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读后感 >

小学生2019读咏怀古迹其三读后感300字精选五篇

2019-09-10 13:42:17
|廷峰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2019读咏怀古迹其三读后感300字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读咏怀古迹其三读后感300字(一)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读咏怀古迹其三读后感300字(二)

  《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中说:“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网师园唐诗笺》帮腔说:“奔腾而来,悲壮浑成,安得不推绝唱?”确实如此。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唐宋诗举要》所谓“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正是诗中所要传递的。昭君未能见知于君王,诗中对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思,这是千百年世代积累的更为普遍的更为深厚的情感。

  读咏怀古迹其三读后感300字(三)

  高山绝壑连绵不断,山势如万马东奔,直到三峡尽头的荆门山,雄伟壮丽的山川钟灵毓秀,万山深处藏着一个孕育了王昭君的小村庄。昭君早已魂断绝域,只留下一个长满青草的墓地,在茫茫大漠中独对黄昏。当年,汉元帝仅从画像中约略的认识到王昭君的绝代美貌,以至于她远嫁他乡异国,只有她的幽魂带着环佩之声在月夜独自归来!千百年来留传着昭君在匈奴所作的“怨思之歌”,琵琶弹奏的乐曲中分明充满着昭君远嫁的悲愤之情。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本诗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写昭君远嫁异国的幽怨,生不能回到家乡,只能死后魂归故里,诗人对王昭君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同时诗人借写王昭君也抒发了自身的身世飘零,怀才难遇的悲愤之情。

  读咏怀古迹其三读后感300字(四)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群山万壑随着奔腾的长江奔赴荆门山,起笔气势不凡,一个“赴”字把群山起伏、万壑雄奇的气势,活现了出来,让人联想到似有千军万马奔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在这群山深处,有个小村子,王昭君就出生在这里。首联诗人由雄奇的群山万壑起笔,紧接着落笔到昭君出生的一个小小的村庄。极富画面感,如同一个电影的镜头,首先映入观众眼里的是一个无比雄奇壮阔的群山起伏的画面,随着镜头的移动,镜头逐渐拉近,拉近,最后聚焦到了一个小小的村庄,镜头再拉近,停留在昭君出生的屋舍。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我不同意这个批评,昭君出塞,本就是为国家边关的安定而牺牲,昭君对国家的贡献无异于一个英雄。杜甫在这里用气象非凡的景象来烘托昭君,以此表达对昭君一个小小的弱女子却要承当如此重任的同情。

  读咏怀古迹其三读后感300字(五)

  《咏怀古迹》五首,是诗人于大历三年( 768)从夔州到达江陵所作。每首多以一位历史人物为吟咏对象,其一是咏怀庾信,叹其“萧瑟”,寄托自己的乡关之思;其二是追怀宋玉,伤其“空文藻”,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其三是叹惋昭君,悲其“怨恨”,以谴责君王的美恶不分;其四是咏唱刘备,感其身后“虚无”,以寄君臣相契之怀;其五是缅怀武侯,惜其大功不成,寄寓自己的无限哀思。组诗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或显或隐地表现了诗人生活漂泊、政治失意的身世之感,是杜诗七律中优秀诗作。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组诗的第三首,因昭君村的古迹而怀昭君,寄托着诗人身世之感。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首联以雄浑的笔势,着重描绘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诗句发端不凡。群山万壑, 写出山势像波涛起伏。“赴”字画龙点睛,将长江三峡山山相连、蜿蜒流走,有如万马奔腾、直趋荆门的形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使千山万壑都有了动感,也使荆门成了视野中的焦点。“群”字,很有音乐之美。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说:“音节一道,难以言传,有略可浅为指示者,亦得因类悟入。如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使用‘千山万壑’便不入调,此轻重清浊法也。”“千山”二字都属于清音,读起来声音单调,不如“群山”二字浊清兼有,更能表现出诗歌语言清浊相间富于变化的音乐之美,读起来风韵摇曳,富有韵致。下句落到昭君村上,感叹昭君人逝村存,点出题意。唐代还有昭君故居遗址,所以说“尚有村”。

  “尚”字,流露出沉郁的伤悼之情,人已逝,遗迹犹在,人事沧桑令人感叹欷歔。联系组诗来看,一个“尚”字,与第二首联系了起来。“最是楚宫俱泯灭”,楚宫“泯灭”了,而昭君村尚存,存废对比中突出了人们对昭君的同情和爱戴。山川灵秀之所聚,才孕育出绝代佳人。诗人把昭君村放在群山赴会、万壑争流的大背景来写,实际上是寓赞美其人之意于其中。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指出:“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66
c
id
9595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