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
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1
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反馈练习]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 、西至 、南连 、北抵 。跨越 、 、 、 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 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 乌鞘岭 秦岭 长城 山西 陕西 宁夏 甘肃 (2)风力
2.(1)BC (2)BCD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2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
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动与探究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是否有水土流失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第八章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72页活动1。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
第三,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旱年为59.5%,涝年为23.9%)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承转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然后让学生读7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板书:四、生态建设
首先,让学生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承转过渡: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让学生做73页活动1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请同学们看书74页完成活动2,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行动:
第一,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黄土高原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有所控制,但出生率仍较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较差,许多地区连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口比例都不高,文盲、半文盲依然很多。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将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黄土高原的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畜吃水困难。水已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主要因素。国家从90年代开始建立移民新村,以改变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条件。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第四,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要点与检测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 相结合。
2. 、 活动。
[反馈练习]
1.填空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走了 ,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 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 减少;还向 输送大量泥沙,给 和 造成巨大困难。
(2)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 气候,夏季 ,冬季 ;降水集中在 季节。
2.简答题
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答案:1.(1)地表肥沃的土壤 沟谷 耕地面积 黄河下游 河道整治 防洪
(2)温带大陆性季风 高温多雨 寒冷干燥 夏秋
2.略
※板书设计
三、水土流失的后果 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2.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活动。
※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存在哪些生态问题,并根据所学地理知识提出建设措施。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3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1、中国地理差异显著:西高东低;降水东南多西北少;气温南暖北寒;南稻北麦;西牧东耕;南方水田北方旱地;南方水路北方陆路;南方房屋斜顶高大,北方房屋平顶墙厚……
2、四大地理区域:见右图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1、范围: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
2、地形:高原、平原;地形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
3、温度带:暖温带和中温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干湿区为:半湿润地区。
4、黑土地——东北平原;黄土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5、北方地区农业类型:旱作农业。粮食作物:小麦 玉米 谷子;经济作物:甜菜 大豆 棉花。
6、北方地区尤其华北地区的自然灾害是春旱,可南水北调,发展节水农业,培育抗旱作物等。
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景象: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
2、位置特征:位于我国东北部。 地形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东南部降雪多。
4、东北平原发展旱作农业,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机械化程度高原因: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科技水平高。提供商品粮多原因:地广人稀。
5、北大荒开发中的问题:湿地锐减、生态恶化。措施:停止开荒、建自然保护区。
6、东北三省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7、东北三省建立重工业基地的条件: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煤、铁、石油有重要地位。
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特点:沿铁路线、近矿产原料产地分布。
第三节 世界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世界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在乌鞘岭以东,太行山脉以西、北抵长城、南达秦岭;位于黄河中游。支流:渭河差点把“几”封口,汾河位于中游河段东侧。
2、黄土高原上的民俗:窑洞、信天游、白羊肚头巾、社稷坛、黄帝陵…
3、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4、黄土地貌:黄土塬(块状)黄土梁(条状) 黄土峁(馒头状) 黄土川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多空隙、易溶于水;②植被少,地表裸露;③修路采矿破坏地表。人为原因:①过垦过牧;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6、水土流失危害:①带走肥沃土壤,使土地生产力下降;②加剧自然灾害,破坏生态环境;③大量泥沙冲至下游,淤塞河道,抬高河床(地上河),给防洪及河道整治带来困难。
7、治理措施:①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退耕还林、还草,减少过度放牧地区的牲畜数量。
注意:山脚 修挡土坝,陡坡 植树种草,缓坡 修梯田或植树种草。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1、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角。河流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原因是因为北京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2、北京的城市职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3、北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八达岭长城、故宫、长城、颐和园、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明十三陵、天坛。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名胜古迹如:前门大街、南锣鼓巷、国家图书馆等。
4、如何保护北京的文化遗产:提高票价;限制每日售票数量;提倡环保文明的旅游;开展虚拟旅游等。
5、北京目前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1、南方地区范围: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临南海。
2、地形复杂多样:西部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部长江三角洲平原、东南丘陵
3、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湿润。属于湿润地区,1月气温0℃以上,植被常绿,为“红土地”。
4、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盛产茶、竹、甘蔗、橡胶,水果有亚热带的柑橘、热带的香蕉、菠萝等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1、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2、长江三角洲地区“鱼米之乡”的由来:该地盛产稻米和淡水鱼。
3、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江海交汇之地(长江、黄海、东海),地理位置优越:港口众多、水运发达、是南北航运中枢。(P51弓箭图)
4、我国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核心城市:上海,上海市中国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型工业城市,对长三角、长江流域、全中国有辐射带动作用。
5、上海、杭州的“同城效应”——以发达的交通为基础。
6、独特的水乡文化:苏州园林(拙政园)、杭州西湖、周庄、同里、乌镇、西塘、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
第三节 “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1、“一国两制”: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港澳概况:它们都位于祖国东南端,与广东省相邻。
回归时间 位置 组成 区旗
香港 1997.7.1. 珠江口东侧 香港岛、新界、九龙
澳门 1999.12.20. 珠江口西侧 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
3、港澳地狭人稠,采取措施为:“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
4、香港为世界自由贸易港,澳门支柱产业为博彩旅游业。
5、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很密切。以香港与祖国内地为例:
管理、技术、信息、资金 优势互补、
香港 内地 互惠互利,
厂房、能源、劳动力、生活消费品、淡水 产出工业制成品,出口
6、合作模式:前店后厂:港澳为店,珠江三角洲为厂。
第四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1、台湾岛≠台湾省(注意钓鱼岛),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北临东海。人口多分布在西部的沿海平原(西部平原)。
2、台湾气候: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南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降水充沛。
台湾名胜:玉山(我国东部峰)、日月潭、野柳地质公园…
资源丰富:森林、矿产、水产,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亚洲天然植物园”:树种——樟树,盛产樟脑;特有树种——红桧。
美称:东方甜岛、海上米仓、水果之乡、兰花之乡、植物王国、东方盐库…
3、台湾为外向型经济,或称为“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出口贸易为台湾的经济命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因素:多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多高素质劳动力);多港口;吸收外国资本;建设出口加工区。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节黄土高原地理教案4
世界上的黄土分布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过渡性。
2、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特征,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知 道这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于黄土高原的学习,增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证据。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分组讨论学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播放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录像,导 入新课。播放前提出问题:录像反映 的是哪一 地形区的自然景观?看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总结: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更是它与众不同的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师生共同学习这一特殊的地形区──黄土 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呢?下面就让 我们进行信息交流”。
(投影)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总结:学生讲解、介绍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最后的总结归纳强调以下内容 :
(投影)地图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黄土的厚度超过100米。
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陕西省、山西省及甘肃省的一部分 。
展示黄帝陵,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图片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现在还留有大量的名胜古迹。
板书:三、文明的摇篮
播放安塞腰鼓视频
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的独特的 文化,如信天游,腰鼓等,被称为“黄土风情”。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了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和在我 国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为学习下一节打下了基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