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醉翁亭记》读后感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读完后,你有何感想?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读《醉翁亭记》有感,希望你喜欢。
醉翁亭记读后感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使得这座本不起眼的山峰闻名天下。
近日,我有幸与同学一起,一览其风采。
琅琊山不高,但清幽秀美。山中沟壑幽深,林木葱郁,全国特有的琅琊榆亭亭如盖。仲春时节,草长莺飞,杂花生树。入了山门,脚踩在凹凸不平的路上,凉风习习;不多时,便抵达醉翁亭。
醉翁亭是欧阳修的好友智仙和尚所建,太守常在此宴饮宾客。朱红色的飞檐在日光下展现出一抹别样的色彩,同色的两根柱子上各挂一幅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亭前是九折而成的流觞曲水,可想当年觥筹交错的热闹景象。亭后是百姓为纪念欧阳修和王元之二人所修的“二贤堂”,二贤堂内的两人塑像,神情温文,眉目可亲,体现了百姓对二人诗文教化的深深敬意。
绕过二贤堂,走至另一边的“宝宋斋”,里面陈列着一些宋时的文物,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镌刻着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的石碑了。端庄飘逸的书法配上朗朗上口的文章,“欧文苏字”,堪称稀世珍宝。
现在的醉翁亭,已不再是一座孤单的凉亭。四面环山的亭园内共有九院七亭,在古梅亭和影香亭之间,有一株梅树,人称欧梅;相传此树为欧阳修亲手所植,即便已历经了百年的风霜雨雪,枝叶依旧繁茂。花期虽过,风度不减。想象着,疏影落雪的夜晚,青衿一袭的太守倚梅而立,铮铮傲骨,亦梅亦己;虽被贬谪,却依旧将满腔抱负与热血倾注在了脚下的这一方土地。一篇《醉翁亭记》流传后世,太守的与民同乐亦为人所称道。
醉翁亭后有一高台,名曰“玄帝宫”。沿着陡峭的石阶登上,俯视下方,可见群山笼翠,起伏有致,风卷林涛,飞传耳际。一扫江南林园的柔绵风格,沉稳大气,使人犹如置身画中,心旷神怡。
昔日欧阳修携好友及滁城百姓一起宴饮山中,其乐无穷。然而,沉浮百年事,风流与谁共?而今回首相望,曾经的王公百姓皆不复存焉,淹没在了厚重的史书里。
古木新葩,而人事变迁,何尝不是?人生百年,把几多风光琴尊等闲抛却,是翁千古,问而许英雄豪杰那个醒来。时光荏苒,风流云散。古人已逝,今人依在。生命既是如此短暂,更应惜取光阴,唯有此番,才能有所作为。不负云和月,珍重少年时!
醉翁亭记读后感
《醉翁亭记》是北宋欧阳修的名作,“别有用心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这名句想必是人人传诵,今天就让我们来品尝一下这位大师的大作吧!
此刻经常看欧阳修的文字,他从不写怨写悲。在他的心里,只要欢笑,只要为苍生乐而乐,尽力地用本人含笑对人生的态度,为人民做一个两袖清风的好官。
这《醉翁亭记》完成之前,欧阳修被贬官,可他却说:“别有用心不在酒,在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意义是说,我不醉在酒上,而是被美景醉倒了,是一种美好的醉。你看,欧阳修能有如此之肚量,他那种潇洒的心境是我们无人能及的。虽然,欧阳修满怀一腔爱国热情,二心想对国家有所作为,却不时遭人排挤,这种怀才不遇内心的痛苦并非我们能够所体会的。既然事已至此,那就自得其乐吧!你看文章一开头就带给我们一种愉悦的感觉,美得让有点让人人沉浸此中了。
《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漂亮的环境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薄暮聚扰来的烟云,春季发出清香的野花,夏季葱茏的绿树,秋季纯洁的霜色,冬季显露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俭朴,浓艳天然。
醉翁亭记读后感
醉翁亭,坐落在滁州市琅琊山,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今天,我将前往此地,欣赏这曾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经常出游的地方。
一路步行上山,山上秋风萧瑟,一片片落叶装点了清澈的水面与道路,如同为大地穿上了一件枯黄的秋衣。樟树却披着一身绿叶,在只剩下枯枝的树林中,显得格外耀眼,如同一块翡翠,这也许就是欧阳修在此出游的原因吧。
走进醉翁亭,仿佛还能听见落叶的声音,坐在亭中,四周都是山,一眼望去,树叶已经凋零,草却依然是绿色,微微泛着黄色。醉翁亭的四角高翘,宛如鸟翅,正对应了《醉翁亭记》中的一句“有亭翼然”,突显出了它的幽静。在它的旁边有一片泉水,泉水清澈见底,仔细听,还有潺潺的流水声,与“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临于泉上着”相对应。走进古梅亭,又是一处风景,只见,一颗梅树亭亭玉立,上面的叶子虽没有凋落,却也泛着点金光,树梢上,一粒粒豆大的花苞,已经立在上面,像一个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欣赏着,我突然想到一句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啊!梅花不畏即将到来的严寒,努力的绽放自己,这种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我不经感叹到,同时也陶醉在其中,步行来到宝宋斋。
里面有几块大碑,上面刻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字为苏东坡手书,被后人称为“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站在碑前,一阵阵“书香”扑鼻而来,我贪婪的吸了几下,仿佛这“书香”下一秒就烟消云散了。据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他被贬到滁州做知府时所写的。文中描写了滁州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其中有一脍炙人口的佳句更是家喻户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从全文看,作者被贬本应该感到抑郁,可我却感到了作者在山林中与百姓一齐赏景的乐趣,体现出了作者的心胸豁达,与民同乐的情怀,从另一个角度去想,作者能把琅琊山写的这样美,一定是常去山上游玩,以此来排遣生活的苦闷吧。
欧阳修的这种豁达,以及他对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正是我所缺少的,我应该向他学习。
醉翁亭记读后感
大散文家欧阳修同范仲淹一样,在北宋时主张改革;也同范仲淹一样,被保守派排挤出朝廷,远赴安徽滁州为官。但与范仲淹不同的是,欧阳修似乎远比范仲淹洒脱:既然满腔的报国热忱无人欣赏,那就自得其乐好了―毕竟人生处处是风景,在众人皆醉(实际上是佯醉)的情况下,何必与污秽一争高下呢?!所以,在滁州,欧阳修精心经营着自己的文字天地。布局谋篇、遣词用句,无处不显示出作者的苦心。
宋朝的大理学家朱熹曾在自己的《朱子语类》中说,欧阳修的文章,多是历经多次修改而成的;而后来真的有人得到了《醉翁亭记》的原稿,发现仅文章的开头就改得一塌糊涂。围绕“滁州四周皆山”这一内容,欧阳修开始竟用了几十句!改来改去,直到定稿的时候,才决定用“环滁皆山也”这五个字。
在这样的苦心经营下,《醉翁亭记》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当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不过,我在这里想说的,却并不是欧阳修是怎样的认真,而是说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相对于他的政治生涯而言甚显“屑小”的事业―做文章上的心态。
虽说“文章千古事”,但对于欧阳修来说,在政坛上叱咤风云,于国于民有所作为,当是他最大的理想和追求。但是,当这种追求不合于世时,欧阳修也总有排遣的法子。他不消沉―《醉翁亭记》中的“乐”就足以证明;他也不昂扬―时势不利,空有报国心,难得施展处。那么,好吧,自得其乐,经营自己的另一方天地吧。
醉翁亭记读后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时光流转,我似乎听到那仕途失意的诗人对酒当歌,那一点点宁静的醉意,安顿了山野落花中的大自然。
我的手轻轻抚摸着醉翁亭里日渐斑驳的墙壁,你可曾记录下千年前欧阳修肆意挥墨的背影?也许现在这渲染在墙壁上的浅黛黑晕曾经沾染过他深情的墨华……回答我的是一缕温暖的阳光。不知何时栽种的翠竹郁郁葱葱,攀过那墙壁,在最为丰醇的秋色里绽放出最为蓬勃的青绿。阳光透过翠竹,被切割成小块小块的明媚忧伤,安详地在地上泼洒光辉。我感受到《醉翁亭记》里如出一辙的潇洒。
我兀自走道一株古梅树前。它的枝干盘虬卧龙般交错,铭记着岁月的沧桑。几千年的风起云涌,静静藏匿在树干厚重的文理之中。它经历过刀光剑影也见证过兴衰成败。然而这些似乎都转头既空,只在树干上留下象征的痕迹。我站在古梅树下,伫立凝望它舒展的树干。古梅现在就像安详的老者,静静低头看着我们的欢乐。我豁然开朗了。现在的我是快乐的,而当年的欧阳修必定也是快乐的吧。他一定曾盘膝坐在这株自己亲手种植的梅树下,和大家一起开怀畅饮。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看着滁州的百姓们安居乐业,必定也会抚着梅树尚且稚嫩的树干而欣慰吧!他为民而乐,他与民同乐。而古梅小心珍藏着欧阳修的欢乐,几千年前,梅树已然积淀了欧阳修的灵魂。我仰望的古梅树,它依然那样安详,阳光把枝叶那繁密的影子投到我的脸上,蒸腾着淡淡的清香,轻轻抚摸着我的脸庞。“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阳……”怎样的美,让欧阳修深深陶醉?一条小径在我眼前伸展,渐渐融入一片竹的青翠。“曲径通幽”我立刻想到了着个词。我想,我若是画家,定要用极纤细的笔,细细绘一卷最美的风景画,流连于每一分色彩的参差工,勾勒出每一片树叶的风华:一边是茂密的树林,绿得怡人,绿得空矿,深邃而优雅,那绿似乎能透过我的眼睛把我的心涤荡得如初生般清澈,而另一边却是极美的山景。青黑瓦墙外的远山,似乎笼着一层迷迷蒙蒙的雾,是否在诉说千年前另一人的迷醉?浅黛色的山在一片耀眼的阳光下几乎有些虚幻,是否又是他那一刻的追求?“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人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本意不在于酒,而在于山水之间。那是从心底得到的逍遥而又把情寄托与酒。千年前的欧阳修终于感受到了他的醉翁亭。千古之间,总会有一些错不过的相遇,同样的场景,或许同样的心情。冥冥之中我似乎懂得了欧阳修,即使远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