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兵之计【四字成语】出处_释义_押韵词_近义词_成语故事
【成语】缓兵之计
【注音】huǎn bīng zhī jì
【解释】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结构】偏正式【年代】古代。
【灯谜】暂停。
【英文】stalling tactics。
【歇后语】诸葛亮弹琴。
【近义词】权宜之计。
【反义词】速战速决、兵贵神速。
【押韵词】偶变投隙、面墙而立、名誉扫地、临难不避、削木为吏、一举两利、意虑乖僻、费心劳力、另眼看戏、贪名图利[1]。
成语出处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2]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孔明与司马懿在祁山作战。蜀军消灭了魏军大将郭淮、孙礼,占领了武都、阳平。张郃、戴陵等率军前去救援,被孔明打败。双方对峙了半月。孔明见司马懿不敢出战,用撤军的缓兵之计,诱使司马懿驱兵追赶,司马懿中计大败。[3]
成语举例1、话大决意要杀陶三,监生恐闹出事来,原为缓兵之计。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十二回
2、我认为热闹这时是想先回部队,以后再设法的缓兵之计。[4]
3、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四回:“今又来求成,莫非缓兵之计,欲俟楚救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