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000字七年级读书心得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000字七年级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000字七年级读书心得
在《中文版序言》一节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劈头就上来一句“不过我也感到有点不安,因为我担心中国学生在阅读时将不会给予足够的批评。”这倒奇了,人家不批评他倒感觉忐忑不安?作者紧跟着说道:“人们阅读任何东西都应提出批评,这是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东西能作为真理或完整的模式而被人接受的时代。”
要知道,在这个社会,“危机即商机”,任何缺陷只要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加以改造,便可以不断获取成功,反之则步步被动。
正是持着这种批判的态度,作者看到“在富有魅力的美国,我们发现太阳并不明亮,人民也并非幸福。相反,今日的美国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许多严重的问题日益加深。”“如今,再也不存在什么世界性的社会模式了,因为所有社会都处在深深的危机中……就总的社会模式而论,却没有一个可鉴用。”作者还不无幽默地告诫我们“或许,我们应该记住毛主席的劝告:我们能从反面的经验中学到某些东西。”
作为一位西方学者,作者能够勇敢地批判其所属的的社会,而不会像我们诸多的历史粉饰家那样遮遮掩掩,粉饰太平,大叫“光明是事物的主要方面”、“应该多看光明面”!这一点对于研究历史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为打破史学界多年的积习“西欧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全书应用了崭新的“全球史观”,亦正如作者所说“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长期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深受“西欧中心论”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动辄用十分机械的“阶级分析法”来切割历史。而今,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的逐步推进,我们应当以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眼观,来看待我们的历史,我们现在周边发生的事件,以及我们的未来。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全球通史》的意义所在。
西方人著史,习惯于摆出史实,罗列例证,再在最后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而非像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一样,喜欢给出现成的结论,让你去背诵。实际上,真正的历史学也正应如此,摆出史实,是非由你读者自己去作独立判断。不应该为了强求个人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统一”而把作者的意志强加在读者头上。实话说,对以前历史教科书上的诸多说法,我是不能苟同的,有时为了应付考卷上的试题,不得不照搬书里面的结论,总令我感到阵阵的恶心和不服。
本书的作者又言:人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是,人们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必需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
在书中,作者主要提出了如下这些内容,值得我们思考。第一是关于学习。作者认为,人类进步关键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互相影响。只有那些最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民族,才最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他们是被迫这样做的,因为这样做既选择了机会同时也选择了压力。如果没有抓住机会,他们就会不断被同化或消灭。这样的理论颇可以引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我们的社会充满竞争,只有不断向周围的人学习,我们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环境,避免被淘汰的命运。一味地闭关自守骄傲自大,最终则是自取灭亡。
第二是关于合作双赢。作者认为,以往人类生活在短缺的世界中,可资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方得益必然引起另一方的受损。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人之间和国家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损人利己的战争。而在当代,人类进入一个物质财富能满足所有人类需求的时代。目前我们人类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不再是经济效率,而是能否建立一种合作双赢的社会关系,使充足的物质财富得以公平合理地分配和利用,从而使人类回归到自由和睦的状态之中。
这些便是我泛读《全球通史》后的些许体会。
《全球通史》的读书笔记范文
读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感触颇深。过去我们的历史教育塑就了我们狭隘的民族主义历史观,这种历史观让我们产生夜郎自大的感觉,对我们是有害的。如果我们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要想开拓未来的全球市场,读一读《全球通史》是有好处的,它会让我们具备全球视野,更加客观的看待自己和未来的发展。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某宗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某宗教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关于《全球通史》800字读书笔记
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时候,我就发现他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里面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短处,就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缺乏。缺乏的结果是导致看待中国的立场不够客观,尤其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还有的一个明显就是对伊斯兰文明的研究两者都很深入。全球通史给予我这样一直以为是中国人独大的古代世界的历史观的一种彻底的颠覆,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可能他对于中国的历史还是缺乏一定的了解。
在书中有学者说作者是站在月球上来审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毫无疑问的作者写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作品。他的全球角度,我是举双手的赞成,那是因为今天的全球化我们在一直深入,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带给人类一个和谐发展的全球化,寻找全球变化的规律,保障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世界不再是某个国家的世界,全球史观破除我们心中的民粹主义和民族的优越感,这种史观的形成告诉每个民族和个体自己只是世界上很普通的一员,每一民族和个人都在为我们的世界作出自己很卑微的贡献而已。像书中所写的四大文明中,中国也并不像我们有些人所想占绝对的优势。
但是站在月球上看世界的毕竟是一个人,深受西方文化和思维的人。在他的全球史观里对于中国的贡献和发展与国内的观点似乎有出入。特别是中国古代,对于内容我不是专家,我也没有办法进行考证。但是思维和研究历史的逻辑确实充满了傲慢。任何要写全球史的没有对中国历史深入了解和研究,所写的全球史都是缺陷。中国的历史特别是古代史,那是世界史的精华之一。
我更期待的有朝一日,有个中国人可以站在人类的高度,写出一本真正的《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的读书笔记
一直爱读历史,而对于中国历史,看到的都是中国作者写的作品。而作者本身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和视角,其“先天性”地无可避免也限制了读者的眼光视角。这次看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受益菲浅。而其中有关中国的部分,可谓洋眼看中国,更是不可多得的收获。
东周
东周的形成是由于西、北方牧羊野蛮民族的侵入,当时世界上各地区都差不多同一时期都出现了这种野蛮部落都文明帝国的侵略掠夺,而独独中国的文明没有由于入侵被毁灭或转型。同时的希腊、印度统统难逃过这两次游牧民族的侵入浪潮。而中国被野蛮入侵而继而出现了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更是反证出华夏文化的连续性和坚韧性。
青铜铁器
一般的历史教科书对这两项技术都只是说明出我国人们在商、战国就掌握了这两项技术。实际上冶铜技术的发明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中东地区,中国于公元前1500年才学会了冶铸青铜武器的技能,同时传入的还有种植小麦和制造马车等技能,正是由于这些的帮助,当时的商朝统治者才能征服了其它四周仍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落,扩大了华夏的版图。而铁器的传入对比起世界其它地区则相对较晚,冶铁技术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中叶的小亚细亚,公元前800年传入印度,公元前750年传入中欧,于公元前600年才传入中国。
孔子
在西人眼中,孔子是一个渴求成就功名利业的人。这从他周游列国,试图寻得一位采纳其理想政治见解的统治者得知。生逢乱世的孔子对当时的实际政治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不过“孔子最终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并将其充分发挥。他证明了他自己的一个具有罕见热情和擅长教育的教师”。这个普通的教师不单单教育出了几个像样的弟子,并借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成了深远且恒久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教育家。二千多年来。他的学说成了中华帝国的官方教义,成了学者和统治者研究的对象。那怕已经现代化的今天,他的生日仍作为台湾地区的教师节,这些怕是作为一位教师职业的孔子生前怎样也估计不了的!
法学
儒学的兴起和发展是在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学说和极力推崇儒学之后。而汉朝之前的秦则是运用了法家的学说。法学帮助秦始皇取得了统一中国的辉煌成就,也把所有权利都集中在自己手上,却没能给秦始皇构思的“秦三世,秦四世”发展下去。法学不能“宽容待人”的态度只能反激起灭亡的速度。“能骑在马上打天下,焉能骑在马上治天下“,所以在秦灭亡后,汉朝统治者利完它最后一点“无为而治”的价值让国家从战乱中康复过来之后就将它打进了“冷宫”。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早在学生时代,就曾摘录过这样的话: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缜密......
偶然间发现了<全球通史>这部电子书稿,突然间激发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想想学生时代的我学历史,学地理,好象都是为应付各种名目的考试,并未真正用心地去读一读、想一想。现在没了考试的压力,反倒觉得了解一下人类的起源,发展、变化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于是便有了今天的读书笔记。
很怕把读书笔记写成流水帐,又觉得不把自己看过的记下来,会很快忘掉,所以只得跌跌撞撞如宝贝涂鸦般把自己的感受堆在这里,在未来的某一天回头欣赏这未经雕琢的最最自然淳朴之地。
今天读的是15000年前的世界(上篇)--文明之前的人类。
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换句话说,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那些民族,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实际上,环境也迫使它们非迅速发展不可,因为它们面临的不仅是发展的机会,还有被淘汰的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相互影响的机会求得发展,这种可接近性就常会带来被同化或被消灭的危险。相反,那些处于闭塞状态下的民族,既得不到外来的促进,也没有外来的威胁,因而,被淘汰的压力对它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它们可以按原来的状况过上几千年而不危及其生存。
人类祖先的演变发生在有四次大冰期和三次间冰期的更新时代。当时急剧的环境变化迫使所有的动物必须能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能否适应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否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当然,这也就是人类所以能在地球上居于无可争辩的首位的秘密。首先,人类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人类与长臂猿或北极熊不同:长臂猿双臂柔软细长,只适应森林生活;北极熊白色的毛皮很厚,只适应北极环境;而人类,决不是只适应一种环境,相反,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是通过自己的大脑,人类利用自己的大脑能适应一切环境...
......火的控制产生了根本而深远的影响。把人类祖先从本身能量供应极有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类祖先得以经历冰河时代而幸存下来。
......人类祖先在距今约35000年时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整个进化过程,而转变为人类--"能进行思维的人类"。
旧时器时代晚期的人类依然靠采集食物为生,集团首领的权力受到严格的限制,那时还不存在由制度确立、为大家公认的强制性的权力。首领们由于特殊的目的而自然地产生:熟悉宗教仪式的老人被大家推举为司仪,而狩猎本领出众的年青人则当选为狩猎集团的首领。但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首领都不是运用权力而是通过自身的影响来完成自己的职责,因为当时还没有任何制度规定有谁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其他人。
读到这里,不难看出人类发展的历史正是一部不断与恶劣环境抗争的历史,在这种抗争中,语言得以产生,工具得以产生,征服自然的力量得以产生,人类的智慧正是在抗争中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