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中考地理八年级课件

文轩0分享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下面我们来聊一下地理教案吧。

东营中考地理八年级课件

东营中考地理八年级课件篇1

第4讲世界的气候(二)

(编写:曹纲跃).01

班级学号姓名

㈡亚热带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⑴地中海气候

形成原因:夏季受控制,冬季受控制。气候特征:夏季,冬季,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⑵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形成原因:受到因而形成的冬夏季风的控制。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㈢温带气候

⑴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

形成原因:常年受控制。

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⑵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

形成原因:。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又可分为:①,②。

⑶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

形成原因:受到因而形成的冬夏季风的控制。气候特征:夏季,冬季。年降水量。

第1页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㈣亚寒带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㈤极地气候⑴苔原气候

气候特征:全年严寒,皆为冬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降水量少,多云雾,蒸发弱。

主要分布地区:亚欧大陆的北冰洋沿岸、格陵兰岛沿海的一部分、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上等地。

⑵冰原气候

气候特征:全年酷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雪量少,但长期积累,形成厚冰原。主要分布地区: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陆地区,北冰洋若干岛屿上也有分布。5、理想大陆的气候成因与分布示意图

第2页

☆做一做☆

8.填写下表,分析这些气候的形成原因。

9.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形成原因

①,②。

10.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在气温上的差异是,形成原因是。

11.海洋性特征最强的气候类型是、。1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特征影响最大。13.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1.1.13),完成:①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名称。

第3页

A:气候带

B:气候带

C:气候带

D:气候带

E:气候;带F:气候;带

图1.1.13

G:气候;带H:气候;带I:气候;带

A:气候;带②在图幅旁边的方框中填写出该处的纬度数。

14.在图1.1.14(甲)中画出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自己设计图例)

15.在图1.1.14(乙)图中画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地区。(自己设计图例)

1.1.14甲

第4页

1.1.14乙

第4

讲世界的气候(三)

(编写:曹纲跃).01

班级学号姓名

五、气候类型的判断(1)根据气候特点判断①判断步骤:

先判断南北半球——根据判断;

再判断所在温度(热量)带——根据判断;最后判断所属类型——根据判断。第5页

东营中考地理八年级课件篇2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考纲考点】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知识总结】

一.世界海陆分布

(一).世界海陆分布大势:海陆相间分布,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陆地占29%,海洋占71%。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

(二).陆地:

1.陆地、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大陆(6块):

全部在北半球的:2跨南北半球的:2全部在南半球的:2

最大的是,最小的是。岛屿(15个):地理图册P121

成因:

大陆岛:原来是大陆是一部分后来分离出来,台湾岛,海南岛火山岛:火山喷发冷却凝固夏威夷群岛,澎湖列岛

珊瑚岛:珊瑚礁出露海面澳大利亚,我国南海诸岛

冲积岛:河流冲积作用形成崇明岛

半岛(15个):地理图册P120

地峡:两端连接大块陆地,两侧濒临海洋的狭窄陆地

中美地峡,克拉地峡

2.大洲:

(1).七大洲的轮廓图:

(2).七大洲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由大到小依次是:亚非(北)美(南)美,南极欧洋。(3).七大洲的平均海拔高度排序(单位:m)由高到低依次是:南极洲(2350)、亚洲(720)、非洲(650)、南美洲(590)、大洋洲(澳大利亚大陆350)、欧洲(340)(4).七大洲的半球位置:

①.完全分布在东半球的大洲:无。②.完全分布在西半球的大洲:南美洲。

③.地跨东、西两半球的大洲:亚洲(西伯利亚西端)、欧洲(冰岛)、非洲(佛得角群岛)、大洋洲(太平洋岛屿)、北美洲(格陵兰岛)。

④.完全分布在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⑤.完全分布在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⑥.地跨南、北两半球的大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5).地跨热带、温带、寒带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6).七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亚、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亚、北美洲――白令海峡

南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欧、非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7).地跨两大洲的'国家(9个)

①.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俄罗斯(欧洲国家)、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亚洲国家)。

②.地跨亚非两洲的国家:埃及(非洲国家)。③.地跨南北美洲的国家:巴拿马(南美洲)。

④.地跨亚洲、大洋洲的国家:印度尼西亚(亚洲国家)。⑤.地跨北美洲、大洋洲的国家:美国(北美洲国家)。

【例1】下列各组大洲中大陆均为北回归线穿过的是

A.亚洲欧洲南美洲B.亚洲欧洲北美洲C.非洲亚洲北美洲D.非洲大洋洲北美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七大洲分布的掌握情况。依据初中所学区域地理知识可知:南极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完全在南半球,故D是错误的。A中南美洲虽有小部分位于北半球,

但南美洲与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在10oN,故北回归线没有穿过南美大陆。在B、C中关键

看欧洲和非洲,欧洲位于亚欧大陆西北部,纬度位置较高,在30oN以北,而非洲虽有部分在南半球但北回归线穿过非洲大陆北部撒哈拉大沙漠。【答案】C(三)海洋:(一).概念:

1.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

巴伦支海,北海,波罗地海,挪威海,地中海,黑海,红海,波斯湾,亚丁湾,阿拉伯海,几内亚湾,孟加拉湾,珊瑚海,南海,东海,黄海,渤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哈德孙湾,墨西哥湾,威德尔海,罗斯海海峡(略):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重要的海上通道2.内海:三面被陆地包围

渤海和琼洲海峡;波罗地海,黑海3.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世界主要海峡:(附好望角)

两大洲之间的海峡:①.白令海峡(亚洲、北美洲)、②.丹麦海峡(欧洲冰岛、北美洲格陵兰岛)、③.直布罗陀海峡(欧洲、非洲)、④.曼德海峡(亚洲、非洲)、⑤.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南极洲)、⑥.土耳其海峡(亚洲、欧洲)。

附注:部分海峡的密度流流向

表层洋流流向底层洋流流向①.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波斯湾②.朝鲜海峡:东海、黄海日本海③.曼德海峡:亚丁湾红海④.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⑤.⑥.卡特加特海峡:波罗的海大西洋

【例3】读“世界著名海峡图”,下列选项中,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A.①白令海峡②霍尔木兹海峡③多佛尔海峡④马六甲海峡B.①霍尔木兹海峡②马六甲海峡③白令海峡④多佛尔海峡C.①多佛尔海峡②马六甲海峡③霍尔木兹海峡④白令海峡D.①多佛尔海峡②霍尔木兹海峡③白令海峡④马六甲海峡

【解析】从选项中的四个海峡来看,多佛尔海峡和白令海峡均处在连接南北水域的位置上,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均处于在沟通东西海上交通的位置,而马六甲海峡的水域由西北斜向东南,特点明显。【答案】D

世界主要的运河

附注:部分运河的密度流流向

表层洋流流向底层洋流流向①.苏伊士运河:地中海

【例4】读“四条世界著名运河图”,下列选项中,排序与图序相符的

A.巴拿马运河、莱茵河一多瑙河运河、苏伊士运河、基尔运河B.基尔运河、莱茵河一多瑙河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C.莱茵河一多瑙河运河、基尔运河、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D.基尔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莱茵河一多瑙河运河【解析】此题考查世界著名运河的分布【答案】B

(二).四大洋的分界线:

1.印度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通过非洲最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E经线。

2.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分界线:通过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146°51′E经线。3.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通过南美洲火地岛南端合恩角的67°W经线。4.北冰洋与大西洋、太平洋的分界线:66°34′N纬线(北极圈)。

(1).北冰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丹麦海峡——冰岛——法罗群岛——设得兰群岛一线。(2).北冰洋与太平洋的分界线:白令海峡。(三).四大洋概况:

东营中考地理八年级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二、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难点:

1、日本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条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资源等;工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日本(板书)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界国家地理中的日本,还是跟上节课一样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书)

1、地形(板书)

【读图】请大家把地图册翻到日本这一页,找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提问】根据地形图,来总结一下日本的地形状况?(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沿海地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由四个小岛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由此总结出其地形构成:)

2、气候(板书)

【提问】根据它的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和,降水较多;夏季凉爽,降水丰富,原因:四周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书)

【提问】继续看图,看河流的数量,流向及其长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国土狭小)

4、资源分布(板书)

【提问】从日本的资源分布图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丰富;地热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板块的消亡边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风能—处于季风气候区)

二、农业(板书)

【提问】通过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大家应该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一个国家的农业状况(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引导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实例,便提问边进行补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然后得出如下结论。板书:

种植业:平原狭小,人多地少,稻米单产高,可自给。

措施:小型农机具;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种等。

渔业发达:远洋、近海捕捞和近海养殖发达。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于此,形成著名的北海道渔场。

其他:丘陵种果蔬,但仍需大量进口。

主要农作物:水稻

进口农产品:小麦、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业

【读图】指导学生阅读日本工业分布图,并思考一下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板书)

(结合所学过的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响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响因素如某些工业对矿产、水能、空气或气候等有特殊要求;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会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板书)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3、日本发展工业的优势与劣势分别有哪些?(板书)

(优势:国土狭小,国内市场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劣势:劳动力充足,文化素质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4、日本的工业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板书)

(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这些地区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利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

【引导】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后,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呢?

5、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板书)

(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缺陷:工业产品依赖国际市场销售;工业原料严重缺乏;依靠国际市场进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板书)

【引导】读课本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2、人口问题

老龄化严重

原因:

(1)随着生活环境、饮食和营养状况改善与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断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积狭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区,所以人口和工业也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东营中考地理八年级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2、阐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

2、通过城市化的阶段图,分析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3、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性,从而学习运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预测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动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自城市开始出现以后,城市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展示图片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城市化的发生是在什么时期开始的?

(2)城市化的时间变化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线,基本上都是呈一个被拉长了的“S”形态。

2、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展示图片阅读教材,结合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资料”,思考问题并完成表格: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资料: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动手设计表格:从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张趋势和常见问题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教师总结: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小组探究:对照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2.13中几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差异,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处与城市化的那一阶段?

(3)近20年来,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何差异?

(4)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5)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教师总结: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环节三:课后作业

全班各自然小组依次为空气污染调查组、水污染调查组、噪声污染调查组、固体废弃物污染调查组、光污染调查组、交通组、住房组、人口组、就业组、社会秩序组,调查连云港市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求:

1、网络搜集或走访调查。

2、图文资料真实,且具概括性。

3、注意安全和中学生形象。

东营中考地理八年级课件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们称为地质灾害。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火山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

(1)从灾害的角度看;

(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动画游戏:让学生回答,地震发生时在不同场景应该如何自我保护。

课件演示: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特点的三个方面。结束授课。

探究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题目: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3、使学生通过总结探究活动的成果,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产生的间接和直接影响,以及如何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御。

活动步骤:

1、将学生分组,以便大家可以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2、搜集典型的四类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给人类造成的影响。例如比较典型的地震灾害,典型的火山喷发灾害等等。

3、整理筛选搜集的资料,挑选最典型和深刻的资料,其中这样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应该区分哪些灾害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哪些不是;

(2)应该从正负两个方面来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尤其是火山喷发;

(3)应该尊重客观事实,正确对待地质灾害以及对灾害所进行的研究,并对如何积极防御地质灾害提出合理的建议。

成果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展示探究活动成果的方式:

1、论文方式,要求资料准确,引用得当,观点明确;

2、制作成板报,要求精简内容,条理清楚,形式美观,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用计算机完成演示(适合条件较好的学校)。

东营中考地理八年级课件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四)断层构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板书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第一课时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一)褶皱: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二)板块属性:内部稳定、交界活跃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找水、找油

2.确定钻矿、修建隧道的位置

    737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