决定承担起教养子孙,振兴家业的重担。此时的作者似乎已经决定将家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把个人的功名置于其后。毕竟自己在宦海上的沉浮导致了与十二郎的聚少离多,而且似乎也并未能给家族带来兴盛之态。相反正是由于自己执着于追求的功名束缚了自己,使得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亲人,忽视了家族,才有今日切肤之痛,剜心之悲。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披肝沥胆长号恸哭,顿足捶胸呼天抢地。大悲大痛之后是大彻大悟,是成熟,是良心,更是“孝”之体现。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4】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写给侄子的祭文,被历代人称赞不已,因为它以情动人,不加修饰地表达出人类最原始、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那种悲恸无形中表现得尽致淋漓。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韩愈得知自己的侄子撒手人寰,那种悲痛随之而来,而巨大悲恸难以言表,那种真真切切的痛楚是我们如今不能体会的。
文中抒情和叙述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联系两个人的身世、生活,每一字都书写着他对亡侄的哀痛感情,也饱含自己凄楚的官场沉浮的`感慨。全文以诉说的语气写成,哀家族的衰落,叹自己的未老先衰,悲十二郎的早去,也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疑后嗣……把内心的辛酸写到极致。文章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取得无比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王国维先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最后那几段的呜呼,带着强烈的无奈痛苦,让人潸然泪下,如此的感情深厚,可是却阴阳相隔,那种痛苦无力是常人不能体会的。正因为十二郎和韩愈的特殊关系,两个人感情从小便有那么好,一个知己的死去是多么惨烈。物是人非,这是多么让人无奈的人生,人生总是如此凸显它的残忍和决绝。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多么发自肺腑的呼喊,多么让人无奈的呼喊,阴阳相隔的两个人,此生都没有机会再度一同笑谈,一同畅怀。
仔细体会文章,我们可以从他的感叹词中体会他的情感变化,篇中用“呜呼”“呜呼哀哉”这两个悲叹词,来表现这种变化情态,凡是用这种词的地方,都表示感情变得更加强烈。从第一个“呜呼”开始,可以看到,韩愈由含着眼泪的深沉倾诉,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后面连用两个“呜呼哀哉”,已经是号啕痛哭,感情发展到一个高潮。怎么能不引起读者的共鸣?
人类是情感动物,与情相关,怎么会不打动内心呢?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5】
因为自己看文言文的能力很有限,但又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这封祭文是一个什么内容,于是直接看了被人翻译过来的文字,读过了之后,唯一的感觉是很“震惊”!
作者很想把对亡者的思念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因为亡者已逝,而抒于笔端又是作者觉得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毕竟阴阳两隔。他开始回忆,回忆与亡者一起生活相处的岁月,在那过往的几十年中,有太多遗憾,有太多未能共同完成的事情,他总以为还有机会去弥补那些遗憾之事,可一切来的如此突然,让作者犹如感受着切肤一样的痛。
从共同经历的流离颠沛的生活,到彼此可以自食其力;从天真烂漫的童年,到而立之年的沧桑,作者在其中包含了对彼此共同相聚时光的渴望,及对未能完成这个想法的难过。似乎作者的思想中包含着忧郁的情绪,而带着这样的情绪去回味亡者及彼此一起时的情形,让作者更加无法面对亡者的离开,痛苦之余,他怀着对亡者的思念,寻觅着亡者遗留在世上的遗物,而亡者的孩子则是作者首先想到的,亡者未能将孩子抚养成人,于是作者便将所有的遗憾与错失,转而想弥补在孩子身上。
尽管作者知道亡者逝去的事实不能改变,但是依旧责难着自己,从亡者生病到最终的离开,作者都没能在身边,甚至连亡者入殓时都未能赶回。因为情真所以从文字上可以看出作者的写实手法,让读者看了都仿佛融入了意境,“不能抚摸你的遗体,不曾靠近你的棺材”可见作者内心的痛苦。亡者的离开让作者的人生从此改变,让作者重新审视自己!
在经历人生百态后,不惑之年的作者,已身心憔悴,有了告老还乡的打算,而亡者的儿女与自己的儿女都年岁还小,于是将孩子们培养成人就成为了作者唯一的心愿,也是作者对亡者的慰藉!从形影不离的生活到天各一方的岁月,尽管亡者已不能再相见,但是回到曾经一起生活的家乡,回到一起曾经留下美好记忆的地方,是作者唯一的生存想法。
通篇文字写实感很强烈,通过这些文字,似乎形成了一个流动的画面,在脑海里,在意识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可以如此的真挚,同时也感叹作者的敏感情怀。当彼此阴阳相隔之时,想说的,想做的都不会再有一丝机会,所以这也提醒我们活在世上的人,要珍惜彼此,珍惜身边的人,因为生活无常,人生无法预测……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范文五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