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呼兰河传》为题的读后感精选高分范文5篇
儿时的时光总是令人怀念。对于在外地漂泊了多年、看尽人间世事的萧红来说更是如此。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呼兰河传》读后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全书七章:一、二章写小城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人物,五、六、七章摹绘独立旁枝人物。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
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瑶”。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或许有一点沉闷,但无论是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娘娘庙会、野台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火烧云,作者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了粗线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
小说中有一群被环境牢困、有些木又安于现壮的小人物:遭人讪笑的王大妹、可怜的团员媳妇、寄食的有二伯……但是作者并不是要渲染底层的苦楚。在第七章中,她浓墨重彩地描写父代母职、自食其力的磨倌冯歪嘴子,凸显卑微者人性可敬的一面。
全书七章可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尾声余响不绝。作者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的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想出去走走,多些感受阳光、芳草、感受那些单纯而温暖的笑脸。萧红——这个内心敏感丰富外表刚强的女子,在写完《呼兰河传》后心中的炉火逐渐无望的熄灭了。
但丁说:“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衰。”我体会着萧红心中那个叫“呼兰河传”的悲哀:冰冷深入骨髓,笼罩着作家的后半生,然后她滑入黑暗、无边无际。
萧红是以对家乡小镇的体验进入写作,这种写作与童年深刻独特的记忆有关。萧红有着真切的乡村体验,作品中充满原始的气息,这种原始的血气构成另外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美。
她的文字是生命的体验,在作品中渗透的是粗糙的生命体验,充满苦难,她的文字很少文学的修辞、粉饰。这种作品风格在五四以来表现启蒙、小资的作品中找不到。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以萧红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形象地写出了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小城人的物质生活极其简单;小城人的生活空间简陋、局促;小城人对生命的态度亦是麻木不仁,漠然到令人难以置信。
单说12岁的小团圆媳妇,曾经也是一位活泼快乐的小女孩: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一点也不害羞,做得笔直,走得风快。婆家却因其这些表现将她视为怪物,对她进行“毒打”“跳大神”,洗三次“热水澡”,结果小团圆媳妇被活活烫死,读到这里,我和萧红一样气愤。这些举动是封建落后思想对他们灵魂的扭曲,而看客们也满足了自己的眼福和茶余饭后的口福。
这些人又让我联想到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于是他背后的人们须竭力伸长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的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萧红笔锋直指封建主义思想,将批判深入到人们的心理和人格深层,值得深思。
《呼兰河传》读后感【4】
20世纪20年代,萧红记忆中的呼兰河小城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片段:不断给人畜带来灾难的大泥坑;小城“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庙会;带给她“慈爱”的祖父;年仅十几岁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的艰辛生活……
萧红目睹和听闻了这许多令人悲叹的人事。每个故事都以悲剧结尾,不可否认,他们的遭遇都有自身的助力,但生活在这样的年代,他们没有选择没有明天,只能日复一日重复昨天。
回忆里的呼兰河人民是愚昧、麻木的,而这普遍的愚昧和麻木中却依然蕴藏着生命的力量与美,一城的人共赏火烧云的景象展现出他们扔未泯灭的对美的追求——
倘或夏天的傍晚,有火烧云的黄昏,流光溢彩的天空勾勒出变幻的姿态,人间的光景也被镀上了丽色。呼兰河城的人们,总是要出来欣赏一会儿的,调笑与追逐将欢声笑语充满这座小城。贫瘠的生活中,这是他们唯一的亮色,因此不愿放过。
生存是他们生活的目标,卖豆芽的疯女人,即使疯了,依然谨记自己的劳动本能,因为不卖就意味着从贫穷走向死亡;拉磨的女人从昨天拉向新的昨天,在平静中无限重复;喂猪的老头子照样倒着饲料……而这一切,在晚霞漫天的夏晚,仿佛有了另一种生命。
他们无知、麻木、愚昧,但和古往今来的多少人一样,大家共同欣赏着大自然的美。这种本能的、普遍性的感知闪耀着人性之初的光辉——人对美的感知与喜爱。时代的局限让大多数人没有冲破自己出身的苑囿,终其一生,他们都生活在自己出生的区域,看不到更广阔更自由的天空……
萧红将自己投入这片时空,仿佛再次亲历,又仿佛站在记忆中一个又一个节点,时而冷静时而深情地看着这些场景轮回上演。回忆中的某些场景依旧熟悉,那些微小不曾注意到的细节在今天看来,星星点点地闪耀着真情的华彩,扣住萧红寂寞荒芜的心。
看野台子戏时回家省亲的姊妹,久未会面后相见的拘谨,悲喜都藏于心内的无言,生活的困苦让她们忙于生计而无法顾及情感的联系,而忙碌与无知又使她们不知道该如何用语言表达情感。于是在回娘家的前几天就开始准备着带给姐姐妹妹的礼物,及至家中又相顾无言,待到适合的时机,才装作无意的将礼物送出。
没有浮华的语言,就连思念也不曾道出,一张亲手染的花布、一双亲手纳的鞋……将真情传递,这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弥足珍贵的真情的传递。纵使口不能言、耳不能听;纵使生存的黑白同化了生命的炫彩,人性中对于感情的本能追求与渴望依然能在贫瘠中开花结果。
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对这样的感情的缅怀,在经历了虚情假意之后,这样纯挚、直接的情感表达,作者是多么的渴望。而回忆终究是过去,或许这就是中国人故乡情怀的由来。
这些经深层挖掘的美和追忆里的真情对萧红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东西,她以自己的童年回忆熔铸对社会的思考,人民的同情与期盼的改造等,多重情感的交织,从无望中升起希望。人在回忆中总是能看到当时所不能体会的美好,或许是作者的有意美化,或者是将自己追求的童年记忆与生命力量寄予自己的作品。
但至少,我能从呼兰河小城里一片麻木机械的生活中,从萧红直白而细腻的笔触里,感受到那生长着的一股昂扬向上的力量——对生命最本真的——真、善、美的追求。这是人类所共有的情结,不论是对美的欣赏还是对真情的追求,他们在苦寒与懵懂之中依然没有磨灭。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假如有一天,只有一缕阳光洒向人间,那这缕阳光一定是乐观,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认识了冯歪嘴子,我似乎突然懂了许多……
冯歪嘴子是个乐观向上,敢于打破封建传统的人。尽管他生活艰难,一到冬天,磨房里连面袋子都盖不得,瓦盆都像座小冰山。但是,他仍然过得很幸福;尽管他整天面对别人的流言蜚语,说三道四和排挤诽谤,但是,他仍然好好地活着;尽管他的女人去世了,但是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镇定下来,为了生命的延续,他一步步走向光明。冯歪嘴子就是这样,心无旁骛地行使着做人的权利。其中,令我最感动的片段就是当他的女人去世了这段,人们越用绝望的眼光看他,他就越用实际行动想让看热闹的人感到失望,在艰难的生活中,冯歪嘴子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着一切,照样活得自由自在,一如既往地担负着他那份责任。
想想自己,在考试失利时,总是觉得这门学科没学好,而不是找出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被人误解时,我总是很苦恼,伤心甚至生气,而不是一笑而过,觉得人与人之间有误解是常有的事,对自己说声:“没关系!”乐观地面对它。
只要拥有了乐观,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乐观能让困扰越跑越远,乐观可以改变黑暗世界,乐观能创造光明的未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作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