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著作关于《对照记》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
收入张爱玲的最后一本散文集《对照记》,另收入一九五二年后创作的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爱玲著作关于《对照记》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张爱玲著作关于《对照记》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一)
古朴的封面,“张爱玲”三个字如碎花,散落在格子布上。
对照记,我想,是不是张爱玲在临水照花? 打开,随手翻,原来是旧照片的回忆。
黑白相片,彩色故事,民国女子的着装,回忆泛黄而深刻。爱玲三四岁时,胖乎乎的小脸蛋,可是并没有可爱,眼睛的深邃里有一股倔强,如她说的,来意不善。
这个女子,在她的余生里,孤傲、敏感,卓尔不群,仿佛生来便如此。她几张四岁时的照片,还是胖乎乎的那个脸蛋,与眼睛是那么不相称,目光终究还是默然,显出超越年龄的冷漠。 张爱玲能保留的,最完满的回忆,莫过于在天津的家里,一个比较简朴的半旧花园的洋房,有父亲、母亲、姑姑……她的生命中,由始至终,父母俩或父母与姑姑三人,从来都是分裂分离。
她的对他们的回忆,正如给他们的文字,散落的碎片一般,不动声色的冷眼。可她始终是爱他们的。这种爱过于含蓄。因为爱得深刻,所以很刻薄。 其弟,她童年回忆最多。
一直从文字得知,张爱玲在小时候总会问小弟弟祖父的事情,弟弟总会如发现新大陆般告诉她。而当我在《对照记》看到张弟的相片时候,心疼了一下。这个梳着三个小辫子的小男孩,有点天真无邪的笑容,比爱玲温柔很多。温柔得有点让人心疼,他没有姐姐的勇敢去逃离。 张母始终是一个有风韵的女人,与万花丛中有坚定的坦然与不畏。所以,她走了,决绝地离开。而爱玲没有其母的优雅与坚定,她是抑郁多一点,漠然多一点。
如她们单人照可观的身材,张母的骨头可想而知是柔软的,而爱玲的骨头是坚硬的,冷冰的坚硬。 张爱玲还收藏起祖父的祖母的为数不多的旧相片。清末家族,朱红栏杆,攀龙大椅,端庄面容,丫鬟簇拥,显赫家声。谁可知道,没落贵族的高贵?没落贵族的清高?没落贵族的不甘?
终于是见到了炎樱,爱玲的挚友,相遇于港大。光亮精神的额头,潮流的卷发,珍珠项链,与爱玲一起仰望天空的寂寞。两个女子,也可相亲相伴。 爱玲的旗袍始终是最亮丽的风景。最经典的是紧身旗袍,头微仰,手叉腰,朱红嘴唇,眺望远方,穿破红尘,卓尔不群,高不可攀,而寂寞深深谁人可知?
张爱玲著作关于《对照记》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二)
考完试的心情就是不一样。早先几个礼拜里,偶尔翻翻与提高分数无关的书,总有点偷偷摸摸的感觉,就像背着老婆去找情人一样,兴奋劲儿当然是有的,不过也紧张。即便是经过思想斗争说服自己接受了新鲜诱惑,可是眼看着老婆一天天近了产期,荆钗黄脸也罢,粗服乱头也好,哪怕她自己不吭声,你也过意不去不是?
交上了卷子,如同领回了离婚证。早知道是过不了的,也得把最后一丝幻想用2B铅笔涂黑才行。人事尽到,天命知足,后面的伤心和前面的耽心总归是不一样的。谁说生活中没个目标就有不能承受的轻……松?放纵不用学,还得控制。昨晚看完莎朗·斯通介绍《蚁哥正传》,本来该睡了,又觉得有必要对前些天的精心和规矩反动一下,随手抓到张爱玲的《对照记》,一百页出头的小册子,不留神就翻完了。
张爱玲在大陆又红起来的那阵子,老光还勉强算是年轻,为着讨好一个姑娘,买了一套海南出版社(?)的《张爱玲文集》。自己留下最后一本考证红楼的,其他都打了水漂。先是还记得姑娘,后来连张爱玲也忘了。大约是去年,谭子自掏腰包推荐花城新版的《倾城之恋》。其实也是一套里一本。随后也就陆续又买了《第一炉香》和《张看》。不愿意一套都买回来的原因,一是心疼钱,想到没买的还有机会碰到些特价打折之类;一是心疼书,总觉得自己那几个纸箱就像是深宫,锁了进去,只有蟑螂还苦心惦记着。
这本《对照记》是今年七月份买的,回来随手就扔下了。现在拉来看算是早的。说是《对照记》,其中还收了《罗阑观感》、《被窝》、《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嗄?”?》、《草炉饼》、《笑纹》等六篇文章,大致五分之一的篇幅。
最近这种“对照”的形式非常流行。据我的记忆,好象是源于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的热销。现在坊间架上“镜头”、“照片”满眼都是,大有方兴未艾的劲头。我买的《老照片》就已经出到了第七辑,一印就有六万册,看来销路确实不错。
前些年刘心武曾经在《收获》上开了一个“私人照相簿”的专栏。印象很好,但当时影响似乎并不太大,也许主要是“私人”的缘故。就是几张合影、单人照,又面生,恐怕一般也提不起十足的兴趣。不象现在,私人公众当朝在野一起扑面而来,摆出“总有一款适合你”的阵势,躲都躲不及。另一个方向上,“私人”也就“私”得彻底,别人的“私事”你无所谓,“私语”呢?“隐私”?或者“非常隐私”?可见刘心武开了好头,却不会发扬,难怪畅销不了。都说现在小说难写,其实也有小说家自己的问题。人家柯云路及时改了行,卖些绝传秘方什么的,也混得挺好啊。五十多岁的人了,为万民的生计四处奔波,精神得跟李向南似的。
“对照”的形式,刘心武的专栏当然不是首创,张爱玲的集子也未必就是最早。这一节我不太清楚,不过单从时间来看,也真是算不得很早。里面的最后一张照片是1968年的,但书中有“1984年我在洛杉矶”如何如何的句子,想来也应该是比较晚的了。
在引子里,张爱玲写道:“‘三搬当一烧’,我搬家的次数太多,平时也就‘丢三落四’的,一累了精神涣散,越是怕丢的东西越是要丢。幸存的老照片就都收入全集内,藉此保存。”收入的共有五十四张,大约有三分之一是亲戚家人的,对照的文章也有很大篇幅是祖辈的,她说:“祖父母的姻缘色彩鲜明,给了我很大的满足”。相反,父母的关系却不好,后来竟至离婚,继母女间也不融洽,父亲还是个烟鬼。从家里出来,张爱玲用了“逃”字。
张爱玲不漂亮,身材瘦长,脸型窄长,五官有向外的趋势,特别是眼睛,有点突出来。在中国人里,张的侧面像是比较有型的。但她的下巴比较尖,该算缺陷。在我看来,张爱玲最好的两张照片都不是正面的。一是图四十三,她在旗袍外披了一件碎花浴衣,侧身,头轻转回来,低眉顺眼,嘴边渗出微笑,头发半长、蓬松,漫不经心地稍微遮住了脸,人显得有点含羞。这张照片,花城版的整套作品集都用了作封面,很好看。
另一张是图四十九,张爱玲穿高领短袖大襟衫,衣服好象是缎子作的,闪着亮,人也半昂着头,眼睛朝侧上方看,短发,朝后,整个人利落,很精神。当时是54年,她从上海到了香港。对照的文字有:“1984年我在洛杉矶搬家理行李,看到这张照片上兰心照相馆的署名与日期,刚巧整三十年,不禁自题‘怅望卅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这里的感慨自然露出晚年凄凉的感受,但就是在当时,也未必不会有“一洒泪”的冲动。看看照片就知道,张爱玲的神情,无论如何是有些落寞在里面的。
对照的另一半是文字。张爱玲的文字不用多说了。看这本书时,我倒有一个感觉,仿佛她的语气,总是“呵,出名要趁早呀!”那个年纪的,不论她老到什么时候,也不见得会更罗嗦。或者更沉静稳重。她极有把握,会在写得过于顺畅流利,神采飞扬时,流露一点怯怯的表情。
张爱玲的小说49年后在大陆的遭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阿城在新出的《闲话闲说》里提到:“记得是八四年底,忽然有一天翻上海的《收获》杂志,见到《倾城之恋》,读后纳闷了好几天,心想上海真是藏龙卧虎之地,这‘张爱玲’不知是躲在哪个里弄工厂的高手,偶然投的一篇就如此惊人。心下惭愧自己当年刚发了一篇,这张爱玲不知如何冷笑呢。”阿城对语言的敏感有他自己的小说为证,相投的是文字的底蕴。而汉语文学史则在这冷笑中显得有些尴尬。
据说张爱玲晚年在美国,邻居都不知道这个瘦瘦的东方老太太的来历。这是很无可奈何的事情。她的英文也好,但毕竟母语才是风格所在。希望不懂汉语的人了解爱惜张爱玲的文字,也真是太难了。
张爱玲著作关于《对照记》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三)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有赶上看到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珠”
朵云轩信笺上了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这不仅是三十年前上海的旧月亮,恐怕也还是张爱玲自己。
贾平凹曾经感慨的说,读张爱玲中感觉老狐狸要上身。
这个软玉温香的女人,这个“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那种绝对的敏感,放肆的才华,孤傲的暗香浮动,甚至女人味十足的尖刻,都只属于张爱玲。
张爱玲幽幽的说:“成名要乘早呀!来的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个三岁背唐诗,七岁写小说,十三岁写下《迟暮》,十四岁写《霸王别姬》的小女人,从上海滩的烟云迷茫中向我们走来,风姿卓越,华光万丈。战乱中的张爱玲,横空出世,一出手就是经典,一开始就是巅峰,一落笔就是高潮。《金锁记》《红玫瑰和白玫瑰》《倾城之恋》都是抗战时期的作品。
然而,造化弄人,冰雪聪明的张爱玲也逃不过爱情,她的爱情死穴是胡兰成,有名江南大才子,妄为政府的宣传次长,十恶不赦的大汉奸。这场惊世骇俗的爱情,不仅使的张爱玲半生孤苦,也毁掉了她一飞冲天的艺术生命。
出身名门的张爱玲,爷爷是晚清翰林院大学是,奶奶是李鸿章的女儿。但张爱玲却有一个不幸的童年,早年父母不和,不仅大打出手,终止与离婚。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张爱玲,犹如孤魂野鬼,游荡在深宅大院里,满嘴都是烟云和沧桑。家庭的变故,亲情的失血,奠定了张爱玲作品的悲剧色彩。她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乏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 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没想到这种喜欢运命成绩,张爱玲的人生竟然就是这样。前半生辉煌不羁,后半生没落忧伤,也许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嚣与极度的的灰飞烟灭。她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字字句句刺在心上。
一直认为,张爱玲是看透了,体味了女人的,她以女人的视角,丝丝扣扣地展现女人心中最柔弱的一个部分,只要这个点一触即发,爱就像一支离铉之箭,再不回头。而这种不顾一切的尽头正是所有悲剧的起源。
1944年初,胡兰成在《天地》看到张爱玲的作品,惊为天人。于是从《天地》主编苏青哪里找到张爱玲的地址并登门造访,但被生性默然的张爱玲婉拒在外,不过,鬼使神差的张爱玲在第二天即回访了胡兰成,从此踏上贼船,“只做鸳鸯不羡仙”。
在送给胡兰成的第一张照片以后,张爱玲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种爱情那么惶恐和卑微。女人只有爱到极点才会卑微,而卑微是危险的,聪明如张爱玲未尝不懂得其中的玄机,但非如此表达,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悸动和狂喜,不足以把一颗心和盘托出来,但男人都是贱的,你低到了尘埃里,他却没的有了征服的挫折感,所以只是“段然接受,没有神魂颠倒”,看来胡兰成“安与不安”的分析,确实一针见血。
“听到一些事,明明不相干,也会在心中拐好几个弯想到你”张爱玲简直把痴迷写绝了,因为喜欢,才会不在意他的家庭,甚至不在意他汉奸的身份。女人一旦爱上一个男人,爱就如赐予女人的一杯毒酒,被女人心甘情愿地以一种最美的姿态一饮而尽,一切心都交了出去,生死度外。这还是那个把孤傲和冷艳都发挥到了极致的张爱玲。
当然张爱玲也曾经想过要逃离,“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但她终归还是不能“学太上而忘情也”而且这种逃离,简直就是一种死生契阔的表白。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但生性风流的胡兰成注定要辜负她。
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签订终身。婚后的生活浪漫而平实,这是张爱玲一生最美的时光。次年,胡兰成即成为通缉犯,离开上海,处处留香的胡兰成,先后在武汉娶了护士周训德,又在温州与范秀美同居。
张爱玲不顾他通缉犯的身份,跋山涉水去温州看望他,她幽幽地说:我从诸暨丽水来,路上想着这是你走过的,及在船上忘得见温州城了,想你就住在哪里,这温州城就含有珠宝在放光。然而,今非昔比,情非所看啊。胡兰成却把张爱玲安置在小酒店里,白天陪她,晚上却和范秀美同居。
痛苦不堪的张爱玲,只得屈辱的请求胡兰成在她们两个人之间做选择,胡兰成不肯,张爱玲叹到:你是到底不肯,我想过,我倘若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在黯然离开温州的时候,张爱玲把一大堆的稿费留给这个绝情的男人,我不知道胡兰成如何用张爱玲的钱来养女人和押妓?
生于这个世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千疮百孔的。痛苦至极的张爱玲这样述说,逻辑的链条断裂了,生命的热血在喷涌。因爱慈悲的张爱玲忍受这嫉妒的盐腌制考,内心的挣扎一览无余。如果我不爱你,我就不会思念你,我就不会妒忌你身边的异性,我也不会失去自信心和斗志,我更不会痛苦。如果我不会妒忌你身边的异性,我也不会失去自信心和斗志,我更不会痛苦。如果我能够不爱你,那该多好。可是爱情不是水龙头,能够随时随地地拧上,醉里挑灯的张爱玲还是痛苦,借酒浇愁似乎也失去了效应,“酒在肚子里,是在心里,中间总好像隔着一层,无论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上去”
在《半生缘》中,失散了十几年的恋人顾曼桢与沈诗钧,别后重逢,竟然同时感叹: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是的,回不去了。这是古往今来的最苍凉的凄婉和最无可奈何的一声叹息。
温州别后大半年,胡兰成去上海看张爱玲,因为嫉妒周训德和范秀美,张爱玲态度冷淡,当夜二人分室而居,第二天清晨,胡兰成去张爱玲的床前,俯身吻她,张爱玲伸出双手紧抱着他,哽咽一句:兰成!一时哽咽难当,伤心落泪。
“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可是,情感和岁月怎么能撕碎,?它们不仅醒着,而且还高举着,在招摇。
又半年后,张爱玲给胡写信,说:“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彼唯时以小借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赖,我亦是看不了的”从此一段旷世奇缘,石沉大海。当年张爱玲就伤心赴美。在余下的整整半个世纪里,张爱玲都在四处漂泊中度过。后来她虽然还有一次与赖雅的婚姻,但没有爱情。1994年,张爱玲出版《对照记》,用相片诉说自己的故事,不仅没有一张赖雅的相片,甚至对他只字不提,而且整本书没有一个爱字,张爱玲的字典里已经没有这个字的温度和湿度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梦想,早已经遗失在40年代的上海,“雨打风吹去”赖雅不久病逝,张爱玲一个人孤单度过漫长的三十年。
张爱玲所有的传世作品几乎都是在25岁之前完成的,与胡兰成分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她没有动笔。她的确如她所言,从此为谢了。
李碧华说:张爱玲是一口古井。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奇女子。
张爱玲著作关于《对照记》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四)
《小团圆》、《流言》和《重返边城》这三本书放在一起,不看别的,单看那封面,你也知道谁是主角了:《小团圆》是花团锦簇的,火红的底色上是大红贵气的牡丹花及在花团中飞舞的红绿尾的凤凰鸟,整个画面十分热闹,像东北饺子馆的招牌布景,喜庆;《重返边城》和《留言》就是别有一种风情了,那淡雅的蓝,温柔的蓝底白边勾出的花做底,上面浮着白中泛蓝的白花,错落着深深的湛青色的花,整个画面是那样的古朴典雅,再烦躁的心看到这幅画也会平下心来。
若是有看到这样的花色的旗袍,我定是要买一件的,这是我非常向往的花色,向往着那份淡谧吧。想像着穿着时的得意,那份美丽,那样地摇曳,再手拎着复古的金色小手袋子,脚着同色系的高跟随皮鞋,头上轻挽着一个发髻,插上一根簪子,该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感觉。我想,喜欢《小团圆》的人应该是要去看看那两本张爱玲的散文的。在那两本书中可以找到很多《小团圆》的语言,现实中对话,更好地理解书中人物的情感,更好地理解张爱玲。在《重返边城》中收录有《对照记》,里面有她妈妈,姑姑,爸爸,炎樱还有张爱玲自己的老照片,看着照片,想想《小团圆》,给故事中的人物一一对对号,倒也是一件乐事呢。
在《流言》中,收录有炎樱,姑姑的语录,挺有意思的,看了这本书,你会感叹,原来这也能写啊。不受拘泥的张爱玲。张爱玲的书差不多集齐了吧,《倾城之恋》、《半生缘》都是让我爱不释手,赚了不少眼泪去,最喜欢的可能还是这部《小团圆》吧,可能因为这是张爱玲自己真实的爱情故事的写照吧。张爱玲自己为这本书这样定义:“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存在。”
张爱玲著作关于《对照记》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五)
张爱玲说 :“洋房是
最合理想的逃世地方”。
她口中的“洋房”,就是位于上海常德路口的“爱丁堡公寓”,一座被刷成黛粉色的七层西式公寓,带着清高的内敛的姿态,低述着张爱玲的爱情、生活与理想,还有花园洋房特有的怀旧气质和优雅生活。
在张爱玲的眼里,洋房已经成为生活的载体和情感的隐喻,即使在半个世纪之后,透过她笔下那些上海的老式洋房,我们仍然可以感知张爱玲的气息与姿态,依稀可辨她对洋房的执着与喜爱。
开放式老洋房,锁不住的春色
色戒中用来“金屋藏娇”的静安寺路上的老建筑位于武康路99号,这里曾是英商正广和汽水公司大班的住宅。建筑平面呈L形,红瓦陡坡的屋顶上有着红砖砌就的高高的哥特式壁炉烟囱和尖顶的老虎窗,外墙饰以暗红色的半露木构架,木构架看上去平直粗犷,透射出浓郁的英伦乡村风味。
麻将桌上纯正的上海话,汤唯的27套旗袍,易先生桌上的怀旧家具,洋房中的一景一物,都让人沉醉在四十年代的老上海回忆中。人们都希望,生活就应该住在时光轮回般美丽精致的小洋楼里。
奢华洋房的纸醉金迷
葛薇龙原本是一个纯洁而富个性的女学生。当她第一次踏入姑母的华艳的豪宅,就深深被“依稀还见的那黄地红边的窗棂,绿玻璃窗里映着海色那巍巍的白房子盖着绿色的琉璃瓦”所震惊,她内心只觉得很有点像古代的皇陵。还未谙熟世事的她,慢慢卷入了这样半封建式的豪奢氛围。
小说中,葛薇龙姑母的贵家宅第“白房子”是一个重要的意象符号,象征着浓缩了的香港及其文化。葛薇龙对于“白房子”及其内各色人等的感觉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上海人对于战前香港及其文化的感觉和认知。
《对照记》
藏在童年深处的记忆
如果要探讨张爱玲的“洋房情结”,那一定要追溯到现实中她曾居住的洋房——小姐楼,1920 年生于上海的张爱玲对此地这样描述: “我祖母的婚姻要算是美满的了,在南京盖了大花园偕隐,诗酒风流。”
小姐楼距今已经有105年的历史,是两层砖木结构、采用纯西式的建筑风格,面积超过500平,她的真名是“张佩纶宅”。张爱玲便是张佩纶的孙女,“小姐楼”便是张爱玲祖父祖母爱情的见证。
梦境与现实,此心安处便是家
锁不住的旗袍春光,道不尽的弄堂故事,这样的洋房生活,总是让人心驰神往。
而这样的幸福,遇到新力琥珀园,真正地照进了现实。一个令人着迷的阔绰洋房,阳光散落下来,有朋友一起品茗深谈,垫脚能摘到天上的星,探出身子就能收获满满的幸福。在这里,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