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业鸿3932分享

初中地理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两部分,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欢迎大家来阅读。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重难点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

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8万里,讲的就是地球的赤道周长)

▲读懂七年级上册P16图2-5,用图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用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登高可以望远 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 4、月食现象

3、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轮船,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看到整个船身。

2、经线(度)、纬线(度)特点及经纬网

▲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

经线

纬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以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仪的圆圈

要求能在图上判读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圆,每条纬线组成纬线圈

长度

全部等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极逐渐缩小为零

同度数的纬线,长度相等。纬度越大。纬线圈越小。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要求能在经纬网地图中应用

▲列表比较经度与纬度的区别:

经度

纬度

能力要求

度数起点线

本初子午线(00经线)

赤道

1、能在经纬网地图中读出经纬度。

2、判断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根据纬度判定五带

度数划分

东经00-1800

西经00-1800

北纬00-900

南纬00-900

度数变化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越向东,东经度数越大;越向西,西经度数越大。

以赤道为界,越向北,北纬度数越大;越向南,南纬度度数越大。

代号

东经:E 西经:W

北纬:N 南纬:S

半球划分

200W、1600E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判定的技巧:

A、东西半球判定:小东大西

B、南北半球判定:北纬北半球,南纬南半球

C、低、中、高纬度的判定:小于300为低纬、纬度值为300-600为中纬、大于600为高纬

D、纬度判定五带:纬度小于23.50为热带、纬度大于66.50为寒带,北纬北寒带,南纬南寒带、纬度值为23.50—66.50为温带,北纬北温带,南纬南温带

3、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

▲地球公转、自转的比较: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交替(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四季的变化 五带的形成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的长短变化)

▲二分二至日比较: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日期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位置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

昼夜等长

白昼最长 黑夜最短(昼长夜短)

北极圈内极昼

南极圈内极夜

昼夜等长

白昼最短 黑夜最长(昼长夜长)

北极圈内极夜

南极圈内极昼

▲五带的比较:

名称

气候特征

地理现象

热带

终年炎热

有太阳直射现象

南、北温带

四季变化显著

既无极昼、极夜现象,也无太阳直射现象

南、北寒带

终年寒冷

有极昼、极夜现象

二、地图:

(一)、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

比例尺二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注意单位要统一,1千米=100000厘米)

比例尺的大小看其值如1: 100大于1: 1000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数字式: 1: 100000 线段式: 0 1千米

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范围的关系:对于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方向: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

A、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平行移动指向标)B、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判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C、既无指向标,也无经纬网的地图,根据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定

(二)、等高线地形图: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地形部位

1、地面高度的计算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地形图的判读(七上P16)

识别地形部位:要求根据等高线特征,判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A、等高线弯曲部位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反之向低处凸出为山脊;

B、等高线重叠为陡崖;

C、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鞍部;

D、闭合圈状的等高线中,数值表现为内高外低的是山顶,

▲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一般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水域

初中的地理学习方法

1、基本方法

仔细审清每一小题题干的题意,明确其表示的地理内容的知识类别、时空范围及数量特征。针对题干,联系地理事物的概念、分类、原理及规律,进行全面思考和综合分析,并通过对比答案的异同,得出结论。这是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选择题一般有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第一步选细读题干和选项,看题干提供了什么条件,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第二步进行回忆联想,联想调动与本题有关的地理名词、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因果联系等基础知识。第三步,对选项进行综合分析、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1: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拿到此题第一步细读题干,找出 “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最重要”,“限制条件”四个限定词,第二部联想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农业生产类型是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为主,这两种农业发展的前提都是有灌溉水源。第三步进行综合分析虽然西北地区沙漠为主,土地资源比重低;另一方面劳力也不充裕,经济条件差,购买农药化肥的能力有限,但其“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限制条件”应该为水资源的不足,故正确答案为D。

例题2: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现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题干中要求是“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天然”森林,联想到回归线到极地之是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气候、极地气候,其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四个答案都有可能,但仔细分析,由于人类活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多为人工林,而现存的天然林,只是纬度较高的亚寒带针叶林故选C。

2、排除法

逆向进行,从选项入手,一边审题一边排除,一个一个地排除掉,直至得到正确选项,看似复杂的问题会变得很简单。

例题3: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

A、使经过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 B、向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

C、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反常 D、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这是一种表述类的题目,这类题目多是叙述地理原理、特征、分布、规律等。在叙述的时候往往叙述不全,半对半错,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可以选对题干与选项进行推敲,排除表述内容不准确的与不完整的,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答案。

厄尔尼诺现象是东太平洋水域海水升温现象。东太平洋洋面升温,出现上升气流,产生暴雨和洪涝灾害,秘鲁等国海水中的鱼类和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以海洋生物为食物的鸟类也大量死亡,但西太平洋对地区却出现气温下降,降温出现下沉气流,西太平洋地区如澳大利亚、印尼、菲律宾出现了干旱少雨的异常天气。本题中的选项A和D 以偏概全,东太平洋海区增温、降水多并不意味流经区域和全球水都增温和降水。故正确项为B和C。

例题4:下列现象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关系的是( )

A、绿地面积不断减少 B、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

A、C、D三个选项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非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故排除。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非农业人口的减少。所以选择B答案。

3、图形与辅助线法

对于一些计算类的题目和读图选择题可能其本身没有图形,或者图形不能准确的表达题目的含义,我们可以画出示意图,或者在图上作出一些辅助线,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怎样学好初中地理

一、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所谓兴趣是一个人的最好老师,想要学习好地理这门学科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爱好。新事物兴趣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你慢慢了解它的,感受它拥有独特魅力的时候,你才会对其感兴趣的。同学们应该怎样建立对地理的兴趣呢。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些地理类的记录片,比如宇宙的诞生等。那些记录片声形并茂的讲解,可以很生动形象的让你了解相关领域的地理知识,慢慢的让你建立起对地理的兴趣。还有就是可以购买地球仪,世界地图等辅助教学学习用品,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多看图,了解我们的地球,了解世界各国的分布。时间长了,对地理的兴趣也就建立了。

二、做好预习,认真听课,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

地理课堂是同学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最好场所,能够利用好课堂上学习时间的话,那么地理学习就成功了一半了。在课堂上同学们要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把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的学 习行为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要适当的转换学习角色主动思考 。把要我学变成为我要学发挥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不断地提高他。心动不如行动 再好的愿望 和想法都是应该落实在行动上。听课之前首先要做好课前的预习学习知识的关键是要站在 你所学知识层面的较高的角度上去理解和掌握重难点知识不但要用大脑去思考,还要勤于动手。比方说预习时应做简要的预习笔记将重点知识部分划线有疑难的知识部分要打上 问号或者做上标记。不但要看文字 换要多看图。例如《中国地形》的预习首先要明确中国的五大地形是什么其次要知道它们的分布、位置以及走向等等。就是要把课前的准备作做足做好。当听课时候由于事先已做好预习就可以具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有选择的 去学习本堂课的内容。使听课的效率可以大大的提高。课堂听课是获取新知识、复习巩固原有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释义解难的主要方式是获取知识的最要的环节因此要听好课就要注意力集中。

三、课后认真复习,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是检验对前面所学的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检查途径。学的好与不好在作业上就可以反映出来。要认真完成作业,这是对自己学习的基本要求。做作业的时候要勤于 思考遇到不会做的题或者不会画的图不要急于找答案或者问别人换一种方式或者换一个角度去试一试也许就是一个新天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个问题是获取知识的最佳 途径之一。会受益匪浅。复习一个重要而又必须的学习过程。课后的及时复习和作业练习都是为了及时的巩固前面听课所获取的知识而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根据人类的遗忘规律 课后及时的进行复习和作业的练习。一般说来在复习完相关教材内容和笔记以及做了一定量的相关练习题后也就完成了对这一课主要的内容知识的巩固。就是说已经放在脑子里了。

    79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