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观后感 >

2019《攀登者》最新观后感影评心得5篇精选_观看攀登者有感

2019-10-08 16:02:02
|庄宇

  《攀登者》讲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19《攀登者》观后感

  国庆假期前的最后一天,天悦影城,几经换票改票,误打误撞走进了《攀登者》的放映厅。

  后来才知道我是何其幸运!能在这样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先睹为快。

  影片来得始料未及,与之邂逅时也开演过半。前序的铺垫都省了,撞入眼球的,是风暴!携石裹雪的超大风暴,被风暴强行扯开的钢钉,以及裹挟在狂风暴雪中看不清的飘忽忽一团人影……人们的千般预案万般筹备,在无情的自然界面前,竟一击即破!

  影片以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高度还原了1975年珠峰攀登者们的险境与喘息,让人心头一震。

  镜头静止,转向皑皑雪原,一座座雪峰林立如柱,浩瀚的雪白不见一粒尘埃,美得令人震撼又窒息。人在其中,真是沧海之一粟!迷途,坍塌,队员搜救,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品味其中的喜悲!

  上世纪70年代是和平的,战火的硝烟已退,国家间转入微妙的较量,为国争光使命之艰巨,等同于捍卫疆土。70年代也是相对落后的,科技尚不发达,通讯尚不便捷,战胜残酷自然所主要依靠的,还是攀登者们的血肉之躯!

  中流砥柱方五洲,年轻队长李国梁,气象工作者徐缨……他们是珠峰的攀登者,更是背负着国家使命的人。他们既是伟大的人也是普通人。珠峰的风雪,见证了他们青春的奋斗,也见证了他们再平凡不过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他们个性分明,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随时准备为国家的荣誉赴死。不畏现实,在残酷的自然中坚持着不屈的斗争……

  李国梁死了。年轻的队长在生命最后一刻,把摄像机交给战友,自己割断绳索坠下悬崖,让其他战友生还。

  徐缨死了。如果她明哲保身听从上级指示,如果她没有自作主张登上雪峰……她是为自己的决定而死的。但是,没有这个决定就没有方五洲登顶的成功!只记得她嘴角沾满血污,脸上的笑却还灿若春花……这一刻,她完成了生命中最伟大的任务。

  和平时代的人如何去谈民族精神?去谈爱国信仰?当个人生命与国家荣誉同时摆在眼前,如何抉择……看得见的对手易打败,内心的敌人难降伏。为国家荣誉赴死,是一句平时谁都喊得出的口号,而紧要关头能选择舍弃自我为国捐躯的……唯英雄尔。

  攀登者,他们的功绩不亚于血洒疆场的勇士。

  影片尾声,字幕打出一段史料: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数据,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13米。这个数据不就是当年我在地理课本学过的那个数据吗!……无忧无虑的少年,轻描淡写的数字,如何明白它的分量之重?如今才懂得它所仰赖的,是多少攀登者冰冷却无悔的尸骨……

  新中国成立今已70周年,电影事业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等待,如今中国终于交出了震撼人心的冒险类大片。它不是科幻的童话,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

  而历史,远比电影更加残酷……

  祖国70岁生日,是一座里程碑,未来仍任重而道远。

  攀登者的精神,将永远纵贯在祖国源远不息的血脉中,无止无疆。

  2019《攀登者》观看心得

  《攀登者》《中国机长》近日都各自举行了首映典礼,虽然两部电影都要9月30日才能上映,但是不少参加首映典礼的小伙伴都能先睹为快,而首批观看《攀登者》的观众写下影评,那么这部电影值得看吗?

  对于《攀登者》,其实很多人都十分的好奇,但是在电影还没上映之前,也只能是好奇了,《攀登者》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的又一次全新的尝试,所以其实很多观众也希望能够像《流浪地球》一样,取得不错的成果,但是又担心这样一部攀登珠峰的电影,看点会不会少了点,不过看到很多参加首映典礼的观众写下的影评,其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稳了”,《攀登者》的票房稳了。

  看首批观看《攀登者》的观众写下的影评,其实能够感觉到,字里行间都是十分激动的情绪,想要剧透,但是又要忍住,因为电影还没有上映,如果剧透太多本身对电影也不会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人其实就是这样,看到好的作品,会忍不住想要跟身边的人分享,想要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样精彩的作品,其实这都是人之常情。

  其中透露最多的一位网友,其实想告诉大家,《攀登者》这部电影,跟观众看到的预告片,有很大的不同,预告片所表示的东西只是一个大概,而《攀登者》整部电影,其实别有洞天,但是就是这样的米描述,在很大程度上,更加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什么样的电影,才会呈现出跟预告片,不一样的东西出来,看完《攀登者》的影评之后,本身就对这部电影有兴趣的小伙伴,现如今更加希望这部电影能够早点上映,自己一睹为快了。

  其实对于《攀登者》很多人还是有信心的,吴京其实就是《攀登者》的金字招牌,吴京出品,没有次品,不过对于这样评价,很多观众会觉得,吴京本身的压力会比较大,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有记者采访到了吴京,如果《攀登者》票房不佳会怎么办?吴京的回答是,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结果比过程更加重要,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尝试,这样的一个过程本身就是十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对于现在的吴京来说,票房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吴京更愿意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所以对于观众来说《攀登者》这部电影值得看吗?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件事,至少现如今的影评,将之前观众在豆瓣上看到的那些不好的评价给推翻了,而对于观众来说,上映之后的反应,更能体现《攀登者》的好坏。

  对于《攀登者》这部电影,你期待吗?看了首批观看的观众写下的影评,你们觉得这部电影值得看吗?现如今国庆三大巨头,《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都在预售中,而《攀登者》的成绩现如今是最好的,所以等着看吧。

  2019《攀登者》观看影评

  电影《攀登者》开放点映后,“攀登者感情戏”上了热搜。

  有观众表示被吴京和章子怡的感情戏戳中,认为“父母爱情”的感觉非常感人。但也有观众直言这个感情戏的设计有些刻意,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我对吴京和章子怡的感情戏没有上升到“父母爱情”的感受层面,甚至有那么两场戏也会觉得稍显突兀了些。但是,我不认为这个感情戏的设计没有必要。

  作家阿来老师在最早的电影文学本里头,就对方五洲和徐缨这两个人物角色进行了情感上的设计——他俩是已经步入婚姻的夫妻关系。而在电影拍摄本里头,两人在某场戏里提到了“结婚登记申请书”,但因为方五洲也收到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的信笺,表示“我要先上珠峰,再回来结婚”,他们的关系属于恋人。

  到了最终面向观众的电影成片里,方五洲和徐缨依旧是恋人关系,但彼此之间的那句重要的话却说得很晚。

  文学本和拍摄本的设定,都可以在记录了《攀登者》幕后拍摄故事的书籍里了解到。在看完电影成片之后,也不难看出,无论是担当影片编剧的阿来老师还是影片的监制徐克、导演李仁港,都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人物的塑造。

  而主创们之所以会对方五洲与徐缨这两个主要人物做情感上的设计,在我的理解里,有三方面的考虑:

  1、身为作家的阿来老师在文学创作方面就很注重人物的塑造,而监制徐克、导演李仁港在多年的电影创作过程中,也深知人物塑造的重要性。

  方五洲作为《攀登者》这个故事里头最主要的角色,人物特点不能太单薄,性格和经历要做得丰富一些,才会更有“人”的特点。加入情感设计,主要还是想丰富“方五洲”这个人物,让他的角色特点变得更加丰满,更加有人的味道,而不至于成为毫无情感的攀登机器。

  2、因为是要为电影服务,就必须要为故事的戏剧冲突做考虑。如果《攀登者》的整个故事从头到尾都只是讲述攀登珠峰如何艰难、攀登者们如何不畏艰难,当然也能制造出不少戏剧冲突(不断面对困难解决困难),但却会显得很单一,也会令故事变得枯燥。许多真实事件之所以要进行改编加工,就是为了加强戏剧冲突,丰富戏剧性,从而提升精彩度。

  方五洲和徐缨的感情戏、方五洲和曲松林的矛盾戏、李国梁与黑牡丹的感情戏、杨光攀登珠峰的心愿与挫折,这些都是丰富影片戏剧冲突的设计,都是为“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这一核心事件服务。

  3、如何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模式中寻求突破,也是主创们考虑的一大问题。

  如前所述,《攀登者》的故事核心是根据“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这一真实事迹改编而来。这个事迹对国家有着深远的意义,如果只是单纯地按照真实人物、真实的故事展开叙事,当然也可以拍成一部电影。只是,在如今的电影市场以及观众喜好下,用纪录片一般的创作手法去展现一个历史事件,会对观众没有太大吸引力。

  熟悉商业片创作的导演李仁港在徐克的监制下,自然不会让影片过于单一。尤其徐克导演,在拍摄过《智取威虎山》之后,他知道该如何用商业化、类型化的方式去处理主旋律内核的故事。

  《攀登者》融入了灾难片的创作思路,又嵌入了大量惊险的动作镜头,故事的讲述也采用了三幕剧的叙事方式,使得影片的可看性大大增强。包括方五洲和徐缨、李国梁和黑牡丹感情戏在内的设计,同样也是出于商业化、类型化创作的考虑,由此丰富影片的故事剧情和角色特点。

  以上三个方面的考虑,是我对“攀登者感情戏”的理解,也是我觉得这个设计有所必要的重要观点支撑。

  但其实,让我觉得本片最有别于以往主旋律电影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过于强调“攀登珠峰”这一国家大业的恢弘性,而是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了人物个体之上。

  我们不能只关注到高高立在那里的珠峰,也应该看看那些在山脊上努力攀爬的小小个体。

  在惊险的登山桥段之外,影片用了不少篇幅去描绘方五洲个人的故事,包括感情故事在内。

  他被下到锅炉房铲煤,在课堂上被学生质疑,面对心爱之人迟迟讲不出内心想说的话,满腔对登山事业的热爱却无处施展,整个人物的命运被影片勾勒得很清晰,有曲折动人之处,亦有悲悯惋惜之情。

  但正是有了前面命运低潮的铺垫,才会让后面方五洲的热情、坚毅以及无畏无惧变得更具冲击力。而他与徐缨的情感之路,也随着剧情的推进实现了一种悲情的表达,令他整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想想也是,再伟大的攀登者,他本质上也是人,有人的优缺点,有人的七情六欲,感情戏的融入,恰恰丰富了方五洲这个人物。确实,如果我们单独盯着方五洲和徐缨的感情戏去感受时,会觉得有些刻意,甚至觉得与核心事务没有太大的必要关联。但若是从影片整个观照个体命运的格局去看,就会觉得,方五洲和徐缨的感情戏很有必要。

  影片对家国大业之下平凡人的观照,其实是最让我受触动的。

  吴京饰演的方五洲与章子怡饰演的徐缨,充分展现了家国情的抉择;而方五洲与张译饰演的曲松林之间那份看似矛盾实则深刻的兄弟情,同样展现了团结一致的重要性;包括井柏然饰演的李国梁与胡歌饰演的杨光,也都在家国大业面前做出了贡献。

  可以说,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很平凡,但又都展现了自己不平凡的一面。影片没有刻意去歌颂英雄,却让英雄的气概流进了观众的内心,对那些攀登者生出敬畏之心。

  那些危难时刻奋不顾身的勇气与牺牲精神,构成了影片最动人的泪点;而最终克服千难万险成功登顶珠峰的成就,又将观众内心的热火点燃,制造了发自内心的敬佩与自豪。

  而最能激发爱国情绪与民族自豪感的,莫过于我们的祖国取得世界级的成就。《攀登者》里头的成功登顶珠峰,不仅仅是有“我们国家的山,必须由我们登上去”的豪迈,更有令世界瞩目的登山成就与科研成果——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足以令国人为之骄傲与自豪!

  也许,那些流淌在历史中的攀登事业似乎离我们当代人有些遥远,但那些曾经为祖国攀登事业作出贡献的攀登者们,却值得我们铭记和致敬。包括许许多多未能呈现在银幕上的“无名英雄”们,值得我们记住、感谢与致敬。

  2019《攀登者》观看体会

  以阵容看,《攀登者》毫无疑问是2019年内地国庆档期最为强大的存在,霸气外露、气宇轩昂、满载期待。

  这是吴京继“战狼2”与“流浪地球”后,首次以领衔主演的身份亮相大银幕。女一号请来了章子怡,外加张译、胡歌、井柏然这些人气与演技并存的中生代,连配角都是柏林影帝王景春。

  除了星光熠熠的演员,制作团队也堪称华丽,编剧请来著名作家阿来,监制有徐克压阵。再加上登顶珠峰这样戏剧性与史诗性兼具的题材,能自然地躲开传统主旋律叙事的桎梏,充分借助商业类型片优势,从以小见大的角度书写宏大命题。

  唯一的短板或隐忧,只在导演一项——“飞碟帽爱好者”李仁港。

  实事求是讲,这十几年,李仁港就没真正拍过好电影,所有作品都在及格线以下,不忍卒睹。

  最后,李仁港也果然不负众望,毫无意外地继续保持稳定发挥。把一部天生王者的新主旋律电影,拍成了节奏拖沓、叙事单调、逻辑分裂,甚至连最基本的情绪主题都没整明白的半吊子电影。

  不知道这部电影在最后制作阶段发生了什么,只是如此重大的题材如此璀璨的阵容如此高昂的投资,在如此重要的档期如此高调的上映,居然在成片中还会出现大量配音与嘴型不同步的问题?是有关方面亲切关怀,具体指导意见太多?还是有人半路抢走剪辑权,给电影咔咔一顿猛改?

  背后的种种观众无法知道,只能对着上映的成片一声叹息。

  客观讲,《攀登者》在美术、摄影、声音、配乐等硬指标上表现还算可以,加上演员们演技在线,构成了电影的基本盘,它虽然让人觉得不满,倒不至于打上“烂片”标签。

  电影给人最大的不适感,在于情绪的分裂、叙事的苍白、情感的轻浮,以及高预期落空后的强烈的失望感。不够好,对于《攀登者》这样体量和层次的电影,本身就跟“糟透了”是一个意思。

  再三反思,板子应该打在剧本身上。从主题选择到人物设计再到剧情结构,甚至逻辑,都问题多多。

  《攀登者》毫无疑问是主旋律,弘扬什么,讴歌什么,早已定好,是无须创作班子去劳神取舍的。

  但李仁港如同大多数香港的商业片导演一样,很难找到共情点。他没法去表达那种发于微处暗合于时代的细节和情愫,就只能用空洞的口号搭配恢宏的配乐去自证庄严。于是电影一次又一次生硬地把表态挂在嘴边,却不能嵌套进角色们的行动逻辑中。

  两段突兀的爱情则进一步模糊了主题。看似丰富的情感表达没有分出主次,以至于电影中主角的动力一直在国家荣誉、冒险热情和爱情之间摇摆。

  最要命的是电影的高潮戏居然将情绪出口放到了“爱情”之上,吴京与章子怡最后的电波表白完全冲淡了登顶的升华,此前一再堆积的宏大命题瞬间成了无本之木,那一口气最后只能淤积在观众的心里,难以释出。

  当然,人的情感也可以是宏大而普世的,如果电影一直以两个人的爱情作为叙事主线,这么处理也无可厚非。

  问题是电影一开始摆出的姿态并不是“人本”,而是国家荣誉民族复兴这样的政治思维,是“我们中国的山,一定要是中国人先爬上去”“命可以不要,但摄影机要保住”这样的政治自觉,这也符合历史语境。

  爱情在电影里原本只是一条副线,你不能四分之三篇幅都是在政治使命的趋势下冲刺逆境,最后却冷不丁地把主题偷换成“珠峰绝恋”,这不成了精神分裂么?无怪乎电影中连领导都要吐槽,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思说这些(大意如此)?

  这种站位不高格局狭隘的创作思路,是很多香港商业电影导演的通病,他们出生并成长于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从未经历或接触过集体主义的洗礼,也对大陆的政治社会文化缺乏正确清晰的认识。从骨子里无法理解这样的情感,也不能自发地围绕这样的情感抒发情绪,最后只能强拧着往自己熟悉的叙事逻辑转变。

  而以吴京与章子怡的身份和地位,又需要一场两个人都要充足表现的高潮对手戏,你不让他们谈爱情还能谈什么?气象预报么。

  最后还真的吐出血来,如今连最俗气的国产爱情电视剧都不屑用这种套路了。感觉吐的不是鲜血,而是“狗血”。这一口血,不仅喷走了感动,也把电影的整体风格喷得四分五裂。

  角色的设计上,吴京是高大全的绝对主角,他的存在基本上是定海神针,可以飞身救险,也可以硬扛冰山,所有困难在他面前都能迎刃而解,也难怪其他当红演员要火速地黯淡,各领各盒饭。

  可是千不该万不该,电影要用浮夸的吊威亚的方式去表现吴京的身手,让这部写实题材的电影,出现太多让观众出戏的匪夷所思的动作场面。我理解电影是想物尽其用,要充分用好“吴京”这个元素,动作场面不是不可用,但必须服从于整体风格。邦德不会凌空三脚,伯恩不会回旋踢,叶问也不能跟你玩MMA。如果电影中男一号的身手可以战胜地球引力,又何必在那对着一座不能动的冰山唉声叹气?

  《攀登者》显然适合更符合物理规律更写实的那一类设计,而不是这种古装武侠片式的旋转跳跃辗转腾挪,李仁港显然没有从自己的创作惯性里走出来。万幸的是,他没有给登山队员们一人发一顶飞碟帽。

  张译的人物也是问题多多,基本等同于半个反派,堪称恶劣天气之外登顶的最大阻碍。前期就是一味的左倾冒进,后来又变成了右倾保守。他的思维逻辑我觉得可以理解,但电影的问题在于没有让这种执拧和转变变得合理可信,反而让这个人物显得粗暴、生硬、理性缺失,最后就算人物成立,也让人喜欢不起来。

  好在演员们的演技还在,不然整部电影真的就全垮了。章子怡和吴京如此不来电,还是勉强凑出了一条感情线。问题是这样的情感本不应在电影里占据如此多的篇幅,何况电影里的爱情不止一段,而是有两段,真是太闲了。

  节奏也是问题多多,开篇就仓促凌乱。剧情设计上也是神展开,有意识地淡化历史背景,平叛、领土纷争、中苏决裂被模糊处理,都可以理解。但吊诡的是一开篇,三名登山英雄就成功登顶!即便历史如此,这种开篇即达成的处理也严重影响了电影后续展开,让最后的登顶所带来的冲击力量全失。之前条件那么恶劣都爬了上去,之后这么大阵仗这么多保障还搞得如此狼狈,有什么值得欢呼雀跃、热泪盈眶的?

  即便想铺垫这层信息,完全有更灵活更巧妙的手法,不一定非要如此高亢、激进、事无巨细。最后是力也用尽了,九死一生,却因为进入太早而并不感人,还严重影响了后续情绪的积累。

  这样的瑕疵在电影里比比皆是。正片中,登山队向顶峰发起了数次冲击,其中套路循环也大致相似,天气预报-指挥错误-服从指挥-遇见困难-冲击失败,大概如此。篇幅上也没有太多差别,分不出轻重主次。

  所以等登山队最后克服困难,真的爬上顶峰时,观众已经严重审美疲劳了。即便电影放大了天气的不利状况,又画蛇添足地加了一大段爱情戏,依然没有让这份情绪真正燃烧起来。这其中固然有复述既成现实所带来的上帝视角,更重要的是,我的兴致已经在一次次重复中被消磨殆尽。

  角色们缺乏足够成长性,登山的过程不是递进的,而是一次次重复挫折,最后以莫可名状的运气或是精神实现突破,以至登顶的喜悦并没有那么大。这不能称之为逻辑问题,但对于整部电影情绪的冲击却是灾难性的。

  这样的结局注定了《攀登者》只能以不过不失,将就可看的面貌呈现,从一部霸气十足的电影,变成了温吞保守,如履薄冰之作。它很难激起任何社会性的议论,也难以给人太多回味,哪怕有些许小感动,都会在电影结束的刹那瞬间消失殆尽。

  这样四平八稳的姿态,一如电影所挑的导演人选,不犯大错,小心翼翼,也毫无突破进取之心。唯独可惜了这样壮盛的阵容,以及观众们所抱有的高预期。让观众失望,结果可能比让观众受惊更严重。

  就好像手里抓着四个二一对王,拆得七零八碎打出去,未必会输,但就是让人觉得可惜。

  2019《攀登者》观看有感

  《攀登者》从预告片开始,我就在关注这部电影,也一直在等待上映。这部电影恰好是吴京,也很巧也是关于祖国的题材,同时又是中国电影攀登题材的先河,所以我们又看到了很多网友的嘲笑,甚至在电影还未上映时就已经出现了差评。

  无病呻吟也许说的就是他们。

  以下是正文:

  首先打个分,这部电影绝对是好电影,满分10分,我给9.6分。

  接下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处理。

  这部电影整体故事,其实是一部记录片,同时因为发生在新中国时代,电影角度处理起来会有很多的局限性,不像古代史那样有宽广的表达空间,所以故事情节已经做到了极致,有些不足或许几百年之后的后人可以弥补。

  开篇的登山故事,也就是1960年中国首次登山,为后续发展的伏笔,在后续情节中多次提及,也是为什么要再一次登山。一部相机,让中国登山被认可推迟了15年,登山者的尸体也永远埋在了冰雪下。

  英雄人物方五洲也是在登山过程中正式成为故事的主角,仔细研究其实有《战狼》的影子。

  在山顶埋下的五星红旗和带下来的化石我认为是最合理的安排。收尾呼应,将个人情感和祖国荣耀完美融合,也体现了那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登山队解散,然后组合,这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缩影。了解中国当代史的人可能更加能够体会,为什么解散,以及很多人的命运变迁。

  电影中有两部分的情感内容,第一部分人方五洲和徐缨,几乎是贯穿在整部影片中。倒是不像有些影评写的那么多余,其实从一方面可以体现出为了祖国的利益,而自我牺牲的精神。

  第二部分是李国栋和黑牡丹,他俩的感情心照不宣,属于一见钟情,但又含蓄委婉。从我的角度理解,这部分情感内容有些多余,因为整部电影以登山为最终目标,情感戏份有一个足以。

  而电影恰好有个缺失的内容,整部电影对于其他角色的表达偏少,导致有时候会思考那么多人都是干什么?似乎只记住了大本营,气象组和突击队。

  在突击队登山过程中,方五洲受伤,李国栋请缨担任队长,所有的观众一定知道,此次登山一定会以失败告终,最后的成功一定是方五洲。登山过程几乎轻描淡写,很容易到了第二阶梯,前面部分没有问题,所有的故事都是为了方五洲再次登山做准备。在意外事故导致登山失败后,处理有些简单,细节点在于保护了相机,但是却没有下文了,随着李国栋的牺牲,此次登山就戛然而止。

  随后的松林和方五洲的情绪处理多了些内容,没有发生在事件发生后,而是在拉回尸体之后,略微多余。电影处理应该在第一时间去表达,可能给观众的冲击度会和更大一些。

  最后一次机会的出现,是主角的置死地而后生,是感情驱使的结果。我认为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台词和形式有些不符合实际,在这里有一点点的偏离。

  这也是前文提到的扣分原因。

  结尾的重点其实不在登顶成功,而是藏在手电筒里的国旗,以及那块化石。此部分处理和开篇呼应,用电影的方式表达,在1975年登顶,升起1960年埋在这里的国旗,向世界证明中国高度就在十五年前。

  国旗是祖国的荣耀,化石是方五洲的故事。

  和《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的票房相比,《攀登者》差了不少,会有很多的因素在里面,但是不可否认,这部电影是值得观看的,同时也会是中国电影攀登题材的开始。

  票房不代表全部,简单的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只因为他是吴京。

  “这是一个全新的类型,我经历了这个过程。这种经历才是最大的财富”

  你攀登或者不攀登,山就在那里。


相关文章:

1.《攀登者》2019观后感5篇

2.2019《攀登者》最新观后感影评心得5篇精选

3.2019《攀登者》最新观后感影评心得5篇精选

4.2019《攀登者》最新观后感影评心得有感范文精选五篇

5.2019最新观看国庆建国70周年阅兵观后感高分范文五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67
c
id
9792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