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功课辅导 > 词句学习 > 组词 >

白洋淀诗群的名词解释形成过程与代表人物

2021-01-20 22:07:01
|大吉2

  白洋淀诗群的基本解释如下:

白洋淀是当年无数的知青下放点之一,地处河北保定,离北京较近。因此白洋淀知青点中有相当数量的家庭背景优越能够接触西方文学作品的高干子弟知青。他们自发地组织民间诗歌文学活动,逐渐形成了白洋淀诗群。在北京、河北、福建、贵州等地,都有这样的诗歌写作活动,且有的形成某种“群落”的性质。他们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写诗,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自身处境有关。这是“红卫兵运动”的落潮期,其诱因和动机来自对“革命”的失望,精神上经历的深刻震荡,以及个体对真实感情世界和精神价值的探求。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含等。

  白洋淀诗群的形成过程:

诗歌写作,形成一定规模和群体性的,是“ 白洋淀诗群”(注:对这一“诗群”的作品搜集和研究,在80年代初就开始。如 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编的《新诗潮诗集》(上、下两册,老木编选,内部发行),收入这一诗群成员的不少作品。一些诗选和研究论著,大体上将它看作是发生于“新时期”的“新诗潮”(或“ 朦胧诗”)的准备或源头。“ 白洋淀诗派”或“白洋淀诗群”名称的出现,要迟至80年代后期。)。1969年以后,一批 北京的中学生,先后到 河北安新县境内的 白洋淀地区(或毗邻地区)“插队”,他们中有 根子(岳重)、 多多(栗士征)、 芒克( 姜世伟)、 林莽(张建中)、宋海泉、 方含(孙康)(注:根子、芒克、多多、 北岛等笔名,写作时已有,更多的是后来他们在刊物(《今天》等)上发表作品时才开始使用。)等。另外,还有一些在 北京、山西等地青年,与他们关系密切,多次造访 白洋淀渔村,交流看法和诗艺,如 北岛(赵振开)、江河( 于友泽)、严力、郑义、甘铁生、陈凯歌等。这些“ 知青”原来大多就读 北京有名的中学,出身于知识分子或“高级干部”家庭,有比较广阔的阅读范围。除五六十年代的正式出版物外,尤其是在60年代由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内部发行”图书。他们由此获得在情感、心智和艺术上超越现实的凭借。他们的写作,不可能获得认可,也没有公开发表的可能,甚至会带来风险。因此,写作与他们的生活具有在另外的时间不同的关系;甚且可以说写作就是他们生存方式的重要构成。 芒克《十月的献诗》(1974)中所说的,“那冷酷而又伟大的想象/是你在改造着我们生活的荒凉”,可以看作是写作在他们生活中的位置的提示。他们这一时期的诗作,有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专制、暴力的批判的主题,也写下他们生命的受挫,表达足下的土地发生断裂、错动时的迷惑、孤独和痛苦的体验。在艺术方法上,虽然也从中国当代主流 诗歌接受影响,但在较广泛的阅读中,也多方面地从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中寻找材料和方法。这在写作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诗中使用的意象、描述的情景,许多来自他们读到的诗、小说,而与作者当时生活环境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他们的感受和表达方式,大都与他们的阅读和“文化积累”有关。由于心理上和在实际生活上的普遍被放逐的感觉,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更倾向于俄国 诗人(如普希金、叶赛宁、茨维塔耶娃等)的抒情方式。 白洋淀诗群(以及存在于别的地区的 诗歌写作圈子)的诗有特定的“发表”和传播方式。当时的社会控制和印刷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少见到自编的刊物(即使是手抄或油印)。诗主要靠小圈子传看、传抄的阅读方式传播。在80年代以后的一些回忆文字中,也记载了诗的作者在农村的土坑上向朋友朗读自己作品的情景。

白洋淀诗群的代表人物:

多多

诗人 多多,当代最有名望的抒情诗人,原名栗世征,1951年生于 北京,1969年到 白洋淀插队,后来调到《农民日报》工作。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获得 北京大学文化节 诗歌奖,2000年曾获首届安高诗歌奖。

多多于1989年出国,旅居荷兰15年,并曾任伦敦大学汉语教师、加拿大纽克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住校作家。曾多次参加世界各大 诗歌节,到过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瑞典等10多个国家的大学举办过讲座和朗诵,现为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

多多系 朦胧诗主要代表 诗人之一,著有诗集《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多多诗选》等,并与2005年获得第三届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诗人奖。

多多是一个真正的汉语 诗人。他的 诗歌以精湛的技艺、明晰的洞察力、义无反顾的写作勇气,近乎完美地承续了汉语在当代中国的艰难使命。他将自己对世界和生命的温情理解,融于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的细致雕刻,并在每一首 诗歌的内部构造上,力图实现他孤寂而坚定的美学抱负。他对汉语尊严的忠诚守护,使他的 诗歌很早就形成了显著的个性和风格:意象简洁,节奏明快,语言准确、锐利而富有张力,对心灵细节有深切的敏感和痛苦的体认,对人类的精神困境有明确的艺术承担。他在2004年度发表的一系列诗作,以及他本人在母语国家的重新出场,照亮了那些美好而令人激动的文学记忆,同时也见证了汉语 诗歌永不衰竭的丰富可能性。

在2010年美国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评选中, 多多战胜了日本的村上春树、加拿大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迈克尔·翁达杰、以色列的耶合 舒亚等著名作家,获得了该奖项,成了获得此奖项的第一位华人。(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创立于1969年,是仿造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的,每两年颁发一次,获奖者只限一人,以表彰其终身成就。在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历史上,已有27位得主、候选人和评委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因此可以说, 多多离诺贝尔文学奖近了一大步。)

据美国俄亥俄州当地的《图而萨世界报》报道, 多多是此次奖项的9个评委之一、在康涅狄格学院任教的 诗人麦芒提名的。麦芒认为, 多多是一位伟大的孤身旅行家,跨越了民族、语言和历史的边界。同时,他还是一位坚定的幻想家,执着于最基本、最普遍的人类价值,如创造、自然、爱和梦想。《当代世界文学》执行主编罗伯特认为,“ 多多是第一流中国 诗人群体中的重要人物,值得西方予以严肃注意和承认。”

获奖后,在接受采访时, 多多说:“ 诗歌写作是很神秘的。 诗人不是记者,记者是向外找消息和信息,诗人是向内的。创作是灵感的触发,再加上消化、循环和整理的过程。”对于中国当代诗的期望, 多多这样回答,“中国新诗有广大的未来,只是需要几代人的铺路,才有望达到高峰。目前除了踏实去创作,其他一切免谈。”

林莽

河北 徐水人,生于1949年11月,1968年毕业于 北京第四十一中学。1969年赴 河北 安新县插队务农,1975年后历任 北京第八十七中学教师,北京经济学院教务处科长, 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副主任,诗刊社副主任,副编审。中国 诗歌协会理事, 北京作家协会理事。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诗集《 林莽的诗》、《我流过这片土地》、《永恒的瞬间》等。

方含

方含(1947-), 朦胧派代表 诗人,60年代末开始 诗歌创作。作品有: 诗歌《在路上》、《谣曲》、《印象》、《生日》等。

白青

白青(1951-)天津 诗人、作家。真名朱继和,1951年10月生,祖籍 河北安新县端村乡,后移居天津 杨柳青,69年回祖籍 白洋淀大淀头村插队。其间与同村插队的 北京 知青 芒克、 根子、 多多、 卢中南成为好友,并开始学习 诗歌创作。曾与牛汉、 芒克、 林莽等一起参加 北京《诗探索》承办的” 白洋淀地域文化座谈会”,并在《诗探索》发表回忆文章《昔日重来》。

多年来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 诗歌、散文、小说400多篇。曾在天津全国孙犁散文、鲁黎 诗歌、梁斌小说大奖赛中多次获奖。长篇小说《大船》现已由华文出版社出版;与人合出了《新翻杨柳》《天津现当代诗选》《白青爱情诗选》《白青诗选 · 杨柳青》《 白洋淀诗畔》《杨柳春风》等 诗歌专辑、中篇小说《梧桐飘飘》;尚有纪实文学《 卢中南的信和我的回忆》计划出版。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413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