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修6免费教案

立博20分享

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地理选修6免费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选修6免费教案1

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我国的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我国33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位置,并且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正确填图。

教学重点

1.准确记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2.培养填绘地图确认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及空间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习指导法。

教学手段

每人一份“中国政区图”,黄、绿、橘黄、粉四色彩色笔,剪刀,若干单个省区政区轮廓图,8开大的中国空白政区图(每个学生一张)、“中国政区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的疆域十分辽阔,为了便于管理好这样大的国家,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

【板书】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讲授】  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

【承转到省级行政区的学习】

【板书】  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出示“中国政区挂图”,同时学生将书翻到第6页)

【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  下列行政区,按(1)至(3)的教学步骤进行。

山西、湖北、广东、云南、青海、黑龙江、沿海岸线的行政区

(1)认形状:教师出示一个轮廓图,让学生在课本的政区图上找出该行政区的名称,掌握轮廓的特征,如山西像平行四边形,湖北像民警的帽子等;

(2)定位置:在空白地图找到该行政区的位置,并涂上颜色,写出名称,注意该行政区与长江、黄河的位置关系;

(3)找邻居:从北部顺时针找起,每找出一个,都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轮廓的典型特征,涂上颜色,写出名称。

【转入行政区简称的教学】

【板书】  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请学生将书翻到本节的附表。

【讲授】  简称的由来

学生在已上色的地图中填写简称。

【展示投影】  简称和全称连线。

学生练习。

课后练习

练习1.拼图:把上好颜色的地图粘在硬纸片上,分行政区剪下制成拼图。

练习2.不看政区图,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按沿海、沿江、沿陆上国境线(底图上画有长江和黄河)拼图;

(2)按课本本节末“课堂活动(一)”的要求,进行拼图游戏比赛。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高二地理选修6免费教案2

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板书)

[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的分布。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分布与工业分布的联系。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四大工业基地。

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①以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原料来自于广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输入区外矿产原料发展冶金,基本化工工业;③各部门、各城市间协作关系密切;④发挥经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上海是全国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中心,也是全国的量具和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中心。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上海的纺织业历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纺织及印染等配套的纺织工业综合体系。是上海市出口产品数量、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

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宝山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场;二是临海港,矿石进口运输便利)

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发祥地。目前是全国规模的综合性化工基地。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第一,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本区交通条件优越,长江、京广铁路交汇于此,以它们为主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已有较好基础,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大冶的铁矿是武汉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

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本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咽喉,有长江和焦柳线交汇于此,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且开发条件好;以葛洲坝、三峡以及三峡大坝为主的风景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工农业均有一定的基础。三峡工程枢纽建成后,将会促进冶金等高耗电业发展。

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是以六盘水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攀枝花的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基地。

2.举办小型分组竞赛。让学生以钢铁企业和汽车品牌为例,说出长江沿江地带中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和汽车生产基地,认识沿江“钢铁工业走廊”和“汽车工业走廊”的分布概况。

活动前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选出组长。可将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两组一个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钢铁企业分布。②长江沿江地带汽车工业分布。活动前由组长抽签领取问题,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然后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出钢铁企业名称和分布或写出汽车“品牌”及产地。看哪个组写的又快又准确。要求学生写时要从长江沿江地带的东部上海为起点向西写。

教师在学生竞赛的基础上,进行讲评总结归纳。

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

沿江地带有上海(桑塔纳、别克、赛欧)、南京(依维柯)、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庆菱、嘉陵),构成了沿江“汽车工业走廊”的雏形。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83页活动,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江沿江中上游地区水能丰富,有二滩、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三峡工程建成后,电力更加充足,但因地处内陆,对外经济的往来受限制,信息不畅,缺乏资金和技术。

长江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达,耗电量很大,有些工厂因为缺电,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用煤发电容易污染环境,从华北运进煤炭,又给运输带来极大压力。

下游地区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因此,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在积极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行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把中上游地区丰富的电力资源、市场广阔的优势和长江下游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优势,共创新局面。

承转过渡:世界大河流域内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往往容易改变流域的生态环境,引发生态问题。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也遇到了类似问题。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板书)

考虑到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将学生分为四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1.课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选出组长。

2.课前公布四个探究性问题——长江上游地区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形成原因、直接损失、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干流地区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沿江地带及其附近地区三大酸雨区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

3.课前由组长抽签领取探究性问题。

4.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5.课上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介绍各小组的研究报告。

6.课上其他同学可针对代表的发言提出质疑,由被质疑的小组学生解答问题。

7.结合学生研究报告,引导学生完成课本85页活动1、2、3发表自己的看法。

8.教师对每组研究报告进行讲评,并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但环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产生了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灾害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较落后,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了洪水灾害。

②洪涝灾害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频发区。1949年以来,虽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洪涝灾害仍然不断发生。1998年长江洪水,受灾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经济损失严重,湖泊淤塞、围垦,造成调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减弱,加上防洪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险工隐患多。因此,加强水利建设,从根本上防治洪灾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③环境污染加重。长江沿岸工业及生活废水年排放总量约130亿吨,约相当于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废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达100亿元以上。许多城市自来水水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饮用水质量。一些水厂取水口被迫移向江心。无锡、苏州等城市近年来已多次因水源受污染,自来水被迫短期停产,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

酸雨影响范围日益扩大。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通常将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为酸雨。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酸雨影响地区从西南扩展到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目前,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受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有:华中酸雨区,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中心强度的酸雨区。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酸雨污染严重区域。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进行生态建设。

①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结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

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达标。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与“三废”防治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对上海、武汉、南京、长沙、南昌等工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课堂小结]

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经济同时没能同环境保护同步,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发展地区经济必须同环境保护同步。

知识要点与检测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以 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 ,以及 ,构成了英文字母“H”的格局。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

目前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其中, 、 、 、 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 和

作用。

[反馈练习]

1.连线题(把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1)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 a.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

(2)钢铁、轻纺的重要基地 b.宜昌为中心的工业带

(3)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c.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工业带

(4)全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d.沪宁杭工业带

2.简答题

长江流域及其附近酸雨污染严重地区有哪几个?

答案:1.(1)—b (2)—a (3)—c (4)—d

2.华中酸雨区、西南酸雨区、华东沿海酸雨区。

※板书设计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

1.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3.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活动与探究

结合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钢铁走廊”形成的条件。

[导入新课]

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板书)

[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的分布。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分布与工业分布的联系。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四大工业基地。

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①以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原料来自于广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输入区外矿产原料发展冶金,基本化工工业;③各部门、各城市间协作关系密切;④发挥经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上海是全国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中心,也是全国的量具和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中心。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上海的纺织业历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纺织及印染等配套的纺织工业综合体系。是上海市出口产品数量、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

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宝山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场;二是临海港,矿石进口运输便利)

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发祥地。目前是全国规模的综合性化工基地。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第一,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本区交通条件优越,长江、京广铁路交汇于此,以它们为主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已有较好基础,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大冶的铁矿是武汉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

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本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咽喉,有长江和焦柳线交汇于此,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且开发条件好;以葛洲坝、三峡以及三峡大坝为主的风景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工农业均有一定的基础。三峡工程枢纽建成后,将会促进冶金等高耗电业发展。

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是以六盘水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攀枝花的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基地。

2.举办小型分组竞赛。让学生以钢铁企业和汽车品牌为例,说出长江沿江地带中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和汽车生产基地,认识沿江“钢铁工业走廊”和“汽车工业走廊”的分布概况。

活动前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选出组长。可将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两组一个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钢铁企业分布。②长江沿江地带汽车工业分布。活动前由组长抽签领取问题,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然后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出钢铁企业名称和分布或写出汽车“品牌”及产地。看哪个组写的又快又准确。要求学生写时要从长江沿江地带的东部上海为起点向西写。

教师在学生竞赛的基础上,进行讲评总结归纳。

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

沿江地带有上海(桑塔纳、别克、赛欧)、南京(依维柯)、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庆菱、嘉陵),构成了沿江“汽车工业走廊”的雏形。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83页活动,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江沿江中上游地区水能丰富,有二滩、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三峡工程建成后,电力更加充足,但因地处内陆,对外经济的往来受限制,信息不畅,缺乏资金和技术。

长江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达,耗电量很大,有些工厂因为缺电,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用煤发电容易污染环境,从华北运进煤炭,又给运输带来极大压力。

下游地区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因此,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在积极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行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把中上游地区丰富的电力资源、市场广阔的优势和长江下游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优势,共创新局面。

承转过渡:世界大河流域内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往往容易改变流域的生态环境,引发生态问题。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也遇到了类似问题。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板书)

考虑到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将学生分为四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1.课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选出组长。

2.课前公布四个探究性问题——长江上游地区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形成原因、直接损失、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干流地区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沿江地带及其附近地区三大酸雨区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

3.课前由组长抽签领取探究性问题。

4.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5.课上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介绍各小组的研究报告。

6.课上其他同学可针对代表的发言提出质疑,由被质疑的小组学生解答问题。

7.结合学生研究报告,引导学生完成课本85页活动1、2、3发表自己的看法。

8.教师对每组研究报告进行讲评,并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但环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产生了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灾害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较落后,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了洪水灾害。

②洪涝灾害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频发区。1949年以来,虽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洪涝灾害仍然不断发生。1998年长江洪水,受灾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经济损失严重,湖泊淤塞、围垦,造成调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减弱,加上防洪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险工隐患多。因此,加强水利建设,从根本上防治洪灾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③环境污染加重。长江沿岸工业及生活废水年排放总量约130亿吨,约相当于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废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达100亿元以上。许多城市自来水水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饮用水质量。一些水厂取水口被迫移向江心。无锡、苏州等城市近年来已多次因水源受污染,自来水被迫短期停产,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

酸雨影响范围日益扩大。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通常将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为酸雨。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酸雨影响地区从西南扩展到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目前,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受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有:华中酸雨区,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中心强度的酸雨区。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酸雨污染严重区域。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进行生态建设。

①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结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

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达标。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与“三废”防治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对上海、武汉、南京、长沙、南昌等工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课堂小结]

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经济同时没能同环境保护同步,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发展地区经济必须同环境保护同步。

知识要点与检测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以 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 ,以及 ,构成了英文字母“H”的格局。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

目前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其中, 、 、 、 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 和

作用。

[反馈练习]

1.连线题(把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1)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 a.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

(2)钢铁、轻纺的重要基地 b.宜昌为中心的工业带

(3)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c.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工业带

(4)全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d.沪宁杭工业带

2.简答题

长江流域及其附近酸雨污染严重地区有哪几个?

答案:1.(1)—b (2)—a (3)—c (4)—d

2.华中酸雨区、西南酸雨区、华东沿海酸雨区。

※板书设计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

1.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3.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活动与探究

结合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钢铁走廊”形成的条件。

高二地理选修6免费教案3

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教具准备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投影:《东北平原》(图9.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从图9.1上可以看出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人口密度较低。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过渡:大家在找出我们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呢?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

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收看有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专题录像,搞清这些工程的概况,明确区域合作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投影:“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判断三北防护林地跨我国哪三北和哪些省级行政区?

“三北”防护林的分布

“三北”防护林全长7000多千米,宽400~1700千米,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2%。

播放录像: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看录像,边收听有关“三北防护林”的情况介绍: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x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总面积406.9×10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盖率平均从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区实现农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林网、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教师小结: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过渡:出示“世界地图”(挂图)。刚才,我们从实例中看到我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在世界这个更大的区域中求得发展,大显身手呢?

板书:在世界中发展

投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图9.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

播放录像:将中国入世的历程以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中国历经15轮谈判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

某型飞机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例证

[课堂小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

知识要点与检测

答案:差异 不同(或不平衡) 合作 世贸 竞争 和平 生态环境 进步

[反馈练习]

填空

(1)国土 ,区域 大,发展 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一个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对不利的地理条件进行合理的改造, 、 地发展经济。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区域之间的 和 ,做到 互补。

(2)中国是 中的大国。人口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在今后长时间内, 仍是第一位的。

(3)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经济走向 化的世界。另一方面人类又面临着 、 、 等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答案:(1)辽阔 差异 不平衡 扬长避短 因地制宜 联系 合作 优势

(2)发展 众多 较低 发展

(3)全球 人口 资源 环境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就其中的一项或两项工程,通过搜集资料与家长或同学展开讨论:

(1)工程输送资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些地区?

(2)工程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2.结合本课内容,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下列话题仅供参考),采用你喜欢的表达形式(或日记、或短文、或散文、或诗歌等)说明自己的看法。

(1)从我家看祖国的发展。

(2)WTO与我们的生活。

(3)经济发展与我身边环境的变化。

3.经常关注我国新闻和世界新闻,看看我国是如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何在世界中求发展以及如何履行我国肩负的三大历史责任的。

高二地理选修6免费教案4

[学习要求]

知识目标:

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2.分析乡村、城市的起源和条件

3.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聚落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德育目标:

通过聚落的形成,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

[教学重点]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

[教学难点]聚落的概念

[教具]电脑多媒体

[课型]新授课

[教法]图例分析引导法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居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同样久远。人类聚居(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新授]

一、聚落及其分类

[结合图片聚落,理解聚落的定义及分类]

1.聚落房屋建筑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

乡村

城市

人口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规模

较小

较大

联系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3.研究意义

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的区域。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和生活。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聚落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聚落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也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如西方乡村聚落景观与东方不同,同属工业社会的西欧与北美,其城市景观也不相同。

聚落的形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规划、建设并管理好聚居环境。

二、聚落的形成

〔一〕乡村的形成:

1.聚居是人类的本性和需求

乡村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类聚居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类经历了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2.形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分工是指原始畜牧业、农业先后起源。第一次大分工后,人类社会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3.乡村的发展

聚居→穴居和逐水草而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半固定)→固定的乡村→聚落(定居地)

其中,农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使乡村聚落由分散、半固定形式,逐渐稳定,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

4.地理环境对乡村形态的影响

村落的形态各异,不管是带状村落,还是多边形村落,都是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乡村的形态,能反映地理环境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也必然造成聚落形态的差异,这体现聚落的环境适应性。圆形或多边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流较少、平原面积大、地形完整、开阔和平坦。这样的自然环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带易形成乡村聚落。

带状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

〔二〕城市的起源:乡村→集市→城市

1.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

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剩余产品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剩余产品,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城市出现之前,人类农业生产才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迁移农业,所以乡村形成,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固定乡村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所以说,城市与定居农业也是同时出现。

b.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了非农业人口和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进而出现商品交换和集散的场所──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交换地域的进一步扩大,集市就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2.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读课本图6.4思考:

a.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出现的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中美洲等地。)

b.第一批城市出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中低纬度地区,光热条件好,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自古以来,这些地方,农业耕作业发展十分理想,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世界早期城市临河分布,也是因为用水、运输方便。)

c.古城市的分布与古文明的联系?(古城市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一种象征。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人类古文明起源的地区。)

3.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农业自然经济的限制

读图6.6,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废墟,为什么不能延续到今天?

古代城市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古代城市的发展水平一直很低。同时摩亨佐·达罗的消失,也意味着环境的变味,人类曾经在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古文明,可是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中毁坏了天然的生态系统,使之荒漠化,同时也使古文明在此消失。

小结

一、聚落

1.概念

2.分类:乡村与城市

二、聚落的形成

1.乡村形成的原因

(1)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

(2)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

(3)乡村的发展

(4)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城市的起源

(1)城市出现必备的条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的分工

(2)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

课后思考

1.讨论我国南、北方乡村景观的形态差异及其原因。

2.讨论早期城市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课堂巩固]

单项选择题

1.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错误叙述是(  )

a.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

b.城市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c.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d.乡村和城市是同时出现的

2.关于乡村聚落的正确叙述是(  )

a.世界上开始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乡村

b.世界上开始出现畜牧业就出现了乡村   c.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

d、村落的形成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不大

3.关于村落的形成与地区环境的关系的正确选项是(  )

a.平原地区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

b.沿河谷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块状

c.平原地区的乡村,因自然条件相对均一,平面形态多点状

d.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多为带状平面形态

4.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其原因是(  )

a、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

b、暖湿的气候,密集的人口

c、丰富的矿产,先进的技术

d、便捷的交通,悠久的历史

5.世界上首批城市多数诞生在(  )

a.河流中上游山区

b.河流中下游平原

c.中低纬度和沿海

d.资源丰富的内陆

6.关于城市和乡村景观差别的错误叙述是(  )

a.城市建筑密度大,乡村建筑密度小

b.城市建筑高大,乡村建筑低矮

c.城市道路纵横交错,乡村道路四通八达

d.城市人口多,乡村人口少

(答案:d c a a b d)

高二地理选修6免费教案5

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2.理解各种天气系统所产生的天气状况。

二、能力目标 识读简易天气图。

三、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天气系统,初步学会解释天气现象成因,培养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锋面气旋的原理。

教学设计

【引言、设疑】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一些天气图并播放天气形势预报,你能识读哪些天气图,听懂天气预报吗?激发学生思索导出本课的课题《常见的天气系统》。

【新课】   引出重点:要掌握识读天气图和听懂天气形势预报中的常用术语,首先要了解一些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关系的基础知识,即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一、锋面系统及其与天气关系:锋面系统是由气流运动而产生的天气现象,因而可采用电脑动画将复杂的气流运动进行分解变空间想象为直观形象的动感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锋面结构与特性:

1.演示软件:冷暖气流交汇之间产生分界面,分界面闪动定义为锋面。

2.演示软件:几组冷暖气流交汇之后相互运动图,学生分析画面,总结锋面的共同点均为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3.提问:为何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学生思考得出:暖气团暖而轻密度小,冷气团冷而重密度大,因而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

4.设疑:一上一下的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5.演示软件:冷暖气流交汇后产生天气现象,学生观察画面分析总结得出因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二)主要锋面类型及其与天气关系:

1.冷锋、暖锋形成过程

①演示软件:冷锋、暖锋形成过程

提问:观察画面,冷暖气团哪个主动运动而来?

学生观察分析总结:一图为冷气团主动运动过来与当地暖气团相遇,一图为暖气团主动运动过来与当地冷气团相遇。

讲述: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暖空气生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暖锋。

②演示软件:冷锋暖锋结构。引导学生在笔记本上练习绘制冷锋暖锋示意图和代表符号。

2.冷锋、暖锋与天气

①演示软件:冷锋、暖锋中冷暖气流的运动。

提问:对比画面冷锋和暖锋中暖气团的抬升速度?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冷锋的暖气团因是被迫抬升,速度较快;暖锋的暖气团因是主动爬升,速度较慢。

②演示软件:暖锋、冷锋过境时带来的天气现象。

提问:暖气团运动速度的快慢对降水有何影响?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暖气团快速抬升,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因而冷锋过境时常出现暴雨、大风天气,降雨强度大,时间短;暖锋过境时,暖气团徐徐爬升,不断凝结,产生云、雨,成为连续性降水,降雨强度小,时间长。

提问:观察画面结合冷锋、暖锋结构图判断降水发生的位置?

学生观察思考得出:冷锋降水发生在锋后,暖锋降水发生在锋前。

启发学生用简图来表示降水位置,并绘制于笔记本。

③演示软件:冷锋暖锋过境后,控制该地的气团及带来的天气现象。

提问:锋面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都由主动运动过来的气团控制。

学生讨论总结: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取代原来的暖气团位置,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取代原来的冷气团位置,气温湿度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④设疑: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和冬季的寒潮与哪种锋面活动有关?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讨论总结:这些灾害性天气主要是由冷锋引起的。

总结: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关系,且主要是冷锋。

3.学生列表总结冷锋、暖锋异同。

气流运动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降水时间降水位置

冷锋冷气团主动运动阴天、下雨、大风气温湿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时间短强度大锋后

暖锋暖气团主动运动连续性降水气温湿度上升,气压降低,天气转晴时间长强度小锋前

4.巩固练习:   ①读图回答问题:   (1)该图是__________锋天气图,在图中标出冷气团和暖气团,并画出而带位置。   (2)该锋过境时________加厚,多形成________降水;该锋过境后,气温_______,气压________,雨过天晴。   (3)暖气团沿锋面上升的形式是:A.徐徐爬升;B.被迫上升。( )   (4)随锋面移动B地天气会有___________变化。   ②读表回答;下表为天津市某年11月上旬的天气观测记录,分析天津市11月1~5日受_________天气系统的影响。

日期气温(℃)气压 (百帕)风力风向阴晴

最低均温

11月1日187121002.51~2级偏北晴

11月3日121810056~8级偏北小雪

11月5日5-4210082~3级偏北多云

二、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这部分知识课文讲述比较简练。

因此教学时注意:

(-)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与天气的关系在第3节中已做好了铺垫,这里主要是应用:

(二)低气压(气旋)和高气压(反气旋)的气流特点和天气状况可以采用对比法,以突出特点加深印象,便于掌握。

1.讲清概念:从气压分布状况看,有低气压和高气压,从气流状况看,在北半球低气压气流是由四周向中心按逆时针方向辐合的(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所以叫气旋;高气压气流是由中心向四周按顺时针方向辐散的(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所以叫反气旋。

2.读投影图:课本47页图2.23。

3.填表总结:

气压气流气流特点天气状况

低气压气旋

高气压反气旋

4.进一步引申:引导学生分析课本48页图2.24。锋面常常与什么天气系统结合在一起?   学生观察分析出:常与低压系统即气旋结合在一起。   提问:北半球气旋运动方向是什么?对锋面有何影响?   学生回忆分析得出:由于北半球气旋运动方向是逆时针的,因而也推动锋面逆时针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图6.5–5中AB、C三地,目前有降水的是_________地,锋面过境后气温升高的是_______________。   通过读图、引导逐层分析将锋面知识与气旋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较难懂的知识。   5.巩固练习:    (1)读图,判断以下说法的对错:   甲锋由B向A移动。( )   乙锋由B向C移动。( )   A处比B处气温高。( )   甲锋过境时常出现刮风现象。( )   乙锋过境后气温骤降。( )   (2)图中①②处的阴影区表示锋面活动造成的雨区,其中___________处的位置是错误的。   板书设计

高二地理选修6免费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二地理教案

高二地理中国的疆域教案范文

高二中考地理试卷评讲教案范文

初中地理教案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教案范文

高二地理中国的交通教案最新模板

新高考地理培训教案5篇

最新地理高考教案5篇

关于高二下学期地理学科教学计划5篇

高二地理期中考试试卷讲评教案范文

    7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