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教学设计
为保证教学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收藏转发。
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教学设计精选篇1
【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
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
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
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分区地理南方部分的核心章节。内容丰富,容量也很大。又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苏州正好位于本区,也有利于乡土地理的教学。
【学生情况】
很多学生虽不是生于本地,但成长在本地。因此对本节内容情感上很有亲和力。对许多场景也
身临其境。比如京杭大运河,很多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学习的动力会提高很多。但本节内容要求的
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则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能够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教学难点】
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一课时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有诗赞“烟花三月下扬州”。无论是苏州、杭州还是扬州,它们都在我们今天要讲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导入
播放关于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并作适当讲解。
欣赏图片
初步建立对长三角地区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内容铺垫。
江海交汇之地
动态出示长江三角洲区位图,提问:
1.说出在本区交会的江海名称并能在图上明确指出
2.标出本区的大致范围,并能简单描述
3.评价本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看图思考,逐步完成练习
训练的学生的读图思考能力,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过渡
长江对本区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豪不夸张的说,没有长江就没有今天的长三角地区,而且未来还将继续影响着本区的发展。从自然的角度来说,长江三角洲就是长江携带泥沙冲积而成的,从人文角度来说,长江为本区的发展提供了太多的助力。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动态演示长江对本区的影响示意图,提问:
1.分析长江对本区发展的影响(结合地理填充图册)
2.举一反三,岷江对成都平原的影响
读图思考,完成练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二课时
过渡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展示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
2.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景条件和人文条件线索图。
3.展示沪杭同城效应示意图
提问:
1、分析成为我国最大人口城市群的原因。
2、上海作为核心城市的作用
3、分析区域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读图1,感受最大城市群的魅力
读图2,寻找信息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渡
长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水乡的文化特色和旅游
1.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点击链接让学生观赏经典旅游景点。
2.展示长三角地区人文景观图、文字资料
提问: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图片欣赏、文字阅读
分析思考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长三角地区物产丰富,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交通和文化的发展。21世纪的长三角地区发展更为迅猛,其经济和城市发展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意义。作为长三角人民的一员,衷心祝愿长江三角洲永远兴旺。
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教学设计精选篇2
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以下简称“我校”)自20__年起推行通案式目标教学,其目的是改革现有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习效率。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是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明确了教学中教师、学生的地位,能够与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高效完成课堂三维目标的要求。随着新课改和“通案式目标教学”的推进,“生本教育”顺应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笔者认为生本教育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可用应采取以下策略。
1.采用合理激发方式,发挥学生学习潜力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认为人具有天生的学习能力,潜能无限。地理课堂教学要提高实效就是要采用合理的激发方式,发挥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地理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正是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就决定了它的理解与实践共存的特征。由于这一特征的存在,地理教学也就更加地适合生本教育。我校“通案式目标教学”注重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潜力,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①“通案”编制中创设利于学生接受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 ②课堂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 ③营造一个自由民主,能激发想象和创造的课堂气氛 ,使课堂探究富有实效。
2.教师转变思想,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
“生本教育”体现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地理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转变教学思想,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过去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将师生“教学相长”引入地理课堂,创新实施“给定目标,先学后教、训练迁移、反馈提高”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做到“三精”“三不讲”(核心问题精炼,思路方法精点,疑点难点精析;已学会的不讲,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不会的不讲),改变“满堂灌”的落后教学方式。教师通过“通案”这一载体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创造出对教材的独特见解,发现自己的疑惑并记录下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为学生答疑解惑。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探究合作学习
理性认识合作学习。笔者认为不能把合作学习模式化,但凡是课堂就采取合作的方式是不理智的。地理合作学习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即我想学,我能学;
②强调合作学习的动机的产生,以依赖于合作前的地理教学过程;
③拥有良好的地理学习气氛,使自主学习的意识得以形成和发展,在自主的基础上寻求合作。
4.创新课堂评价机制,争取全组优异的成绩
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教学设计精选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
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教学设计精选篇4
一、学习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教学设计精选篇5
一、学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学中,这学期我担任高二五个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其中1、2班基础较好,8、9、10、11班的基础较差。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初中和基础比较薄弱,另外一个是他们的地理学习习惯不好,不爱学习。如何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是本学年的教学重点。这一切都要求老师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好教研组、集备组整体优势。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教学班6个,5个班学生基础都较差,在高二年级也非常特殊,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1、2班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点。总的来说,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 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六、教学措施:
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第二,根据教材特点选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
七、具体措施:
1、加强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
《课程标准》是教学、命题的标准和依据,教学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落实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要求,为会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础。
2、认真钻研教材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材中学科知识点的落实,也要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教材的整合,树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价值观,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来源,根据《课标》要求选取恰当的案例,弥补教材的不足。改变传统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转化,由依赖教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转化。
3、重视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关键性目标。要在教学中倡导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重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稳固的学科基础知识之上的。
4、重视备课环节
备课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学情和教材,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解读《课程标准》,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处理好“量”与“时间”的关系,合理取舍和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校内备课组的活动,开展校际交流,寻求共同发展。
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教学设计精选篇6
教学目标
了解的基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
知道印度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的教材分析
为新增加的选学内容,教材讲述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内容许多在总论部分已经涉及到,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只是重点突出的设计了两个标题。
“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概括了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位于南亚西北部,这一点对它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宗教问题是南亚尤其是印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印度河平原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该地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农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以印度河为中心进行。
关于的教法建议
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应使同学了解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宗教及风俗习惯等,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以事例说明印度与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的争议,关注南亚与我国西南相邻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对于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该节体现得较充分,可以将该节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教学重点】
印度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用具】
景观图片;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铁路线、主要城市等分布图
【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印度,这节课学习与印度关系非常密切的国家————
(板书)第三节
(提问)谈谈你对印巴关系或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展示景观图片)
(总结板书)
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悠久的历史
民族与宗教
(承转)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几个区域,今天希望大家通过读书和讨论,试着分析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条件和特点。
(展示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
印度和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归纳):
由以上分析得出,境内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限制发展的因素主要自然条件是—水,所以,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等都分布在印度河平原或三角洲上,因此,印度河平原对于来讲非常重要。
(提问)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可以发展什么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水稻、小麦、棉花———纺织工业
(板书)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农业为主
(提问)主要城市由哪些?首都市最大的城市吗?
(学生回答)
(展示主要城市的景观图片)
(板书)三、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兰堡
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反馈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历史
3、民族与宗教
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
三、主要城市:首都———伊斯兰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探究活动
上网查找的风俗、与印度之间的关系等资料,讨论印巴冲突升级带来的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教学设计精选篇7
【教学重点】
①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之间的关系;
②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③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手段】
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教学过程】
(引课)引导学生
从周围环境入手思考:
陆地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
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特别是岩石与其它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花岗岩标本)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板书)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读图)
地壳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化学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构成矿物,
举生活中实例或根据化学课所学知识说明有哪些物质是矿物,这些
矿物是由哪些化学
元素组成的?→明确有些矿物是单质,有些矿物是化合物。
矿物对人类最重要的是什么?标本是否可以称为矿产?
(板书)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说明几种熟悉岩石的组成→明确岩石的概念
(板书)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观察玄武岩、页岩、板岩等,
从外观上对三大类岩石进行区别→结合实物标本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点。
(出示化石的岩石标本)
观察化石多存在于哪类岩石中?化石能够起什么作用?
(阅读资料和示意图)通过阅读了解有关地层和化石知识→完成示意图的问题。(提问)
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矿石与岩石及前面提到的矿产有什么区别?如何评价矿石的优劣?
(提问)
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如何转化?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板书)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设计思想】
对本节教材的处理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岩石、矿物、矿产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
往往忽略这些地理
事物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
中用亲自在野外采集的岩石或矿物标本其效果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探究活动
某地区不同地层依次发现有三叶虫,恐龙,
剑齿虎化石,
说明该地区缺少鱼类化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