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1
地球自转的意义
【预习目标】
1.了解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2.明确时区的划分,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地方时、 区时及经度的简 单计算。
3.理解日期分界线,能够熟练运用日期分界线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案】
一、地方时
(1)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 度相对偏东的地点的时刻
①_。
(2)概念:因②_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3)与经度差的关系:经度每隔15°,地方 时相差③_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④_分钟。 。
二。时区和区时
(1)时区划分:全球划分为⑤_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2)区时:即每个时区⑥_经线的地方时,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⑦_小时。
3.国际日界线
(1)概念:规定⑧_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2)日期变更:向东过日界线⑨_,向西⑩_。
课堂探究
【探究案】
探究一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太阳东升西落,那么同一纬度东西方向上哪边更早看到日出、更早到达正午?
2.为了计时方便,人们按统一标准划分了时区。读教材图1-2-4,总结世界时区的划分标准。
3.结合地球自转规律,总结一下时区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探究二 日期分界线的应用
我们周边有一些双胞胎 ,先出生的为哥(姐)、后 出生的为弟(妹)。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竟然也有先出生的是弟(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 倒的奇闻。而造成奇闻的原因就是日界线的存在。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日期的改变,其界线是什么时刻?
2.除此外,地球上还有一条人为规定的日期分界线,它是哪条线?结合教材图1-2-4,判别穿过该日界线日期的变化。
3.为什么会出现双胞胎先出生的是弟 (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倒的奇闻?
4.总结划分新旧两天的规律
【巩固案】
1.经度相同的地方( )
A.季节相同 B.角速度相同
C.线速度相同 D.地方时相同
2.关于地方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B.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C.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D.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的地方时要晚些
3.一架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
A. 10 月1日3时 B.10月1日15时 C.10月2日3时 D.10月2日15时
4.右图中从 A→B,从C→D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 )
A.都向东偏 B.都向西偏
C.前者向西偏,后者向东偏 D.前者向东偏,后者向西偏
5.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容易发生的现象是( )
A.北岸遭受流水侵蚀,南岸出现泥沙堆积
B.南岸遭受流水侵蚀,北岸出现泥沙堆积
C.南北两岸侵蚀情况相同
D.南北两岸泥沙堆积情况相同
6.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2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第一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知识要点:
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难点解析:
★①功能区的形成:同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发展条件一致,所以同种经济活动容易在城市相同的区位上聚集起来,发生竞争,最终形成一个以该种职能为主、其他职能为辅的功能区
★②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的区别
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最为便利,所以对商业的吸引力,容易形成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就是中心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心商业区不断膨胀发展,职能层次逐渐丰富,最终发展成为中心商务区。所以中心商业区是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小城市中的。而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大城市中才有的
★③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且这儿的功能区指的就是后面提到的经济文化区
2、中心商务区特点:(对交通要求)
①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平面中心、垂直底层均为零售活动)
3、工业区区位变化特点: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考虑到环境)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考虑到经济)
4、住宅区
①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②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为什么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高,日常除了工作还会进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所以住宅靠近高坡、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低,终日为生活奔波,日常主要活动为工作,所以住宅靠近低地、工业区。而工业区和文化区的位置是相背的,所以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分流作用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3
工农业污染的防治
[教材分析]
工农业污染构成了环境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防范工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及其重要,本节课就是让学生了解在工业农业减少污染的措施。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生产造成的主要污染,理解工业污染、治理和预防的相互关系。明确工业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2.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意义和基本原则,了解循环经济的模式——生态工业园区。
3.明确农业污染的类型和危害,以及农业污染的防治途径。
4.了解当地工业污染或农业污染的状况,选择突出的问题,研究预防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重点】
工业生产造成的主要污染,工业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意义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利用本节开头的情境导入。补充DDT的发明初期给人类带来的惊喜,及后来对其危害的认识方面的资料。展开讨论,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课。
承转: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污染也是空前的。
(学生活动) 学生读火力发电厂、造纸厂排放“三废”示意图。
(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工业污染主要是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简称“三废”。
(教师引导)解决工业环境污染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是废物的终端治理及达标排放
第二是推广清洁生产
第三是发展生态工业,走循环经济之路。
(知识拓展)通过实例说明:对于工业污染,预防优于治理。
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必须以“预防为主”,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实行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
讲解: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对工矿企业废物的综合利用,从末端治理思想出发,通过回收利用达到节约资源、治理污染的目的。进入90年代开始提出了源头治理的思想,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的清洁生产得到发展。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生阅读课文,明确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内涵。
(教师点拨):清洁生产包含工艺(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可补充说明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总结)“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比较表”
描述清洁生产比末端治理有哪些优越性。
承转: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才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以资源利用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
讲解: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来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 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窗和正文,回答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目的和特征。
学生自学课文。
提问: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生态工业园,与一般工业园区有什么不同
引导:近年来,循环经济在我国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在理论上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开始建设工业生态园区示范。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典型范例之一,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窗:“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小结工业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
承转:工业污染危害严重,已是公认的事实,其实,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污染对人的生命同样也构成了威胁。
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说说农业生产存在哪些污染。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分别应采取哪些措施。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概括。明确防治农业污染的主要措施。
学生自学课文。可分步自学分步讲解、点拨。
点拨:化学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施用,大大地提高了农业产量,并养活着地球上的几十亿人口,可谓功不可没。合理施用化肥确是夺取高产的主要措施。如果错误地认为化肥施用量越多越好,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讲解:农药是现代农业稳定高产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对防治危害农业生产的病菌、虫害和杂草三个大敌起了特殊作用,为人类作出了贡献。但农药一般都是有毒的化学药品,长期大量施用,会给农作物、土壤留下残毒。全国每年农药使用量达30多万吨(原药量),除30%—40%被农作物吸收外,大部分多余药液进入了水体和土壤及农产品中。同时,据报载,全国仅受农药污染的农田就有1.4亿亩。
由于农药本身不易被阳光和微生物分解,对酸和热稳定不易挥发,且难溶于水,故残留时间较长。农作物在吸收土壤中养分的同时,也吸收了残留在土壤中农药毒素,再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如果农药在作物上,特别是其果实上残留不多,对消费者健康到关系不大。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粮食作物检测不出农药残留,而蔬菜和水果则比较严重。
点拨:土壤污染是农业生产污染造成的主要后果,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都会造成土壤的污染,另外,垃圾中的重金属、塑料等也会造成土壤污染。
“白色污染”一词不是科学的定义,而是一种对现象的描绘。“白色污染” 主要是指对环境造成的 “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两种负面效应。
讲解:联系到必修知识,有必要弄清有关农业的几个概念:石油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弄清生态农业与石油农业的区别。理解有机农业的含义。介绍一些有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面的知识。
总结全课。安排作业和活动。
两项活动内容要求课后进行,农村学校可选择活动1,城市学校可选择活动2,条件允许也可安排活动1。
【板书设计】
一、工业污染的防治
1.清洁生产
2.循环经济 基本原则
3.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二、农业污染的防治
1.合理使用化肥农业
2.发展有机农业
3.加强土壤污染治理
【随堂练习】
发展绿色产品,进行清洁生产、避免因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而产生污染,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清洁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清洁的厂区、清洁的设备、健康的工人
B、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
C、清洁的环境、清洁的产品、清洁的消费
D、清洁的环境、清洁的产品、清洁的包装
2、下列属于清洁生产的是 ( )
①生产可在自然界分解的包装纸 ②生产过程中使用矿物燃料 ③加强对生产末端环境污染的处理 ④及时清理垃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属于循环经济行为原则的是 ( )
①减量化原则 ②再使用原则 ③再循环原则 ④可持续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有关循环经济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循环经济是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
B、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C、循环经济中的物质和能量是循环流动、多次利用的
D、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中完全没有废弃物的排放
5、目前,我国治理城市环境,防止工业污染的工作已趋向 ( )
①末端治理 ②全过程控制 ③分散治理 ④浓度控制 ⑤严格控制污染物总量排放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⑤ D、①④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让学生了解工业生产造成的主要污染,来掌握对于工业污染防治所应采取的主主要措施。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意义和基本原则,并且了解循环经济的模式——生态工业园区。知道农业污染的类型,给人们带来的主要危害,以及农业污染的防治途径。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3、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4、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和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是流通领域中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以及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交通运输对于沟通各地区联系、保障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大西南地区是我国腹地广阔、资源密集、发展潜力的地区,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交通不畅是诸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区位条件
1、相对位置
大西南地区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两区一市。
2、经济地理位置
⑴属于我国边疆区,与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相邻,毗邻国家经济比较落后。
⑵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
⑶为我国战略大后方,具有国际区位优势;
⑷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该区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⑸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直辖市的成立使得本区区位优势明显增加。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
1、自然条件:
⑴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
⑵受地形地势影响,区内气候多样,差异很大。有亚热带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等。
⑶区内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⑷河流众多,但航运条件差。
2、资源条件
(1)西南地区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分析
西南区(不包括西藏)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23.3%,人均超过全国19.2%,潜在价值高。其中,农林和矿产资源约各占一半,利于工农业协调发展。
(2)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而且地域组合好。钒、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适宜于发展成为钢铁、有色金属、原材料生产基地。
(3)能源资源: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70%;四川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首位;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广西北部湾油气资源前景看好。
(4)农林资源:四川盆地物产富饶,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基地。本区生物资源和物种资源居全国首位。
三、社会经济条件
1、本区地处西部地带的内陆边疆,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2、新中国成立后,本区发展变化很大,现已建立起钢铁、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区域经济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和规模。
3、本区交通运输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及对策
交通运输是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交通建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学生阅读最后一自然段,结合现实谈感想。
作业布置:
举例说明西南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讨论]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大西南应怎样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5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板书】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⑴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让学生做完学案知识点一:区域。
答案:地理差异 指标 区位特征 地理条件 C
【板书】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引导学生完成学案知识点二:地理环境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答案: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北纬30°附近,长江的入海口
WWW.北纬43°~48°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__亚热带季风_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_黑土_为主,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
__贫乏____
石油等矿产丰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