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描写春节的话题作文
春节在即,顺字当头。愿你前程风顺雨顺,情谊言顺意顺,办事眼顺手顺,财运大顺特顺,福气顺运顺天,家庭顺情顺性,健康安顺祥顺,万事一帆风顺!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新年春节的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欢欢喜喜过大年
等啊等,盼啊盼,终于快要过年了。大街上,到处洋溢着欢快的气氛。服装店、超市……处处张灯结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有的购买年货,有的则为自己添加几件新衣服,留着过年穿……
除夕夜,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哥哥和我欢聚一堂。上菜了,哇,好丰盛啊!有红烧鱼、排骨汤、炸虾等美味菜肴,馋得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筷子,直奔红烧鱼。我夹起一块往嘴里放。嗯,真好吃,甜甜的,正和我口味。于是,我又连吃了好多块。妈妈看了,赶忙说道:“你啊,就喜欢吃红烧的,小心多吃了,皮肤变黑。”“妈,你就不要吓唬小孩子了,你现在说多吃红烧鱼会变黑,以前,你还说,多吃鱼会学会游泳呢!为了能学会游泳,我决定要多吃鱼!”听了我的证词,妈妈哑口无言。全家捧腹大笑,就这样,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吃完了年夜饭。
吃完饭后,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看窗外绚丽多姿、五光十色的烟花,等待着十二点钟的降临。临睡前,爷爷奶奶嘱咐我“大年初一8点起来拜年,要不然就没压岁钱”。
年初一早晨,我被热闹的鞭炮声吵醒。一想到隔夜爷爷奶奶说的话,我刻不容缓地穿上新衣服、新裤子、新鞋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拜年了。这时我的心情无比愉悦。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开心极了,把压岁钱交给了我,同时他们也祝我在崭新的一年学习进步、平安快乐,我心里听了暖暖的。
走在路上,看到许多老老少少的脸上挂满了幸福笑容,个个精神抖擞,穿得喜气洋洋,真的是新年新气象。
我祝愿我们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快乐、其乐融融;也祝愿我在新的学期里: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窗花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喜气洋洋过春节
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在我们奉化这春节过得也还算热闹。
一到腊月初八——腊八节,有些家里就会做上腊八粥,人人都要喝上一碗健康又有营养的腊八粥。而一些寺庙会煮上一大锅一大锅的腊八粥,分发给老百姓。那些冒着热气、飘着淡淡清香的腊八粥预示着春节即将到来。
这时候,大人们也已经下意识的准备起春节所需的物品:奔走逛街,购置起春节的新衣、新用品;牵儿带女的去超市,风风火火的“扫荡”一次。只为的能过上一个充实、高兴的春节。
到了十二月二十三,有些人家还会祭拜起灶神,希望新的一年能平平安安。一般在过年前,家家户户还会大扫除一次,我们这里叫做“掸尘”,掸去那些灰尘埃土、厄运晦气,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迎接新年。
盼望着盼望着,除夕终于到了。这时候家家户户可忙坏了。在外地工作的人必定要赶回家,和家人一起团圆寒暄。由于正月初一初二不能动刀,所以在除夕,大人们要把很多菜提前做好,把鸡啊、鸭啊的提前切好,又还要赶着做年夜菜。
除夕,有些人家的门外贴上了新对联;有些人家的门上贴着倒福,寓意着“福到了”。除夕夜里,大街小巷都飘着酒肉的香味,千门万户都是灯火通宵、喜气洋洋。新年高兴的气氛融入在整个奉化。
这一夜鞭炮声更是没有间断。孩子们欢呼雀跃地放着鞭炮,看着闪光四溅的鞭炮擦亮夜空、听着“噼里啪啦”的响声响彻大街。而大人们则在一旁微笑的看着孩子玩耍嬉闹。一般过年孩子犯一点小错,大人也不责罚,就任由它过去了。
到了正月初一,大家都会穿上一身新,走街串巷去拜年。一般都是晚辈去拜见长辈。这时候孩子们最高兴了,因为会有长辈分发压岁钱啦。在拿到红包时不能当面拆开,而是偷偷到一旁,小心翼翼地往里瞅。在庙那边,都会有戏班子在表演节目,迎贺新年。小外婆经常带着我去看、凑凑热闹。可他们讲的方言我一句也听不懂,只好傻傻的站在那里充愣,心思也停留在刚刚路过卖糖葫芦的人身上。
往年春节结束是在元宵节后,在元宵节每家每户、老老少少必定会吃上圆滚滚的汤圆,预示着团团圆圆、美好幸福。
但是今年是闰九月,还没来得及过上一个张灯结彩的元宵节,大人们就要上班、孩子们就要上学。
奉化的春节
在中国,春节的这段时间绝对是最热闹的。如今奉化的春节,虽然人们依然在最后的忙碌着,但脸上都洋溢着新春的气息,朝气蓬勃。
从腊八到正月十五,春节一共要持续一个月多的时间:
“过了腊八就过年。”腊八到了,除夕就快要到了。除夕之前,依旧是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所以家家都没有时间自己熬腊八粥。不过,吃腊八粥的习俗可不能落。我们当地的中塔寺就会熬一锅又一锅的腊八粥,红枣、桂圆、米、红豆、黑豆、莲子、银耳,甚至还有花生和核桃。甜甜糯糯的香气弥漫整个奉化,在寒冷的冬日带来阵阵甜蜜的暖意。那天早晨,寺内就进出着每户家庭里早起的老年人,领去免费,但代表满满幸福的腊八粥,与全家老小一起享受。
腊九到年三十,这段时间要干的事情很多。立春之前要“送年”,就是在家里拜菩萨和祖先,保佑来年大吉大利,比今年的各个方面都要更好。灶神也在拜菩萨里面,拜灶神就是要来年有吃不完的食物,不愁口食。以前拜灶神有“祭灶果”,如今就用如蛋黄派这种零食来代替。拜菩萨分拜“荤菩萨”或“素菩萨”,也就是拜的东西不同。“荤菩萨”是猪头,鸡肉这种;“素菩萨”则是水果和素菜,其实就是看主人的口味。这段时间里,还要选一天“掸尘”,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的,象征的过年的新气象。而年货则是一定要准备的,五谷和鱼肉都要预备充足。
到了除夕,家家团聚吃年夜饭,为了团聚,在外地工作的游子都要赶回家,所以才会有春运。一起吃年夜饭的,都是最亲近的家人;因为要放好多菜、坐好多人,所以要架上好几张大圆桌。一般女人们还在烧菜,男人们就已经一边吃菜,一边喝上了;小孩们就在庭院里面玩,到很晚才肯吃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现在除夕都要看春晚。在电视里倒计时时,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来了,漆黑冰凉的夜空有了温度,一朵朵绚丽的烟花,不间断的开了几个小时。小孩和大人们,在零点后才有了疲倦之色,沉沉的睡下。小孩的枕头下,是大人装在红包里的压岁钱,是大人对孩子的期盼,小孩也不敢乱动,做梦都惦记着。
门上贴着春联,贴着“倒福”,正月初一开始,人们就要走街串巷的去拜年了。说一声什么时候来,举家都出去,留下空荡荡但依旧洋溢喜悦的家。
十五元宵,去年在县江办了次灯会,今年还不知有没有。如今人人都很忙碌,以前的习俗有些都不实行了,但心中对过年的期盼还在,有些重要的也一定要保留,初春还是热热闹闹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