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呐喊读后感范文900字左右
《呐喊》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鲁迅呐喊读后感范文900字。欢迎大家阅读!
鲁迅呐喊读后感范文900字
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接触鲁迅的文章,才会真正感觉到“大文豪”的文豪之气所在。薄薄的《呐喊》中虽然只有十几篇文章,但不乏经典之作,如其中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一部作品或者一篇小说能经历时光的筛选和磨炼,然后流传至今,思想的光辉丝毫不褪色,那应该是其中的内容更多是表现出深层次的意义,而《呐喊》正是如此之作。虽然鲁迅先生早已作古,但其文笔文风仍不是活力,而在《呐喊》中对国民性赤裸裸的剖析和抨击,在今日看来,更有另一番风采。对中国国民性的抨击,不止是鲁迅一人,像林语堂、柏杨之辈,也对中国的国民劣根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与他们所不用,鲁迅的《呐喊》更对国民性“劣根”的“根”进行剖析,从整体的民族性入手。一个民族“国民性”的形成,自然与几千年来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有密切联系。几十年前,我们的国民性如此,今日,或者几十年后的今日,“我们”或者“他们”也会如此,劣根犹存,这边是国民性的“根”。
鲁迅曾说,他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不可否认这与当时国人思想钝化,麻木不仁有关,而这一切的形成又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他在《呐喊》中对整个国民性进行猛烈的剖析抨击时,其实也就是在对自身的剖析和检讨。正如其中一文所说的那样“人性大抵都如此,只不过是个人控制能力不同罢了”。
从《阿Q正传》中,更能明白鲁迅文笔的不朽,或者说是阿Q的不朽。其实阿Q一直都没有走远,也许就活在我们自己的身边,甚至有时候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身,或许我们不愿承认罢了。鲁迅用浓墨描写阿Q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在“借鉴”自己或身边的人。而阿Q发明的“精神胜利法”,更是我们中国国民性中的“精粹”,也是我们很多时候都得以借用的“秘籍”。看看我们以前的“天朝上国梦”,看看我们现在还把自己得不到的当作是对别人的赏赐,斗不过别人,便躲在自家的被窝里显耀祖宗的余威,就算在睡梦中,嘴角还露着轻轻的轻蔑笑意的痕迹,俨然一副阿Q标准像。
读鲁迅的书,尤其是呐喊之类,读多了,每次都有心惊胆战的感觉,甚至有时还会有冷汗直冒,模模糊糊中似乎是在隐射到自己的“劣根”,时不时总要抬头环视四周,看看别人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异样。
之前曾经看过一篇关于评论鲁迅的文章,大体是说鲁迅在猛烈抨击国民性的“劣根”时,国人看了隐隐约约“知其所指”,但又不会感觉“害怕”,那是因为这种劣根早已根深蒂固,四海皆是了。你如此,我亦是,他一样,既然大家都如此,那怎会有“害怕”呢?
在国民的迷茫中,鲁迅大声疾呼,奋力呐喊,只是他那薄弱的声音有几个人会听到呢?听到的人之中又会有几个明白呢?而明白的那些人又会有几个去改变呢?
也许,更多,更多时候,都自己在无力地呐喊。
呐喊读后感作文
在我读过的书籍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便是鲁迅的《呐喊》了。《呐喊》深刻地揭露了旧时封建社会的残忍,从中我也读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忍景象。从《狂人日记》到《孔乙己》再到《啊Q正传》,从《风波》到《故乡》再到《社戏》,没有一篇不是在用犀利的笔锋与封建社会的欺压百姓的人们手中的尖刀、火枪做斗争,他犀利的笔锋令反动派闻风丧胆,无论是他的文章还是他的爱国之心,都是那么地令人肃然起敬。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新社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温饱甚至小康,但是老一辈的精神不能丢啊。
在我认为,读书是人生中最好的娱乐、消遣的方式,它不但能给予人无穷无尽的知识,而且可以给予人无限的乐趣并且培养人为人处事的的能力。
在人们孤独的时候,读书变成了最大的乐趣。这时它既是人们丰富知识的工具,也是消遣的娱乐品,当人们在这时看它时,会感到快乐、轻松;而在人们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从读书中获得的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是无穷尽的,能力便是其中之一,多读一些好书,对自己是有利无害的,如果能够在实践的时候不是单纯的运用书本中的知识,而是在书中的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结合自己的实际,灵活运用,才是读好书的最高境界。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爷爷的一句名言,也同样是对书籍赞美的一句名言。从这句话中便可以看出书在世界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它的价值有多么珍贵。正如高尔基爷爷所说的,一本一本的书,就像一个一个的阶梯,使人爬上高峰。但是爬上高峰的路是陡的,是险的,是要的努力才能爬上去的。读一些不同的书籍就像是在爬阶梯,对自己也是很有帮助的,但也要会选择书籍。一本好书就犹如是由钻石似的思想和那些珍珠似的字句堆砌而成的无价之宝,其中所蕴含着的知识与智慧是那样的珍贵,书籍真可谓是人类的良师益友、精神的食粮啊!相反,如果我们去读那些几乎汇集了天下所有肮脏之物的不利于健康的书籍,那不是在掌握知识、寻找乐趣,而是在使自己堕落,会使自己变得庸俗、无知。
在一本书中,又使它会让你伤心、同情的落泪;有时它会让你开怀大笑;有时它会让你觉得自己身临其境;有时它会让你自己觉得离它根本就在两个世界。
我想,书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精神的食粮,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
《呐喊》读后感1000字
《呐喊》是鲁迅先生写的一本小说集。他为了唤醒愚昧无知的中国人,便弃医从文,写了许多著名小说,并收集在《呐喊》里。
《狂人日记》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小说,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所谓日记,就是一个人,得了“迫害狂”之类的狂病,在得病期间写的日记。自然,日记中语无伦次,狂人的所见所闻都被他认为是吃人。鲁迅先生想借狂人的口吻,来反映封建社会这所谓“吃人”的本质。
鲁迅先生文笔精妙,因而文中有许多地方值得回味。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名义上是提倡孔子的“仁义道德”一大套真理,可实际呢,自然是封建社会残暴统治、压迫、剥削老百姓,使百姓的思想深受其毒害。封建社会,无论是谁,都被这无形的思想所禁锢,以至于改朝换代,仍然逃不出封建这圈子,而始终改不了2000多年这“吃人”的本性。
在第九篇中,“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窥。”这句话表面说的有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勾心斗角,自相残杀现象,尤其是当官的,这种现象极为严重。随便翻翻历史就知道了,奸臣暗害忠臣的事例极多,比如秦桧害死岳飞,等等。也有些是两个奸臣在暗地里争斗,也有的。我消灭你,又有人又把我消灭了,这难道不正符合了上面这句话吗?
在第十篇中,“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会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佃户说大家吃了一个恶人,正是这方法。这是他们的老谱!”这几句我认为是妙到极点了。按这狂人的话说,就相当于找个合理的借口吃了他。而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又无偿不是这样。一些人为了推翻残暴的统治,而发动正义的战争,但统治者不会这么束手就擒,统治者称之为“造反”。一旦起义失败,往往这些英雄会留下千古骂名,英雄就便为狗熊了。一个好人的头上被顶了个恶人的罪名,那些真正的恶人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杀了这好人。
狂人其实是一个也觉醒的反封建分子的形象。所谓的疯言疯语恰恰是最清醒、最真实的。而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传统也使许多人的思想受到侵害和禁锢,能真正醒悟的人,反而被视为疯子。作者写这篇时,当时正是封建统治刚刚被推倒的没几年,仍然有人想“光宗耀祖”,复立封建社会。人们也没有逃脱思想的牢笼,许多知识分子投入到救国救民,开启民智的行列中。从最后那声“救救孩子”那悲切的呼唤,表示了狂人对此的无奈,也用来启发人们的最后一声呼唤。
呐喊中其他文章,比如《孔乙己》、《药》、《阿Q正传》都是值得人去品味的,鲁迅先生借笔来唤醒当时的人们,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为中国文学打下了基础。
现代社会,早已不是那残酷、专制的封建社会了,但仍存在一些类似于“吃人”的不平事。比如一些非法犯罪分子在网上发布的一些针对某人的人身攻击;官场上暗地里的争斗;一些杀人、贿赂事件等等。在身边的情况下,我听说一些工厂单位不给刚来的职工发工资或少发工资,这其实也是一种吃人现象吧。不过有些已经被法律解决了。
也许,我们也许也要向鲁迅先生那样呐喊,我们现代社会也仍然存在许多愚昧无知的人,仍然会有一些不平事。呐喊吧,为了祖国,为人民,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呐喊》读后感
捕快很久不写书评了。只是,近期捕快的一些文章实在发不出来,只好再次重拾旧业。谁让咱的初心就是乱翻书呢?只是这次是乱乱书而已。
我大学毕业一转眼已经二十年了。从乡下跑进省城里,离开南京,几经周折,再回到南京,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焦虑感,有时甚至说是戾气吧——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讨厌自己。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曾经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也将我的坏脾气点燃,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那是2008年的8月8日的傍晚,立秋刚过,天气还很热。
我作为公司营销部门的负责人,因为公司一笔将近1个亿的大单,要在当天晚上坐火车去绍兴完成最后的签约。那天晚上北京奥运会开幕,为此,夫妻之间还大吵了一架,耽搁了一些时间。
出门的时候,离开车时间不到一个小时了。那时还没有打车软件,南京周五的下班路上又特别难走。一直遇不见空的出租车,好不容易发现有人下了车,连忙跑过去,才发现副驾驶位子上还坐了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
拼车就拼车吧,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连忙拉开后开门,抢了进去,说道,“师傅,我要去火车站,麻烦你快点。”
“对不起,我已经下班了。”
“我真的有急事,你看这是我的火车票!”
那司机还没说话,却听见那个小女孩说:“爸爸,去火车站虽然有点绕路,但时间上还来得及。既做了一件好事,晚饭还可以还再加一份猪头肉。”
那司机不再说话,调了头,开车便往火车站赶去。行车过程中,明显感觉到车速比较快,而且不停的变道。
我往前看了一眼,司机姓明,叫明天,这个名字我一直记得。副驾驶座位上的小女孩,居然在看鲁迅的小说《呐喊》。
偶尔还会读出声来,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让我对这对父女产生了一种敬意,也产生了一点好奇。闲聊了几句,才知道,小女孩小学刚毕业,暑假在外婆家,正好周五接回家。
快到新庄立交桥的时候,路上的车出乎意料地少了。如果有语音导航,此时应当会有提示,通过第二个红绿灯路口走右边道。
最后有一段路,似乎要经过一个公交站台。远远看去,公交站台似乎有个人,车速略微慢了一下,又继续前行。
忽然站台前面有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明师傅向左打了方向盘,然后急刹车,熄了火,连忙下车。
跌倒的是一个老女人,花白头发。她从站台上突然下来向车前横穿过来——司机已经避开了,没有接触。
她伏在地上;小女孩也下了车。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是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火车。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明师傅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他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您怎么啦?”
“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或者说是碰瓷罢了,这真可憎恶。司机多事,耽误了我的事情。或者也正是自讨苦吃。
明师傅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车子走去。我有些诧异,这司机扶着那老女人,似乎要让她上车。
我这时突然感到异样,“你忘了彭宇的事了么?”
那司机笑了笑,“这个社会哪有那么多的碰瓷。做父亲的,要给女儿树立一个好榜样,要做一个真诚坦荡的人。再说了,你和我的女儿都是见证。”
他和她的女儿将那老女人搀进出租车,“对不起,耽误了你的时间了。”
他这一说,我一看时间,感觉赶不上那趟火车了。心中突然生出一腔怒火,爆了一句粗口,“我*,这都是什么事。如果真是碰瓷,你他**后悔去吧。”
我错过了那趟火车。
因为多年的合作关系,我给绍兴那边的对接人打电话说错过了火车,能否可以延迟半天。对方语焉不详,说是请示下领导。都是多年的合作伙伴了,再加上心情不好,我没有察觉到对方的悔约的意图。否则,我会租一辆车,连夜去绍兴,当然这是后悔药。
由于没有在最后的时间内完成签约,绍兴的公司以我方不诚信为由拒绝履行合同。公司错失了一笔大单,我也被公司解聘回家,本就有着裂痕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事后我才知道,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绍兴的公司损失巨大。即便我按时到达,也不会履行合同。但那已是我赤手空拳到深圳之后的事了。
几番周折,我又回到了南京,在一家公司负责企业文化的宣贯工作。
今天是8月8日,是公司新员工报到的日子。按惯例需要我给新员工宣传公司的企业文化。
公司企业文化第一个关键词是“诚信”。宣贯时,为了给新员工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用北京奥运会开幕开场。然后开始讲企业的诚信,不知怎么的,突然想起了10年前的那个把小事。我讲了刚才那个故事,不知不觉中背出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背诵的过程中,突然听到讲台下面,有啜泣的声音,我循声望去,依稀竟是那个小女孩的榜样。
我激动得站了起来,走到她的身边。
“真的是你么?”
她点了点头。
我中止了宣贯,把她带到我的办公室。
被我说中了,那个老女人确实是自己摔倒的。但是她和她的家人说是出租车碰到了她。
刚巧那个时间没有过往车辆,也没有行人。那时车上也没有记录仪,明师傅女儿的证词也不被法院采用。本来我是最好的证人,我却因为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离开了南京。他们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示,也在网上发了帖子,当然是没有办法找到我的。
后来,明师傅赔了那老女人45876万元的医药费。
她说,她的父亲不后悔,她也不后悔。
如果再有这样的事情,她还是会扶,只是要先拍下视频。
关于读后感的写后感
前些时间,我写了两篇文章,都没有能够发出来。自己也放弃了。于是改写了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虽然结局大不同。
一百年前的鲁迅还能发出呐喊,现在的我们只能写写读后感。
我原来文章的结尾,是黯淡无光的,是我悲观到了极点的无声抗议。
但是今天最后的定稿,还是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原因就像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所说的那样吧:
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