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读后感 >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600字心得体会

2019-08-08 09:34:49
|小妹

  《战争与和平》这本书中描绘了自一八零五年至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夕的俄国社会生活的画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600字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600字心得体会

  皮埃尔则是我在这部书里最喜欢的一个人,我震撼于他那强大的精神世界所带来的一种几乎接近于静止的美好,我就像安德烈的小儿子一样带着一种近乎崇拜的神情仰望他,仰望他最后所获得的那份超脱与豁达。最喜欢的是巴兹杰耶夫对皮埃尔所说的那段充满启示性的话:

  “至高无上的智慧和真理,正如我们想要汲取的最洁净的甘露,我能用不洁净的器皿盛这种甘露,而评论它是否洁净吗?只有把内心洗净,我才可能使所汲取的甘露保持一定程度的洁净。”

  而当皮埃尔成为俘虏,过上了最为艰难困苦的生活之时,我却像皮埃尔一样感到这个世间一切都充满阳光与幸福,我的心也随着埃尔的灵魂在这苦难之中的改变而变得洁净并且充满感动,我几乎带着一种嫉妒的心态羡慕地望着皮埃尔自身所发生的改变,看着他受到启示找到真谛并且最终获得超脱。就像娜塔莎所说的“他像刚从浴室里走出来一样”,他心中最终获得的那份洁净与信仰,是这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我想也许库图佐夫就是皮埃尔将来的样子,成为那样默默无闻甚至受人们误解的伟大人物,但是那份顺其自然的从容与那份洞若观火的自信,却是留给后世最大的一份财富。而他们的这份顿悟与释然,也许却是是我们穷极一生都无法达到的,我不希望我会一生都活在像皮埃尔过去的那种浑浑噩噩之中,只求有一天可以趟过这条人生的苦水,获得永恒的真谛。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

  《战争与和平》这本书中描绘了自一八零五年至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夕的俄国社会生活的画面。这本书还以罗斯托夫、别祖霍夫、鲍尔康斯基、库拉金这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主线,反映了当时俄国的社会。书中无情地鞭笞并讽刺了库拉金家族在祖国危难之际,还沉湎于寻欢作乐的不齿的行为;也赞扬了另外三大家族接近人民,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行为,并且也赞扬了一些普通人民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朴实、勇敢、高尚、忠诚的品质,与一些卑鄙的皇家贵族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虽然,列夫?托尔斯泰已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从书中安德烈和彼隘尔等人深刻地内心反省过程,我们也似乎看到这位老人苦苦追求自我灵魂净化的轨迹。《战争与和平》,这部历史的回忆录,这座令人肃穆的圣山,会让我们感到了不朽的托尔斯泰做了一次短暂而又深刻的交流。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感触很深,因为我曾天真无比的想:战争多好呀!不仅可以扩大国家的国土面积,还能增加国家的威信呢!真是一举两得!可是,我看完这本“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后,我的想法便来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大转变:当和平的度地上硝烟弥漫——人们背井离乡、妻离子散——一切美好瞬间都化成了灰烬和废墟……例如在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的孩子永远是无辜且伤害最深的,在他们的心灵上造成了创伤。啊!和平是多么的美好呀!战争固然可怕,但是在和平面前,战争却显得那么渺小。

  我要做一个和平的使者,把爱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的心灵,让他们的心中永远绽放着幸福之花;我要做一只洁白的和平鸽,把和平传送到每一个地方!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200字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我很想谈谈那位性格深沉而坚毅的安德烈公爵,这位时常默默不语,时常又冷言冷语,深沉而坚毅的男人,与皮埃尔的宽厚善良形成巨大反差。但两个人却是至交好友,两人都愿望做对民众和国家有意义的事。区别在于皮埃尔希望做得好,但是效果不佳。安德烈从没说过希望,但是却在切切实实地解放着农奴。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位光彩夺目、散发人格魅力的安德烈公爵却突然间地死掉了。他死于战争时期的伤口感染,这个意外事故让我们这些拥有发达医学的现代人感到十分地不能理解。

  我也很想谈谈那位性格随和善良的皮埃尔伯爵。他是位宽厚善良、乐于施舍、不修边幅的好人。我们看到了他婚姻的曲折,看到了他在内心深处的思考,看到了他贯穿始终对周围人和事的细微地观察。作者把他写得如此重要,让我一度认为这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我也很想谈谈那些几乎一闪而过的人物。杰尼索夫,骠骑兵军官,尼古拉的好友兼青年时期的榜样。是个意气风发的人物。冲动地向朋友的妹妹求婚,同样,又冲动地带领自己的士兵(为了不至于挨饿)抢夺军需官的粮食。于是,因为抢夺粮食这个原因他消失了,他在半途中离开了我们的视线,他可能入狱,也可能在医院中死掉。于是我们为他的命运感到十分不平,这绝不应该是这为平民英雄应有的命运。然而造化弄人,在抵抗拿破仑入侵的前夕,俄军总司令的府邸,又出现了这位英姿飒爽的军人的身影。

  严厉的、正派的阿莫罗西莫娃,快乐、热闹的罗斯托夫伯爵一家人,克制内敛、温柔贤淑的玛丽亚公爵小姐,这些都给我们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

  然而,我决不能忘记谈一下库图佐夫,这位指挥俄军抗击侵略者,一度败退于拿破仑的俄军总司令。他始终如一地认为看似失利的鲍罗金诺会战是促成敌人灭亡的胜利的会战,而并非像其他的当事人,仅仅因为俄军的撤退和古都莫斯科的被放弃就断定这是一场失败的会战。事实证明,法军在僵持几个月后莫名其妙地撤退了,随后又近似疯狂地溃败了,老将军库图佐夫终于如愿地,让“急于回家”的法国人不得不在严寒中“吃马肉”去了。

  读到文章的最后,越发地感受到库图佐夫的人格魅力。他少有激动的一面(除了在战前激动地要侵略者去“吃马肉”这一段),大多数都是一种疲倦和接受的状态。他不参与谈话,也不发表意见,任何激昂煽情的言论在他面前都没有表现的余地。他不置可否,很少发表评论;但是他贯穿始终的言行,体现的是一个强大的坚韧的人格力量。

  有时候自己受到别人误解和攻击的时候,想想书中的库图佐夫,便会觉得眼前的一切不过滑稽可笑。于是便能淡然处之。--因为真正实在的东西,不是那些表演,而是我们的作为;决定事态发展的东西,不是我们的意愿,而是事情本来就是那样。--这样的性格与命运,正印证了中国一句古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000字

  一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因为它历经岁月的打磨仍光辉而不褪色,如同在时间长河中历练而成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又能让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可以有独特感受,产生深刻共鸣。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正如历史遗留的一颗明珠,照进现实的一面镜子,让读者在解读经典,感受历史的同时,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念,面对如此良人,自证“今夕何夕”。

  十九世纪,沙皇俄国成为了欧洲各路思想的试验场,社交沙龙上聚集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民主主义者、自由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也有当朝弄臣、交际花女官、贵族青年知识分子。当时沙皇俄国的知识分子与世隔绝:西方式的人文科学与俄国的现实互相对立;俄国正在崛起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与此同时宗教信仰日趋淡化,人们开始寻找道德和心灵的替代物;政府压制自由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人们开始想方设法地寻找自我表达与个性发展的方式。虽然隔了快半个世纪,那场从西方到东方的运动终究通过这部伟大作品表达出来。“在最优越的生活环境里,花了五年连续不断的艰辛劳动,写成了这部作品”,托尔斯泰的这部作品应时代背景而生,充斥着当时流行的各种观念,解释着十九世纪初的历史发展。

  1805年三皇之战和1812年俄法战争作为叙述史诗的背景,在广阔历史舞台上记叙各个人物角色的命运浮沉。用书中角色的经历、他们思想的斗争与转变、他们主动选择的道路和被动接受的局面,能够感觉到作者试图希望与读者探讨历史的概念,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生命的意义,价值等问题。这些在当时作者所处社会环境广泛为人们关注,托尔斯泰却没有真正去回答这些问题或者正面阐述这些问题的答案,重要的是,他在小说中通过人物角色所经受的历程和历史事件的结局来表述当时人们对这些问题所形成的观念。将《战争与和平》仅看成是一部历史记实或者如同史诗一样的小说都是不应该的,称其为历史记实不能解释作品中虚构的人物角色的心路历程;称其为史诗小说不能严肃探讨这次自西向东历史运动结果的背后原因。所以现在倾向于把这部小说看作是一种反历史主义写法的作品,看成是对各种观念的记叙,这里所谓观念的记叙是指作者并不偏向表达自己所赞成的观点,而是通过人物角色的塑造,将这种观念融入到这个角色当中,在小说这个舞台上展现角色的发展与结局,而实际上展现的正是这个观念的发展与结局。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托尔斯泰把半个世纪前的历史与他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谓的现实,融合成了一部对当时俄国社会观念表达的著作。渊博的托尔斯泰使用记叙观念的方法将在社会上各个问题产生的回声融入这部小说中,当读者在阅读如此创作的一部作品的时候,会产生恢弘广阔之感,那着实是因为读者在面对俄罗斯那整个时代振聋发聩的声音。

  托尔斯泰所谈问题众多,不可甚举。就历史的概念而言,谈到历史是研究各民族生活和人类生活的科学。要直接掌握和叙述人类的生活,即使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也是不可能的。事件的数据是庞大不可统计的。历史的研究方法与一般自然科学有所不同,一般自然科学是在众多普遍现象中总结出规律;而历史不会记录“每天的太阳照常升起”,历史会记录“日食”,也就是历史在记录特异性事件。历史记录所谓伟大人物的光辉事迹,拿破仑如同天空中的太阳一般耀眼。却解释不了历史的前进方向,因为“伟大人物”的前进方向已被证明并不是历史的前进方向,滑铁卢就证明了这一点。

  我的理解是重要的是观念。历史解释不了现实结果,正如政治关注现实一样,离开了现实,任何有关历史走向预测判断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集合现实意义的观念却能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这是读《战争与和平》给我启发的。理解了这一点,正如同库图佐夫在拿破仑率领60万军队兵临城下时的选择那样,认清现实,让出莫斯科,发动人民战争,让人民知道这样一条观念:他是侵略者,他是不义的,滚出俄国。


相关文章:

1.战争与和平600字读后感

2.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作文

3.战争与和平读后感500字作文

4.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0字 

5.战争与和平800字读后感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66
c
id
927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