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行测考试世界遗产常识
公务员行测考试的内容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几乎所有的知识点都可能出现。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行测考试世界遗产常识,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行测考试世界遗产常识
中国作为著名的文明古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至2013年6月,共有45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8处,世界自然遗产10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3处。源远流长的历史使中国继承了一份十分宝贵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它们是人类的共同瑰宝。
世界文化遗产(28处):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长城、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北京故宫、武当山古建筑群、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苏州古典园林、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北京天坛、北京颐和园、重庆大足石刻、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明清皇家陵寝、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大同云冈石窟、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殷墟、开平碉楼与村落、福建土楼、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元上都遗址、云南红河哈尼梯田。
世界自然遗产(10处)
四川九寨沟、四川黄龙、湖南武陵源、云南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三清山、中国丹霞、中国澄江化石地、中国新疆天山。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4处)
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福建武夷山。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3处)
江西庐山、山西五台山、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拓展:公务员行测考试主旨观点题指点
(一)什么是对策建议句
所谓对策建议句,是指在文段中出现的表达作者对某些问题提出的对策和建议的句子。这类句子基本上都是作者对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后得出的。所以往往是对文段中问题及分析的总结和升华,已达到指导工作生活,展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句子。这类句子在文段中出现往往都会成为文段的重点。
(二)如何寻找对策建议句
文段中的对策建议句和我们日常生活其实是一样的表述。比如你冷了,你会直接说“我好冷,我要穿一件衣服,你也穿一件吧”。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很显然,就是“我建议你要穿一件衣服”;而前面的“天冷”其实就只是得出建议的理由而已。
所以在文段中出现的直接带有“应该”“建议”“要”“需要”“得”等的句子,基本就可以判断为对策建议句。
除此之外,还会有一些比较间接的表达,比如你同样很冷,但你会说“你要是不穿衣服,就得冻坏”。这句话乍一看实在说不穿衣服的危害,但是实际上,言语表达的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谁说了这样的话,他的意图也往往是“建议你要穿衣服”。所以也是可以正确理解引申为对策建议的句子的。那么这类的句子往往是文段中涉及到某个行为的积极意义或者消极危害时,作者的意图基本上是在建议这么行为,或者建议不要这么行为。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对策建议性质的句子。
(三)如何利用对策建议句
当我们找到对策建议句后,就基本上可以默认这句话就是作者是主旨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在选项中进行比对找寻和这个句子话题表述一致的即可。但是要强烈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对策建议句作为文段中主旨时,选项里的正确答案往往也都是对策建议的句子;这就意味着,如果大家发现文段有对策建议句并且基本确定为主旨,要么就大概率要选择对策性的选项,其他的选项就算有类似话题,也要控制住自己的大脑和手,远离他们!
拓展:公务员行测考试马克思主义知识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这就是哲学的党性。
(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的根本观点是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并且认为这种或这些物质形态是运动变化的,它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当成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其局限性和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真正把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虚构出某种独立于人类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这种客观精神本体的派生物。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3.物质观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4.意识观
意识是指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叫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是无限的,它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一是受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制约;二是受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三是受物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5.联系观与发展观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发展是运动变化的总趋势。发展之所以是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取代旧事物。
6.质量互变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由于事物内在矛盾的多样性,事物的质也是多种多样的。
量: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可以用数量形式表示的规定性,包括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等。
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区间。
质变和量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
7.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当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事物就处在肯定阶段;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事物就会否定自身到达否定阶段,即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但是到此为止,事物的发展并没有真正地完成。因为事物的否定阶段和肯定阶段一样都有片面性。因此,只有经过第二次否定,到达否定之否定阶段,前两个阶段的片面性才能得到克服,事物的矛盾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也只有到这一阶段,事物的发展才能相对地完成。
2022年行测考试世界遗产常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