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读书笔记 >

关于鲁迅著作《奔月》读书笔记精选中学生范文五篇

2019-10-22 17:55:23
|廷峰2

  《奔月》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鲁迅著作《奔月》读书笔记精选中学生范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鲁迅著作《奔月》读书笔记精选中学生范文五篇(一)

  《奔月》写于1926年12月,最初发表在1927年1月 《莽原》半月刊第2卷第2期,和 《故事新编》里的多数作品类似,《奔月》的写作不以忠实再现神话或历史人物的生活为目的,而属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①,借古人古事的躯壳抒发作家主观感兴、讽喻现实之作。因此,了解鲁迅写作《奔月》时的社会环境、生活遭遇和特定的心理状态,是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

  1926年底,鲁迅正处于世界观蜕变的前夜,五四运动的落潮和新文化队伍的分化使他产生了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②的悲凉感慨;经历了 “三一八惨案”的刺激,他又清醒地认识到进化论观念的不可靠和单纯依靠精神启蒙手段改革中国的软弱和虚幻,从而陷入了 “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痛苦。与此同时,种种个人生活的变故也给鲁迅的心理、情绪以强烈的刺激。例如,周作人不顾鲁迅多年来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以怨报德,致使兄弟失和。高长虹等受鲁迅热情扶持的青年出自私利,背叛并恶意攻击鲁迅。这就更加深了鲁迅内心的寂寞、悲凉和愤懑。此时的鲁迅离开了曾与种种封建保守势力激烈战斗过的北京,只身来到厦门。他面对大夜弥天的黑暗现实,在孤寂和苦闷中思索着变革中国的新路。作家曾生动地描绘过他其时的心境:“记得还是去年躲在厦门岛上的时候……夜九时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人。我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奔月》的题材选取,主题表达,形象塑造以及寓孤寂、悲凉、愤懑于讽刺戏谑之中的艺术格调,都与作家这种特定的心境及力图超越这种心境的努力密切相关。

  在《奔月》中,羿是作家重点刻划的人物。鲁迅依据《淮南子·览冥训》里的一段关于“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的记载,生发开来,别出新裁地将这位神话传说中为民除害的英雄置于平凡琐屑的日常生活里,集中表现他完成了历史功绩后的悲剧性遭遇和心态。鲁迅笔下的羿不再是上射九日、下除百兽的英雄,而是一个处处倒霉的凡人。他门庭冷落,形弓、彤矢、卢弓、卢矢、弩机、长剑、短剑,都只能闲挂在墙上;昔日的壮举和英名也渐渐为人们淡漠遗忘。为了生计,他从早到晚奔波忙碌,但野兽飞禽几乎全被他射尽,其高妙的箭术只能射一射乌鸦和麻雀。因此,回家后不免时常受到妻子嫦娥的冷眼和奚落。这对于一个曾射日除害、威名冠世的英雄,是何等寂寞、苦闷、难堪。更使羿愤懑的,是弟子逢蒙和妻子嫦娥的背叛行径:逢蒙不仅招摇撞骗,欺世盗名,窃取他射日的功绩,还利用从他那里学得的箭法,暗中欲置他于死地。嫦娥则不耐生活之清苦,忘恩负义,窃食他的金丹而独自飞升,卑劣地弃他而去。但羿毕竟是射日的英雄,作家在渲染他的寂寞、悲凉和徒叛亲离的难堪处境之时,也着力刻划了他的正直豪爽,豁达大度,对人朴质热诚和憎爱分明。凭借智勇,他挫败了逢蒙的阴谋,并尖刻、轻蔑地嘲笑了对手的卑下和低能。当得知嫦娥的背叛行为后,他怒火填膺,“一手拈弓,一手捏着三枝箭,都搭上去,拉了一个满弓,正对着月亮。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像黑色火,这一瞬间,使人仿佛想见他当年射日的雄姿”。然而,月亮并未被射下,“还是安然地悬着,发出和悦的更大的光辉”。这里,鲁迅通过羿射月失败的描写,又表现了他渴望复仇却又无可报复的悲哀。

  羿的形象刻划,有着鲁迅自身的浓重投影。鲁迅之所以选择英雄夷羿在完成历史功绩后的悲剧性遭遇和心态为描写对象,渲染主人公陷入琐屑生活的困扰而无用武之地,突出农妇对他的奚落、门徒对他的陷害、妻子对他的背弃,表现他渴望复仇又无可报复的悲哀,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鲁迅其时主观抒情的需要。借助羿的悲剧遭遇和心态,鲁迅曲折地表现了自己在世界观转变前夜孤独、寂寞、愤懑,渴望新的战斗生活的情怀。通观《奔月》,不仅主人公羿面临的那种荒凉寂寥,只能与乌鸦麻雀为伍的环境和鲁迅其时独居厦门、“不闻战叫”的处境类似,而且人物众叛亲离的遭遇,也与作家其时运交华盖的生活坎坷存在着明显的同构对应关系。“嫦娥弃夫”和“逢蒙叛师”的情节设计是最明显的两个例子。有关羿对嫦娥无微不至的关切、嫦娥不耐生活之清苦独自服药飞升、羿渴望复仇而又无可报复的心态等描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长期以来对周作人深挚的手足之情和“兄弟失和”给鲁迅强烈的心理冲击。逢蒙形象的塑造,更毫不隐晦地以高长虹背叛并诽谤攻击鲁迅的自私卑劣广告作模特儿,如作家本人所说的: “那时就做了一篇小说和他开了一些小玩笑”④。在《两地书》中,鲁迅曾剖白:“我先前何尝不出于自愿,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而现在呢,人们笑我瘦弱了,连饮过我的血的人,也来嘲笑我的瘦弱了。……这实在使我愤怒,怨恨了,有时简直想报复。”⑤《奔月》里羿挫败逢蒙的阴谋并尖刻地嘲笑对手 “你真是白来了一百多回”,“偷去的拳头打不死本人”,以及他怒火填膺、张弓射月的描绘,正是作家上述心境借历史人物、事件为载体的形象化流露。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在塑造羿的形象时既有创作主体与述描对象的共鸣和情感的认同,又以颇具戏谑色彩的语调与对象保持着距离。这种戏谑的叙述语调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下来: “聪明的牲口确乎知道人意,刚刚望见宅门,那马便立刻放缓脚步了,并且和它背上的主人同时垂了头,一步一顿,像捣米一样。”此后,作家描写羿对嫦娥爱怜、心虚、惭愧相交加的心情,渲染羿射死农妇的母鸡时饱受奚落、倾囊赔赏的尴尬处境,刻划他返家后发现妻子失踪的惊惶困惑以及射月失败后无可奈何的感慨……,无不保持着戏谑调侃的叙述语调。这种寓寂寞、悲凉、愤懑于戏谑调侃之中的叙述格调,使《奔月》一方面具有创作主体自我表现的性质,另一方面洋溢着创作主体自我嘲讽的意味,体现出鲁迅在借羿的形象刻划抒发自己其时寂寞悲凉心境的同时,又以幽默的形式力图达到对自身遭遇、心态的反思和喜剧性超越。

  与 《故事新编》总体艺术特征相一致,《奔月》中喜剧穿插人物逢蒙、嫦娥、使女等形象的设计,采用了融今入古、古今交融的方式。鲁迅有意识地摹拟现实人物的言行,让对象穿古人的衣冠而具现代人的灵魂。例如,逢蒙叛师及其 “即以其人之道,反诸其人之身”“你打了丧钟”等话语,均属高长虹所作所为的讽刺性摹拟。使女乙和辛所谓 “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亦是高长虹言论的影射。嫦娥的言行,以 “兄弟失和” 事件为背景,其 “上饭馆”、“打牌”等现代色彩的点缀,更强调了对象的现实影射性。这种融今入古、古今交融的写法使鲁迅在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时,获得了一种突破时空限制灵活讽喻现实丑陋人事的自由,并能借助历史氛围凸现现实事物所蕴涵的丑陋乖讹,置对象于可鄙可笑的境地。在《故事新编》 的 《序》 中,鲁迅将此种写法称为“油滑”,并在给友人的信里说:“《故事新编》……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然而有些文人学士,却又不免头痛。”⑥从喜剧艺术经营着眼,鲁迅所谓 “油滑”,实质上是服从作家进行现实批判的需要所创造的一种怪诞讽刺的手段。作品中逢蒙、嫦娥等角色的塑造虽然各以现实人事为依据,但诚如鲁迅所言:“纵使谁整个的进了小说,如果作者手腕高妙,作品久传的话,读者所见就只是书中人,和这曾经实有人倒不相干了。”⑦因此,它们不是某些现实具体个人的攻击,而是作家对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私、阴险、卑劣行为的鞭挞。

  谈到 《奔月》 等作品的写作时,鲁迅曾回忆说:“直到一九二六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写了十篇《朝花夕拾》;并且仍旧拾取古代的传说之类,预备足成八则《故事新编》。”⑧《奔月》的问世记录了鲁迅世界观转变前夜的复杂心境,显示了鲁迅在喜剧和讽刺艺术领域的新探索。

  关于鲁迅著作《奔月》读书笔记精选中学生范文五篇(二)

  《淮南子·览冥训》中关于嫦娥与后羿的描写:“羿请不死之药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无论是文言的《淮南子》还是白话的嫦娥奔月的传说,趣味性都不如鲁迅的《奔月》。干巴巴的神话传说在鲁迅笔下生发出无限的趣味。“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你去问问去,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鸦肉的炸酱面的?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竟嫁到这里来,整天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脍炙人口的鲁迅食谱,展示了嫦娥的小资情调以及后羿的酸楚无奈。

  《奔月》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以《补天》和《奔月》两篇开始,这两篇小说的互相补充,犹如《呐喊》、《彷徨》的互相补充,定下了全书的基调。两篇小说中,《奔月》的心境比较悲凉,技法也较为成熟。小说取材于上古神话,但现实背景却是大革命失败后的时代气氛。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阅读《故事新编》时,我总是被书中的浪漫气息所深深吸引。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和史实,在鲁迅的笔下却具有了独特的面貌,这是由于反讽艺术手法的运用。《故事新编》是作家对“神话、传说以及历史”再创造的结果。作家笔下的神人、英雄、先贤、哲人都呈现出与历史文本不同的面目,这使得作品风格迥异于《呐喊》与《彷徨》,呈现出特有的“油滑”风貌。

  《故事新编》最大的特点是荒诞、奇异色彩。而这种荒诞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时间结构的古今杂糅。比如在《奔月》中,本来处在遥远的洪荒时代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后羿及嫦娥,却被置于了充满现代气息的世俗世界里:住的是奴仆成群的大宅院,吃的是拌肉的炸酱面,闲暇之余还会下馆子、打麻将。小说的时间错综交融,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

  另外,《故事新编》的总体风格是戏谑的、滑稽的。这种戏谑源自对象的错位。

  《奔月》的主人公后羿,无疑正是这种分裂的角色。在中国的神话中,羿是射日的英雄,然而在鲁迅的小说中,他终日打猎却一无所获,因而在老婆面前是无用的丈夫的形象。这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而且,在小说中体现出了强烈的滑稽。读书笔记同样,嫦娥,冰清玉洁的形象,在小说中也被丑化成了一个终日无所事事,爱慕虚荣,爱打麻将,因为食物单调而无法忍受,多少有些歇斯底里,不讲情理的世俗女子。琐碎的男子、势利的女子,这对“神仙伴侣”组成的家庭,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嫦娥对婚姻的不满,在小说中可以归结为“吃”—食欲的不满足。羿家的晚餐,总是“乌鸦炸酱面”。在传统文化的意义系统中,乌鸦是不详之鸟,而炸酱面则是中国北方通常的食物。“乌鸦炸酱面”既是他的家庭危机的信息符号,同时又是他们所处的世界匾乏、平庸性质的基本象征,对此,昔日的英雄丝毫无能为力。尽管羿很爱妻子,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去寻觅野味,但每次来到一块新地方,以为“至少有一两匹狐狸兔子”,却总是失望。好不容易射到了一只麻雀向嫦娥讨好,却被嗤之以鼻:“一团糟,不是全都碎了么?肉在哪里?”

  《奔月》体现了作家独特的对生活、生命的感受方式,是作家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反映。而从这里我们得到的是作家对于历史经验的悲剧性的重复感与循环感。鲁迅这种深刻的意识表现在《故事新编》中,就是对个体生存命运的痛苦思考,那种先觉者从黑暗中挣脱出来又掉进新的虚空之中的绝望之情。

  可以说,整部《故事新编》就是关于“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与反思。鲁迅在小说中采用解构历史的方法,将这些抽象化和符号化了的英雄、圣贤化解为一个个平凡之人,成为滑稽、荒诞的对象,从而呈现出鲁迅荒诞和虚无的心态——一种“独战的悲哀”的悲凉之感,英雄末路的悲叹。这就是鲁迅在《故事新编》中所要表达的关于人生、历史的内心体验和中心感受。

  关于鲁迅著作《奔月》读书笔记精选中学生范文五篇(三)

  小时候我就听姥姥讲《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许是儿时记忆褪去了,亦许是姥姥的故事有漏洞,孤陋寡闻的我,直到今天看了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之《奔月》后,才知道嫦娥和后羿本是夫妻。

  鲁迅的《奔月》,我个人认为从三个方面抨击了现实社会丑陋的一面。

  一、人类肆意地猎杀,导致大自然生态失衡,造成大量珍稀动物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从木榻上脱毛的旧豹皮、熊只吃四个掌,以及野猪、野兔、山鸡,到最后只能吃乌鸦和麻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嫦娥和后羿属于无肉不欢的主。也直接揭露出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罪魁祸首就是人类!

  二、人不要被旧思想所禁锢,要改变思维,勇于创新!

  不管后羿的射箭技术是如何精湛,没有猎物,可怜英雄无用武之地。事实证明一招吃遍天下,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拥有多种技能的人是当今社会的宠儿。所以,要想生存,必须有选择的去大胆创新,先改变思维,再努力奋斗。这样,目标方向一致才能在事业中如鱼得水,大显身手。

  三、爱情,若要长久,物质是基础。(此处,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此外,我还感受到了另一种情怀,那就是失落的英雄。

  鲁迅先生笔下的《奔月》,嫦娥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吃货,受不了清贫的苦日子。后羿是一位射箭高手,也是一位爱妻狂魔,为了能让妻子吃上美味珍馐,他不断的猎杀,直到猎杀了方圆百里的所有野兽,也没能把妻子留住。事实证明,爱情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

  综所上述,为了大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呼吁人们嘴下留情的同时,还要通过不断自我的学习,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善待自己的爱情,不做物质的傀儡!

  关于鲁迅著作《奔月》读书笔记精选中学生范文五篇(四)

  读《奔月》之前,我正在经历我人生的第二个不快乐的阶段,阅读少了,公众号也不怎么更新,因为内心在不停地发生着撞击——为什么我不能只是“我”,而需要去经营周遭的关系而创造出生活需要的多个“我”?

  这并非首次困扰我的问题了,大约十年前,刚上大学的时候,我有过一段难熬的日子,那种不快乐压得我快要抑郁,我被萨特加缪们的虚无主义打败,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拼了命地想要成为所谓合格甚至优秀的社会人,而让渡心中的那个“我”?

  《奔月》最开始击中我的,恰是封底的这句话——“我要从这个世界消失,我要我是我自己。”这是我曾几何时内心的呐喊,也仅仅是个虚妄的幻想——这段时间我读毛姆、读顾城的故事,我早已看到这种虚幻变成实际后的残酷物语。

  一

  当我选择逃离现状时,究竟我在逃离什么?

  《奔月》的故事主线其实很简单,一个普通的女人小六,借由一场偶然的大巴翻车事故,以闪电般的速度逃离了原来的生活轨迹,来到一个叫乌鹊的小镇,开始以“新人”的面貌重新生活。

  她逃离的第一层,是以满足欲望的社交支撑体系。职场中的宫斗、应酬场的觥筹交错、顶踩爬升的你来我往,每个“努力”往上走的social背后都如一把锋利的尖刀,伺机而动。于是来到乌鹊这蝼蚁国,小六开始了无欲无求的生活,迫于房东舒姨和金钱的压力,她才开始找工作,从扮人偶的兼职到超市的清洁工、收银员,她享受着没有你争我抢的生活,换回短暂的心安理得。

  她逃离的第二层,也是更为关键的,是随时可被取代的角色扮演游戏。在公司她是工作能力突出的干练员工;在家里她是有点懒惰却也算尽职的家庭主妇;在汉庭酒店她是寻欢不问对象的激情女子等,几面玲珑下她却只是他们以为中拼凑出来的人——直到有天她在和邻居的交谈中发现,原来换成另外一个人似乎一切也很融洽。于是在乌鹊,她用上了假的身份证,切掉了过往与各种情感联系,她不再需要披戴应有的社会角色。

  然而问题是,真的能够逃离吗?

  小六在误打误撞间扶摇直上,甚至无意间伤害到一直提拔她劝她要向上的钱助理,她发现那个努力躲避的社交支撑体系又回来了,不由分说不随她的意志而消失,她甚至看到这些应酬背后走来的心酸路与不得已。

  而在角色扮演上,小六更是觉得荒诞,新认识的异性小林迫不及待给她制作了新的身份证,为她理顺制造完美的来龙去脉,舒姨更是希望她能够穿上她希望的装扮,无论职场里抑或生活中都有人对她怀抱希冀,画好预想的路线。

  每一个你想到达的地方,都有无数人想要逃离;而每一种你想要逃离的生活,都有无数人想要体验。小六逃离了她不想要的现状,恰如西西弗斯推石头,却发现只是陷入了轮回之中。

  那么,还回得去吗?

  小说中借用老警察的话表示了否定的看法,只是不死心的小六再一次选择了逃离,这次她离开了乌鹊回到城市生活中——那里的生活依旧井井有序,她的位置果然被替代了,她甚至目睹了一场浪漫——她的丈夫正忐忑不安满怀期待地向另一个她求婚。

  二

  我要如何与现状好好相处,才能学会不逃离?

  《奔月》的故事副线是小六丈夫贺西南和情人张灯相识相吵相互慰藉甚至分道扬镳的过程。而他们两个人行为的背后,正是与现状相处的两种模式。

  贺西南是个安于现状的人,“习惯”对他来说是所有行为的出发点。在小六出事之前,他将小六当成早已习惯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不会去在意她在“日常”之外的更多“异常”,没有打破习惯的触角,在一定程度上却也为他和现状和谐相处抹上了润滑剂。

  而在小六出事之后,他坚持相信小六终究会回来,四张银行卡、一张医保卡、一张社保卡、两份保险、四张消费积分卡、一张通信卡、图书馆证、驾照、公园年卡等,他保持着它们的“活跃”,恰如它们的主人从未离开过一般。

  张灯则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但他却能在现状里如鱼得水恰是因为他学会自我“打破”。在小六出事之前,他是小六秘而不宣的情人,两个人互不了解更是不想了解,而他在小六之外也有其他的女朋友们,这种不符合现状的越界感,反而让他在现状中找到安全感。

  虽然和贺西南一样,在小六出事之后,他也相信小六终究会回来,他也在和小六有关联的人们以及她留下的物品线索里逐步认识到不一样的小六,不同在于,这种滋长在贺西南心中的陌生感却充分燃起了张灯的好奇。

  安于现状的人如何面对“习惯”的转移?不安于现状的人又是如何去保持“打破”的魅力?

  绿茵的到来,重塑了贺西南的习惯,她只是小六常去的咖啡厅的店员,却因为感动于贺西南维持小六现状等待她归来的行为,而以小六的闺蜜之名成为了贺西南家的隐形女主人——她总是被男人伤害,所以她期盼持久的真诚的爱。

  她日复一日的打扫卫生照顾贺西南起居,一如他的妻子——甚至比小六做得还好,这让安于现状的贺西南开始了新一轮的习惯。她不那么起眼甚至还有点胖——这种将绿茵不断往平凡方面描述的词汇恰在佐证贺西南对于习惯的依赖,而这也是他抗衡现状的最大武器。

  反观张灯,他登录小六的QQ,然后通过自己的加好友请求,开始了漫漫长夜里的自我对话。他勤劳地维护着小六的电脑,定期杀毒更新、升级软件版本,他开始和她聊家常,说单位的琐事,发最新的演出资讯,他去她日记里提过的点心并报告口味变化,他说说牙疼,也说新衬衣给烟头烫了个洞。

  张灯相信,不论小六在世上的哪一个角落,只要有网络,只要她登录自己的QQ漫游,就能够轻易地看到他们之间的所有交谈。靠着这份创造力,张灯感受着他与小六的联系,并滋长出“打破”沉闷现状的力量。只是我们都知道,如果小六回来,她一定不会是张灯日夜对话日夜思念的那一个。

  三

  如果我是被打破的现状丢下的那一个,我该怎么办?

  最后,我还想聊聊小说里的两个母亲。

  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生活的沉受者,而并非敢于逃离或者打破的人,比如小六的母亲和乌鹊镇里试图改变小六的房东舒姨。

  明明就是被丈夫抛弃,小六的母亲却坚信小六一家都患有失踪症,她把无数的现实碎片打乱重拼,制造出一个个失踪的故事,还有那些看似远方来得包裹实则自己寄出的信物。

  她留了个失踪的念想,把自己安于现状之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守候者——她只是在平静地生活,守候着远方的他们。

  明明儿子小哥就在某个角落失败着,舒姨却假装着他在国外即将事业有成。她和丈夫籍工不愿承认他们的神童只是个伤仲永,他们被现状打败却仍要硬撑着,明知而不点破,恰如对小六的态度。

  “我并不在密苏里,但我必须在。我压根儿没念什么硕士博士,也拿不到任何绿卡红卡,但我必须一直在国外,在搞学位,在搞身份,将来还会要进到大公司,买大别墅,还要娶妻生子安家落户……我现在这样,正要回家了,他们会恨我的。”

  小哥的话一针戳破了真相,令人心头不由一惊,一紧。

  或许吧,我们需要自我安慰,用假象来抵抗残酷真相。

  关于鲁迅著作《奔月》读书笔记精选中学生范文五篇(五)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集,其中大部分是根据老故事改编而成。

  鲁迅先生的作品寓意深刻,杀伤力强,历来都是讽刺文学史上的经典,就像锋利而且带钩刺的弓驽,直刺敌人的心脏。一直以来,鲁迅先生都以大文豪的高大形象耸立在每一个年青学子的偶像位置,但是自从读了这《故事新编》之后,我忽然有了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根据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故事改写而成的。有些文章,例如《铸剑》,便是改自《干将莫邪》,只是将故事背景、少数情节略作改动。评心而论,改写是成功的。改写后的故事更加完美生动,也更吸引人了。但是,《奔月》却是令人(或许只是我)大倒胃口。《奔月》会使读者联想到故事的本体——“嫦娥奔月”。在《奔月》中,鲁迅变得有些“恶搞”,把射日大英雄塑造成整天怕老婆、只会打乌鸦的“窝囊废”,把大美女嫦娥写成唠叨罗嗦、不善解人意、不理解丈夫,而且泼劲十足的妇人——这完全颠覆了后羿嫦娥英雄美女的良好形象,就连情节也由“嫦娥偷仙丹是为了永葆青春而守护在爱人身边”杜撰成“嫦娥嫌后羿无能而迫不及待想要离开”——读到这里,我真有一些鄙弃这位享誉几十年的大文学家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为何能流传千古?只因它情节优美,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大胆而美好的愿望。可鲁迅先生的《奔月》却完全背离了这个美好传说的创作初衷。大概鲁迅是想让读者耳目一新吧,但我读后却总觉得太像周星池的恶搞。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知名作家用新起的笔名向某出版社寄出了他的新作,却以某些情节有缺陷而被退回。他却认为正是这些情节才使作品完美,于是接着连投了几家出版社,都被退回。最后,他便用原笔名向该出版社投稿,没成想作品很快出版了。名人的某些错误和不足也常常被人们热捧为经典?假如(我说的是假如)共产党革命不成功,毛主席会受到万人敬仰吗?连他晚年犯的错误也会同样受到礼赞吗?答案就在人们内心当中最公平的地方。名人伟人也是人,也吃五谷杂粮,也有生老病死,自然也有缺点和不足。现在多数人,一边宣传“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大道理,一边又向名人的一切包括缺点和不足看齐,还一边说这并不矛盾。假如鲁迅先生活到现在,他是否也会否定自己——因为他是以“严于自我解剖”著称的。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9860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