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测考试历史基础常识
在中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考试历史基础常识,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务员行测考试历史基础常识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十大名医】秦越人〖战国〗、华佗〖汉末〗、张仲景〖汉末〗、孙思邈〖唐代〗、刘河间〖金代〗、李东恒〖金代〗、张子和〖金代〗、朱丹溪〖元代〗、李时珍〖明代〗、王肯堂〖明代〗
【中国历史十大猛将】项羽〖秦〗、霍去病〖西汉〗、英布〖西汉〗吕布〖三国〗、马超〖三国〗、冉闵〖南北朝〗、斛律光〖南北朝·北齐〗、史万岁〖隋〗、杨再兴〖南宋〗、李文忠〖明〗
【建国十大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建国十大将】粟裕、黄克诚、徐海东、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拓展: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
【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剧增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使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地区冰川正面临急剧缩小的危险。研究显示,珠峰海拔在5000米到6000米的冰川集中区域出现冰川快速融化的现象,这些地方将只在冬季而不是在温暖的季节时看到结冰。专家推论说,根据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减少的速度还有可能加快,如果本世纪内气温如预测的一样继续升高,该地区的冰川最终将消失殆尽。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过去 50 年珠峰周边冰川覆盖面积减少了 33.3%
B.喜马拉雅山其他地方的冰川对气温变化不敏感
C.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每年缩小约 0.1%到 0.6%
D.珠峰海拔 7000 米以上的冰川没有快速融化迹象
【解析】B。题干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地区冰川正面临急剧缩小的危险。有研究显示:珠峰海拔在5000米到6000米的冰川集中区域出现冰川快速融化的现象,专家就得出结论认为如果本世纪气温继续升高,未来整个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都会融化消失。
实际上题干的观点就是,随着气候变暖,珠峰海拔5000米到6000米区域快速融化,专家就认为这一区域融化了,那么其他地方也应该是一样的,也会融化。因此专家认为,在未来,随着温度持续升高,整个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都快速融化,最终消失殆尽。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哪个选项能够起到削弱的作用。
A选项,过去50年珠峰周边冰川覆盖面积减少了33.3%。说明过去珠峰的冰川面积确实减少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描述,但是并不能说明未来气温持续升高会不会使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消失殆尽。因此不能起到削弱的作用。
B选项,喜马拉雅山其他地方的冰川对气温变化不敏感。说明喜马拉雅地区其他地方受到气温的影响跟珠峰有所不同。因此,随着气温低继续上升,珠峰地区的冰川融化并不能说明喜马拉雅地区其他地方也会随之融化从而消失殆尽。
C选项,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每年缩小约0.1%到0.6%。说明喜马拉雅地区冰川面积确实缩小了,同样也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描述,不能说明未来气温继续升高是否会使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小时待见。因此不能起到削弱的作用。
D选项,珠峰海拔7000米以上的冰川没有快速融化迹象。说明气温升高还没有使珠峰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冰川出现快速融化的现象,但是现在没有出现,并不能代表未来温度继续升高不会融化。因此不能起到削弱的作用。
这道题目的B选项在削弱的过程中,就是利用了题干列举的样本(珠峰海拔5000米至6000米的区域)之外的内容(喜马拉雅山其他地方)跟样本情况不同来进行削弱的。我们大家掌握好这一思路,很多类似的题目就可以解决了。
拓展:公务员行测考试汉字发展史
殷商时期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西周时期
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至今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汉朝时期
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唐朝时期
"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1]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
宋朝时期
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被毕升改进为活字印刷术,"宋体字"也应此产生。最早产生于北宋,是由楷书变化而来。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 "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
新中国时期
出现了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公务员行测考试历史基础常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