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

立博20分享

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中学地理教案设计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1

第二节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

2.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外部大气结构

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2.太阳活动及其主要类型

①太阳活动的概念

②主要类型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对地球的影响

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

2.月相变化对地球的意义

探究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规律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本内容要求有较高的空间想像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规律有严格的科学数据可参考。对高中学生而言,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中来。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展示探究成果的能力。

【活动步骤】

(1)布置资料搜集任务:通过因特网或《天文爱好者手册》,查阅和日食月食相关的资料。

(2)课内成果演示:要求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后,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制作成可演示的多媒体课件(如ppt格式的文件)。注意,应该将学生分组制作。比如日食月食发生的基本原理,日食月食的种类,日食月食出现的规律和周期等。若没有条件,可以让各组派代表上讲台演说。并安排一定时间让听众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演示者回答)。注意:所有这些问题,都应该有比较准确的数字来说明。应尽可能用相关的图片(或者自己画的示意图)来说明问题。

(3)教师总结:总结各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将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理、规律等作个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播放青藏铁路视频』

【教师提问】:刚刚播放的视频当中,为我们展示的是哪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呢?

【教师点拨】:铁路运输。那么我们现代的交通运输除了铁路这种运输方式以外,还有哪些佳通运输方式呢?

【学生回答】: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教师点拨师: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五种,它们分别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投影展示图片』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哪些特点呢?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该部分知识,完成导学案上连线题,投影展示学生完成连线

【教师引导】:以上就是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各有长短。那么,当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呢?

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学生活动】:展示表格,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勾选,完成后请学生在电脑上勾选出来

【教师点拨】: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数量、运距等综合因素,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播放视频交通运输的变化』

3.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高速化——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大型化——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专业化——发展集装箱运输技术

【教师引导】: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只有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可不可行呢?答案线是否定的。在生活中,要实现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我们往往要用到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就形成了交通运输网,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那什么是交通运输网呢?

4、交通运输网及布局

(1)概念

(2)组成要素:

交通运输中的线:铁路、公路、航道等。

交通运输中的点:车站、港口、航空港等。

【教师提问】:虽然交通运输网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层次,但它的布局也不是偶然随意地,而是受到了某些因素的影响。那么,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学生活动】:『投影展示中国铁路网分布图』思考:我国铁路网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东部密集,西部稀疏。东部地形以平原为主,相比西部更为低平和缓。而且东部经济发达,人口与城市众多,对交通的需求量大。

【教师点拨】:由此看来,交通运输的布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具体分析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学生活动】:『播放视频南昆铁路』思考:了解了南昆铁路之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0的案例1,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

(1)在地图上分别读出南宁和昆明的海拔,并指出南昆铁路的建设需要克服哪些自然障碍?

(2)南昆铁路沿线有哪些资源分布?

(3)铁路沿线民族分布、经济水平如何?

(4)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我们是凭借什么去克服困难的?

【学生回答1】:南宁海拔低于100米,昆明海拔大致在2000米以上。由于铁路位于西南喀斯特地貌区,所以地形险峻、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且多地震、滑坡,南昆铁路的修建必须克服这些自然障碍。

【教师点拨】:由此可以看出,南昆铁路的兴建必修要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它决定了能不能修铁路,修建的难度有多大。既然南昆铁路的修建有这么多的自然障碍,为什么我们还要兴建这条铁路?

【学生回答2】:因为铁路沿线有丰富的资源。

教师点拨:具体有哪些资源分布呢?

【学生回答2】:铝矿、煤矿、石油等自然资源,以及峰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

【教师点拨】:对,正是由于西南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修建南昆铁路就有利于当地的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南昆铁路的修建还考虑了经济因素。南昆铁路沿线的民族分布、经济水平如何呢?

【学生回答3】:南昆铁路途径19个县(市),沿途有十多个少数民族,这里也是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

【教师点拨】:在这里修建铁路,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还要考虑社会的发展。虽然南昆铁路的修建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毕竟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施工难度非常大呀,我们又是凭借什么去克服重重困难的呢?

【学生回答4】:先进的科学技术。

【教师总结】:回答得非常好!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我们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保证。所以南昆铁路沿线建有桥梁476座,隧道258座,整条线路31%都是桥梁和隧道。南昆铁路也是我国科技含量的铁路之一。

通过南昆铁路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有:经济、社会、自然、科技四大因素,其中经济是主导因素。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需要同学们了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结合运输货物的特点、运输量等对交通运输方式作出合理的选择;我们还了解到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交通运输网的布局特点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当前来看,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而技术则提供了保证,自然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小。

【板书设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交通运输方式:

1、五种方式及其特点;

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3、发展趋势

二、运输网及布局

1、基本要素:交通网中的线和点

2、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技术水平等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3

【课标解读】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个案分析中掌握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经济效益。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观。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学会利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具体案例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现代农业意识。

【教法与学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的产业。

[展示图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提问]: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看图回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是一个牧场,从事养羊业。

[提问]: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影响其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中南半岛位置图,学生读图思考。

[学生讨论后回答]: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红色土壤肥沃;人力耕种,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气候)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地形、土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市场、政策)

学生发言,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的效益。

[讲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对课本图3.3核心原理的实际应用。

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提问]:那么,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处?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及东水西调示意图。

[讲解]: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岭的东侧,在其西侧形成山地的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课后活动:以你的家乡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

[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天体系统的结构,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2.通过了解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事例,激发学生爱科学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

关于天体系统的教学建议

关于天体系统,教师重点要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尤其是知道地球在这个层次中的位置。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其最远的天体离地球大约150亿~200亿光年。我们针对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进行了分类。因此有了天体系统的层次。建议教师采用本期提供的动画“天体系统”来进行教学。该动画能很清晰地展现天体系统的层次。而且有各类天体的典型图片,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尤其动画中包含了太阳系和地月系的动画,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层次的天体运行状态。

关于地球的普通性的教学建议

在“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教材提到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点,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表格,让学生比较太阳系中九大行星五个指标的数值。则不难发现,地球的邻居们和地球非常相像。尤其是金星,其质量、体积和地球相差无几。这些数据说明:地球在太阳系成员中是非常普通的,其运动状态和运动特征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如果课时允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运行特征:(1)共面性;(2)近圆性;(3)同向性。之所以要重点提出地球的普通性,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各种物质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但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关于地球的特殊性的教学建议

在讲授“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在说明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后,还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即地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表现在这颗行星上具有形形色色的生物,人类是这些生物中级的一种。尽管人类的科技探测手段迅猛发展,但目前仍没有发现任何地外文明迹象。虽然在理论上宇宙中可能还有许许多多和地球的条件类似的行星存在,但是与太阳系内其它的行星相比,地球所处的宇宙位置能孕育生物,足以说明地球的与众不同。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地球之所以存在生命现象的原因:(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其表面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2)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其引力足够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这两点需要学生掌握。正是因为这样,科学家们猜想,宇宙中有很多和太阳系类似的恒星星系,若其中存在和日地关系相近的情形,则极有可能发现和人类相类似的文明。

人类认识的宇宙

【教学重点】①天体系统的层次;②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的含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古训曰:“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由此理解宇宙的含义,即体现时间性——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空间性——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

(总结板书)

一、宇宙

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图1.2思考)天体系统分为几个级别?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教师总结板书)

三、宇宙中的地球

1.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多媒体资料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表格和图像)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地球与其他行星相比有哪些相似性?①质量、体积;②平均密度;③公转、自传周期;④运动特征(即九大行星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这部分知识需要教师给与补充。)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地球无论是结构特点还是运动特点都与其他行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板书) 2.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目前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并讨论)火星与地球相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以至于人们始终怀疑在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但至今也没有发现生命的痕迹,为什么火星没有生命物质而地球是目前有生命存在的星球?生命存在需要哪些条件?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对比讨论,使学生明确,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有三个:①有适宜的温度;②有液态水;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这三个条件是火星所不具备的,之所以产生这三个条件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而这两个根本原因对于火星来说,与地球有较大差异,因此目前火星未发现有生命存在。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重点应该是“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特别在这部分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即通过对比九大行星结构特点及运动特征,使学生明确地球与其它行星有很多相似特性,由此说明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探究意识,在了解地球的特殊性时,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即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资料库查找有关火星相关的资料,并与地球进行对比,由此说明为什么火星至今没有发现生命物质的痕迹,地球由哪些与其不同的条件,使其能够有生命存在,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处理资料的技能,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认识的宇宙

一、宇宙

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三、宇宙中的地球

1.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2.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目前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活动目的】

1.认识到到地球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行星,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颗行星是不可替代的。

2.尽管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当迅速,但远远没有达到认识宇宙全部的地步,我们有无数的天文之谜需要在未来逐渐揭开。

3.激发学生对于宇宙之谜进行探索和思考的兴趣。我们并不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认识宇宙的全部,但毫无疑问,人类将永远执著地去探索,去追寻宇宙的真谛。因为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一个美丽而精彩的星球的一部分,这个星球正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茫茫的宇宙之中。

【活动步骤】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当地的条件组织学生做以下探究活动:

1.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注意带上照相机和笔记本),让学生搜集尽可能详细的天文资料。

2.组织观看有关的天文科普录像(如星际探寻、登陆火星、苍穹寻奇、不明飞行物等)。

3.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人类宇宙认知的变化。如地心说、日心说等。了解一些天文假说。

4.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天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如张衡、郭守敬等。

5.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参观天文馆、看录像、查阅杂志书籍、浏览互联网等。写一篇“我生活的宇宙”的论文。

6.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办一期地理板报。能体现最新的科技发展对天文学研究的指导。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2.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3.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通过阅读太阳黑子与降水量的相关图分析太阳黑子变化的周期及太阳黑子对降水的影响。

2.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

3.能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分析月相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宇宙观,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关于太阳辐射的教学建议

太阳辐射这部分内容属于常识性的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除了让学生看教材的两张图,了解太阳常数的概念,以及由于纬度、地形和气象条件的不同,太阳辐射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外,这里介绍一个小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生动的了解太阳辐射。

实验是这样的:拿两个瓶子,一个涂成白色,一个涂成黑色,在瓶口各套一个小气球,气球没有充气。注意密封性要好。放在太阳下照射,观察结果。容易看到,白色瓶子上的气球没有太大变化,而黑色瓶子的气球开始膨胀。通过实验比较清楚地看到:黑色的瓶子更容易吸收太阳辐射。从而让学生明白太阳辐射的能量巨大,对地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关于月相的教学建议

由于本节主要是要讲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和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将月相这部分内容作为了必讲内容。关于月相,重点有三个:

一、要说明月相的成因。

月相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发生改变。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如果同时考虑两者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很容易被弄得摸不着头脑。其实,由于空间两点是决定一条直线,地球虽绕太阳一周,而地球和太阳总是能连成一条直线。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不动,而仅仅考虑月球的公转。

我们可以从地球、太阳、月球成直线开始考虑(注意,严格地讲大部分时间它们不在一条直线上,否则,每个月都会发生月食和日食了),月球绕地球一周回到相对位置继续成直线,所需要的时间是一个朔望月的时间(29.53天),而不时恒星月(月球真正的公转周期27.32天)的时间。月相形状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月球是不发光的,只能反射太阳光。月球总是半个球发光,半个球不发光。而观测者的角度不同,发光的部分对于观测者来说就有了不同的形状。

二、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

对于几个重要的位置(新月、上弦月、满月、下限月)的月相,应该是什么时候观测呢?关于这个问题,重点在于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对于某一个月相而言,地球上总是只有半个地球的地方才能看到月相。当然,也只有半个地球能看到太阳。初一新月的时候,太阳和月球是一起在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而每隔一天,月球就相对于太阳向东边移动12°,这样,整个朔望月周期内,每一天能看到月相的时间和日出日落的时间才有了变化。有一点必需强调,不论太阳还是月亮,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都是东升西落的(因为地球的自转),白天并不是没有月亮,只不过由于太阳光太强,月亮根本显现不出来。

三、关于月相的方位

教材中提到了观察者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不同,观看的方位也不一样。既然新月时月球和太阳是同升同落,那么随着月球的东移,月相出现在天空的方位也是逐渐远离太阳落下的方位。教师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能借助多媒体软件。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该尽量使用教具(如地球仪、三球仪)等。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教学重点】①知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②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板书)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

2.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多媒体资料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图1。5)通过资料、地图及同学日常生活经验说明太阳辐射在哪些方面对地球产生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图1。6)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由几部分组成?

(板书)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阅读教材P7—8相关图像思考解答)太阳大气各层中,有哪些太阳活动?其表现形式?其活动周期有多长?这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什么?

(板书)2.太阳活动及主要类型

①太阳活动

②主要类型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对地球的影响: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料库和教材中相关图像,思考讨论)为什么有月相的变化?月相变化的周期有多长?不同时间应在天空的什么方位观测到哪种月相?教材P9图1.10和P10图1.11两副图像应该如何判读?月相的变化对地球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月相变化是由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产生的,教材P9图1.10阅读时应注意观测者是站在图像中心,因此上弦月时,是观测者右边的月面明亮,下弦月时,是观测者左边的月面明亮。教材P10图1.11阅读时,应注意,观测者位于北半球,月球在南部天空,观测时间和方位:上图是以太阳落山时,不同时间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图表现的是上半个月的月相状况;下图是以太阳升起时,不同时间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图表现的时下半个月的月相状况。

(板书)2.月相变化对地球的意义

【设计思想】本节教材主要由两个重点知识,一个是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另一个是太阳活动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对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注意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难点知识是月相的变化,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辅助,创建学生的学习过程,完成由形象思维想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案相关文章:

2021高一地理第一章第三节教案范文

2021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节教案5篇

2021高一地理必修一的教案模板

2021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节教案范文

2021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节教案范文

2021高一地理教案中图版5篇

高一地理第一节课教案最新模板

2021高一人文地理教案范文

2021高一上册地理教案最新范文

2021高一地理上册教案模板

    28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