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获奖作品《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了也不会落伍。”——傅雷小编精选了一些关于《傅雷家书》读后感的优秀范例,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
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缺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篇二: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
篇三: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着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篇四: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篇五:
初识傅雷,是在大学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关于傅雷的纪录片,片尾傅雷夫妇写完遗书双双自杀了,不禁泪目。
再读傅雷,就是这本《傅雷家书》。杜甫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傅雷家的家书价值恐怕不能用万金来衡量,它是传世之宝。
傅雷与傅聪谈艺术,谈人生,谈文学,论哲学,甚至谈生活的细枝末节。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信中傅雷反复提醒傅聪对人应该如何说话,人情世故如何处理,穿衣吃饭应该有什么样的礼仪等等。作为儿子朋友的傅雷则认真学习音乐,看著名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人的传记文章,便于与儿子沟通音乐。傅聪则把自己在钢琴上的困惑,优劣,对曲子的感受与父亲做探讨。傅雷处处表示傅聪是为国留学,得为国家争光,时刻提醒他努力练琴,为了促进孩子的进步,傅雷常常选取好的书籍寄给儿子,如《世说新语》《人间词话》,他认为一个好的钢琴家,必须要有诗书的底蕴,傅聪不负所望,书中就有写到“雷伯伯听了你的唱片,说你的琴声有李白的诗情。”这便是父亲熏陶和傅聪自身爱好影响的。
傅雷时刻感谢祖国,热爱祖国,关心中国青年的发展,傅聪的好友恩德常常来找傅雷夫妇聊天,傅雷夫妇也竭尽所能帮助他,待她就像女儿一样。傅雷的学生有请他帮忙的,他也不会推辞。好几次写给信里都提到让傅聪多写关于自己学琴的事,好让其他的青年有机会学习。
傅雷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态度都十分严谨认真,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也十分严格。傅聪以钢琴为业起初他是不同意的,一直到傅聪展现出学琴的天赋才放手让孩子专职学习钢琴,所以傅聪在出国前学琴生涯是很短暂的。傅雷一旦投入工作便废寝忘食,对译本质量要求很高,巴尔扎克的《幻灭》三部曲从1961年开始动笔翻译,前前后后修改花了他三年半的工夫。就是这样,他还总觉得自己翻译得不够好。他说翻译工作要想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他一天工作时间在十二小时以上,1965年傅雷因为工作劳累过度,得了眼疾,眼睛无法看字,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工作,坚持写信给儿子。
傅雷对自身要求严格,是一个真诚的人,他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要。1957年夏天,好友柯灵突然造访,让傅雷写一篇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检查,以免戴上右派的帽子,傅雷说:“我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我不写,人格比什么都重要。”就这样,傅雷最终戴上了右派的帽子,遭到,母亲信中说会开了十次,做了三次检查,爸爸瘦了七磅。一年后,傅雷总算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直如竹筒,纯如水晶”是对傅雷性情的真实写照,24岁傅雷从法国留学(留学时傅雷主攻美术批评)归来,应刘海粟邀请在上海美专任教,校长刘海粟将新老师的画挂出来展览,傅雷一看,觉得画得不好,马上叫人撤下来,当时新老师和刘海粟的面。傅雷就是这么不懂人情世故。因此他无法融入教师中去,总显得格格不入,最终从上海美专辞职,其他的工作也都没有长久的,世途不如意,傅雷转回自己的小窝,开始翻译外国作品,自此中国少了一个美术批评家,多了一个翻译家。国外作家罗曼罗兰对傅雷的影响非常大,在写给傅聪的信中他就多次提到了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一书中的人物,读完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傅雷泪流满面,重获新生。
傅雷有一个温柔体贴的好妻子朱梅馥,生活上尽心竭力,安排得井井有条,在给傅聪的信中,母亲常提到生活琐事安排繁忙,父亲也常夸奖母亲会持家。工作上帮助丈夫,书后傅敏写到:“我父亲”时刻不忘学习进步,以跟得上丈夫孩子的思想。母亲朱梅馥了解傅雷,懂得他所思所想,正因为懂得,所以感情上对傅雷慈悲,傅雷早年感情上多次犯错,最夸张的一次是与成家榴两人如火如荼,但梅馥一直隐忍不发,为了子女。傅雷对于自己年轻时用情不专是十分后悔的,信中他多次提醒傅雷不要因为冲动的爱而结合,寻找伴侣要看各方面的气质,学识,人格修养。傅雷离不开母亲朱梅馥,他说一天要是不跟母亲说上十分钟左右的话,感觉就很空洞,不是滋味。
到来了,傅雷受了难,遭受抄家,在被三天四夜后,母亲知道傅雷再也无法承受,他受不了人们毫无根据对他的污蔑,受不住漫天飞舞的指指点点,要他为没有做过的事情做“交代”,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正因为明白傅雷向真向美的心性是无法在如今的人性丑陋的环境中存活的,朱梅馥陪着他,赴死!
大师陨落了,那个时代走了太多的大师,那个时代出了很多的大师,他们潜心研究学问,为祖国发展决心贡献力量,人无完人,或许他们有各种各样性格缺点,但他们的成就,研究精神值得吾辈学习继承。
对于傅雷,我所知还不足,此文直抒胸臆,献给尊敬的先生,仅此而已!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