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读书笔记 >

高中生优秀读书笔记:《呐喊》

2019-07-10 16:29:00
|小妹

  《呐喊》收入14篇短篇小说,有几篇看起来很像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鲁迅呐喊读书笔记,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生优秀读书笔记:《呐喊》

  《呐喊》收入14篇短篇小说,有几篇看起来很像散文,比如《鸭的喜剧》、《社戏》、《兔和猫》,至少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14篇中用第一人称写成的6篇:《狂人日记》、《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鸭的喜剧》、《社戏》;用第三人称写成的8篇:《孔乙己》、《药》、《明天》、《风波》、《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集中起来看,我最喜欢《端午节》和《社戏》;最不喜欢《一件小事》和《白光》。

  一、《呐喊》自序(1922年12月)

  1、“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

  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

  鲁迅于1898年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次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

  2、“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国,辗转于绍兴、杭州、南京与北京,直到1918年,才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

  3、“S会馆里有三间屋,……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

  S会馆指绍兴县馆,在北京宣武门外。从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鲁迅住在这里,当时他在教育部工作。公余荟集和研究中国古代的造像及墓志等金石拓本,后来辑成《六朝造像目录》和《六朝墓志目录》〔后者未完成〕。在还曾经从事中国文学古籍的纂辑和校勘工作,成书的有谢承《后汉书》、《嵇康集》等。

  4、“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

  金心异(钱玄同,1887 -1939)为《新青年》向他约稿。于是便有了《狂人日记》。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看来鲁迅一开始对所谓的启蒙兴趣不高,是怀疑的。

  5、“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6、小时候差不多有四年间天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当掉东西换来钱为父亲抓药,后来父亡,因此不信中医。在日本学医时,“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二、《狂人日记》(1918年4月)

  1、赵家的狗看了我两眼。

  2、赵贵翁的眼色很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3、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

  4、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

  5、街上有个女人,一边打他儿子一边说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

  (1920年9月,时在伦敦的刘半农以《教我如何不想她》,方有“她”字。)

  6、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打死了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炒了他的心肝来吃。……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7、大哥带何先生给我诊病,走时低声对大哥说,“赶紧吃罢!”……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8、忽然来了一个人,年纪不过二十左右,……居然也是一伙的,

  9、我去跟哥哥说,只要立刻改了,就人人太平,很多人围观,哥哥高声喝道,“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

  10、我被关了起来,想起来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也知道,妹子被大哥和在饭菜里,我也无意之中,吃过妹子的几片肉。

  11、救救没有吃过人的孩子。

  a、(我)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

  如果一个人未曾意识到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本质并从其影响中解放出来,便无法从中国传统的吃人蛮行中挣脱出来。但当一个人清楚地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本质并意识到从其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必要时——鲁迅的《狂人日记》的内在逻辑却显示——他反而失去了改变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能力。(林毓生)

  三、《孔乙己》(1918年3月)

  1、我(12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孔乙己

  2、鲁镇,咸亨酒店,曲尺形的大柜台,温酒,茴香豆,羼(chàn,搀杂 )水

  3、“孔乙己”名由来: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古中国童子描红习字,常写一种只有二十几字的的字帖,名为《上大人》,文句大约为:“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主因笔划简单,蕴涵基本笔划。

  4、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5、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四、《药》(1919年4月)

  1、华老栓,华老栓的老婆,华小栓,一个浑身黑色的人(刽子手),驼背五少爷(茶客),花白胡子(茶客),康大叔(中介),夏四奶奶,夏家儿子(烈士),夏三爷(告密者),义哥(牢头),二十多岁的人(茶客)

  2、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3、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

  《自序》中说:“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双重的讽刺。

  五、《明天》(1920年6月)

  1、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有点侠气),单四嫂子(前年守了守寡),单四嫂子三岁的儿子,何小仙,王九妈

  2、鲁镇,咸亨酒店间壁(隔壁)

  3、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

  4、(儿子死了的当夜),(单四嫂子)但他接连着便觉得很异样:遇到了平生没有遇到过的事,不会象有的事,然而的确出出了。他越想越奇,又感到一件异样的事:——这屋子忽然太静了。

  5、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如果不是呐喊当须听将令,鲁迅这里是要写单四嫂子梦不到儿子的)这时红鼻子老拱……

  6、(文章最后一句)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自序》中说:“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六、《一件小事》(1920年7月)

  1、我,车夫

  2、京城

  3、此文发表于1919年12月1日《北京晨报·周年纪念增刊》。

  张中行评价《一件小事》为“鲁迅先生一篇滥竽充数的小说”;钱理群则认为该作反映了鲁迅文笔中常见的怀疑思维。(《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179–182页。)

  七、《头发的故事》(1920年10月)

  1、我,前辈先生N

  2、京城,双十节

  3、“斑驳陆离的洋布”

  辛亥革命后至1927年间的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横列,也叫五色旗。

  4、“据刑法看來,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次要便是生殖器了,所以宮刑和幽闭也是一件吓人的罚;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

  古代刑法分五等:一墨刑,即“先刻其面,以墨窒之”;二劓刑,即“截鼻”;三〔非刀〕刑,即“断足”;四宫刑,即“男子割势,妇人幽闭”(按:指破坏生殖器官);五大辟,即斩首。“去发”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种刑罚,自隋、唐以后废止。

  5、“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

  扬州十日,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破扬州后进行的十天大屠杀;

  嘉定屠城,同年清军占领嘉定(今属上海市)后进行多次屠杀。清代王秀楚着《扬州十日记》、朱子素着《嘉定屠城记略》,分别记载了当时清兵在这两地屠杀的情况。辛亥革命前,革命者曾大量翻印这些书籍,为推翻清王朝作舆论准备。

  拖辫子,满族旧俗,1644年清世祖进入北京以后,下令强迫百姓遵从满族发式,曾引起汉族人的强烈反抗。

  6、“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洪秀全(1814—1864)、杨秀清(1820?—1856)领导的起义军留发而不结辫,被称为“长毛”。

  7、“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关于邹容(1885—1905)等剪留学生监督辫子一事,据章太炎所著《邹容传》记载:邹容在日本留学时,“陆军学生监督姚甲有奸私事,容偕五人排闼入其邸中,榜颊数十,持剪刀断其辫发。事觉,潜归上海。”

  8、“我要借了阿尔志跋绥夫的话问你们: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豫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

  阿尔志跋绥夫(1878—1927),俄国小说家。十月革命后逃亡国外,死于波兰华沙。此处所引出自他的中篇小说《工人绥惠略夫》第九章。

  八、《风波》(1920年10月)

  1、九斤老太,曾孙女六斤,伊的儿媳七斤嫂子(应是伊的孙儿媳七斤嫂子),七斤,赵七爷(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八一嫂(心肠最好的人)

  2、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

  3、七斤从他的祖到他,三代撑航船,往返于鲁镇与城里。

  4、咸亨酒店是消息集散地。

  5、夏天吃饭不点灯。

  6、赵七爷一穿上他的蓝色竹布长衫,便是有“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的事发生。三年内只穿过两次。这是第三次。

  7、七斤两年前酒醉后骂过赵七爷“贱胎”;七斤嫂骂七斤:“这活死尸的囚徒……”;七斤骂女儿六斤,“入娘的!”

  8、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

  张大帅,张勋(1854—1923),江西奉新人,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部官兵仍留着辫子,表示忠于清王朝,被称为辫子军。1917年7月1日扶持清废帝溥仪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

  9、“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

  10、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据上文应是“十六个铜钉”。此文错两处。

  九、《故乡》(1921年1月)

  1、我,母亲,侄儿宏儿,闺土,闺土父亲,豆腐西施

  2、重读《故乡》觉得最残酷的一笔是说闺土偷碗。真是一丁点希望都不留。

  3、“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他没想到“新的生活”有可能比“辛苦展转而生活”或者“辛苦麻木而生活”更糟糕吧。

  4、“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正是!

  十、《阿Q正传》(1921年12月)

  阿Q、赵太爷、地保、王癞胡、小D、假洋鬼子、赵白眼、赵司晨、小尼姑、老尼姑、茂才公

  1、一篇速配的文章。

  2、“正传”取自“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

  3、关于阿Q的籍贯,仅凭一个“阿”字,“非浅学所能穿凿,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先生的门人,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

  4、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

  “行状”,履历;事迹。

  5、阿Q心语: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

  6、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7、未庄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张三,向来本不算口碑。一上口碑,则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

  8、(挨了王胡的揍),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难道真如市上所说,皇帝已经停了考,不要秀才和举人了,因此赵家减了威风,因此他们也便小觑了他么?

  阿Q的心思有时候是很复杂的,要转好几个弯。

  9、第二件屈辱是头上挨了“假洋鬼子”几棍子。

  10、(欺侮了小尼姑后很得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

  “中国精神文明”原来是个老物件。

  11、秀才骂阿Q“忘八蛋”。忘八蛋=忘八旦≠王八蛋,虽然同是詈词。

  12、(调戏吴妈赔重礼后)仍旧回到土谷祠,太阳下去了,渐渐觉得世上有些古怪。他仔细一想,终于省悟过来:其原因盖在自己的赤膊。

  彻底没治写透了。

  13、赵家明知阿Q做了偷儿,但对他手上的东西还是很有兴趣,赵老太爷谦而称其“老Q"、”Q哥”。

  14、赵秀才得了革命的消息立刻会合历来不合的钱洋鬼子,跑去尼姑庵砸了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偷走了观音娘娘座前一个宣德炉。

  15、最先盘辫子的是茂才公,其次是赵司晨和赵白眼,然后是阿Q。

  16、阿Q最厌恶的人:王胡和假洋鬼子。最瞧不起的人:小D。

  十一、《端午节》(1922年6月)

  1、方玄绰,方太太

  2、“譬如看见老辈威压青年,在先是要愤愤的,但现在却就转念道,将来这少年有了儿孙时,大抵也要摆这架子的罢,便再没有什么不平了。又如看见兵士打车夫,在先也要愤愤的,但现在也就转念道,倘使这车夫当了兵,这兵拉了车,大抵也就这么打,便再也不放在心上了。”

  “现在社会上时髦的都通行骂官僚,而学生骂得尤利害。然而官僚并不是天生的特别种族,就是平民变就的。现在学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么两样呢?‘易地则皆然’,思想言论举动丰采都没有什么大区别……便是学生团体新办的许多事业,不是也已经难免出弊病,大半烟消火灭了么?差不多的。但中国将来之可虑就在此……”

  方玄绰的“差不多说”的核心是“易地则皆然”

  3、方玄绰自己出过白话诗集,他读的也是胡适作的白话诗集《尝试集》。

  4、个人最喜欢的是这篇,它刻画出了知识分子的困境,虽然仍在批判懦弱和自欺欺人,但“启蒙意识”、“批判意识”明显减少,代之以知识分子的进退两难、矛盾、以及反思。

  十二、《白光》(1922年6月)

  1、陈士成

  十六次科考不中,投河自尽。

  十三、《兔和猫》(1922年10月)

  1、三太太,迅儿,我的母亲

  2、“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来探问了。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尤其是在他们配合的时候。但我之所以打的原因并非因为他们配合,是因为他们嚷,嚷到使我睡不着,我以为配合是不必这样大嚷而特嚷的。”

  3、那黑猫是不能久在矮墙上高视阔步的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

  4、谢其章:鲁迅诛猫记https://site.douban.com/107795/widget/notes/1817793/note/345158359/

  十四、《鸭的喜剧》(1922年10月)

  1、我,爱罗先珂,仲密君,仲密夫人

  爱罗先珂(1889—1952):俄国诗人和童话作家。童年时因病双目失明。曾先后到过日本、泰国、缅甸、印度。1921年在日本因参加“五一”游行被驱逐出境,后辗转来到中国。1922年从上海到北京,曾在北京大学、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1923年回国。他用世界语和日语写作,鲁迅曾译过他的作品《桃色的云》、《爱罗先珂童话集》等。

  十五、《社戏》(1922年10月)

  1、我,胖绅士,母亲,外祖母,双喜(最聪明),八公公,桂生,阿发,老六一

  2、北京,鲁镇、平桥村、赵庄

  3、鲁迅说京剧: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

  4、“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

  谭叫天(1847—1917),谭鑫培,又称小叫天,擅长老生戏。

  5、“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

  6、随母亲回平桥村外祖母家,“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放牛。

  7、没船去赵庄看社戏,闹脾气,“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

  8、“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

  我喜欢:“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拔了篙,点退几丈,”

  9、“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哈哈哈!

  10、“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好可爱的阿发,“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里应该是指豆大。

  11、偷了六一公的蚕豆吃,六一公问“迅哥儿”,“豆可中吃呢?” 我说了声“很好。” 把六一公高兴坏了。

    鲁迅呐喊读书笔记

  呐喊!呐喊!中国人民站起来啦!一本《呐喊》,曾经激励了多少旧社会的年轻人。

  出自鲁迅之手的《呐喊》,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是五四运动事情社会人民的真实写照。“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解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鲁迅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它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矛盾。尽管,那个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但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书中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症患者的心理活动。这个可怜的人儿啊!深受封建礼教和制度的迫害,对社会甚至是自己身边的人都有一种恐惧感。它总认为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认为封建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尽管,那个社会是不会吃人的,但那句“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吃人社会发出的勇敢挑战,是反对封建社会的第一枪。

  而《孔乙几》则又是一篇抨击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几,是封建社会的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在封建统治的毒害下,他只会“之呼者也”,一无所能,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并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死。可怜的他,因穷困成了人们的笑料,因偷窃被打断了腿,尽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谁会同情他那?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这样走下去。“孔乙几还欠十九个钱那!”是啊,他的债谁帮他还那?辛酸的故事,鞭挞了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说说〈阿q正转〉,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是鲁迅的代表作。他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贫苦你们阿q的典型形象。他同样可怜,一无所有,受欺凌与剥削,只能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曾经的他,浑浑噩噩,苟且偷生,在听到辛亥革命后,他却向往革命。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他被枪毙时结束,他的死,他的死又是一场悲剧。阿q,这个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却正是那个年代广大农民的缩影。阿q的命运揭示了农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生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慷慨。

  鲁迅的小说,有思想,耐人寻味,他让迷陷于封建制度的人们都清醒起来。那么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该做些什么那?就让我们一起跟着鲁迅一起呐喊,呐喊吧!珍惜现在,珍惜美好的生活,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努力努力!

  呐喊的读书笔记

  《呐喊》这本书,每一篇都深深震撼了我的心。我无法想象那时人们的生活。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是《狂人日记》。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三年自然灾害下发生的。明显的反应了社会的黑暗与丑陋,人性的可怕,人们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心狠手辣的事。在那样的年代,没有粮食,人们饥饿到了恐惧。开始人吃人这一可怕的行为。在面对饥饿,面对自然灾害时,主人翁的哥哥吃了自己的妹妹,又筹划着,吃自己的弟弟,就在这危险面前什么情同手足,什么亲情全抛至脑后,荡然无存了,剩下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只为填饱自己的肚子,只要达到这目的,哪怕不择手段也则所不惜!

  可是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你吃了别人,又怎么能知道,哪一天别人会吃你。而在当今社会,不是人吃人,而是利益关系,金钱关系。社会的黑暗,为了自己,为了让自己得到好处,可谓能“大义灭亲”不惜手足之情,友情。只为个人己私而贪图一点点小小的利益。就因为这利益,你还必须是不是提防别人陷害你。

  在文章的结束,鲁迅写道:“没有吃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如今大人们是孩子们的榜样,大人们的举手投足,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为了下一代不再辛苦的生活,为了下一代能有一颗感恩的心,请放弃你们那一点点小小的私利,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

  “救救孩子……”

  “救救这个社会……”

  这句惊天动地的呐喊,怎能不值得我们好好思索呢?

  这整本书,让我有了对社会的另外一个认识让我对鲁迅先生,更多的仰慕!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呐喊读书笔记500字

  假期读了鲁迅的《呐喊》《彷徨》有点感受,而且我感觉这两本书的感觉差不多,所以读后感就写一篇吧。看到这些书刚开始我的感觉是有点害怕,因为鲁迅是一位文学成就很高的大文学家,所以他的作品我可能会读不太懂,而且我感觉他的文章会有很多那个时代的东西,而且是我们现在所不能了解到的东西。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一些浅显的东西,只能简单的写点东西啊。

  在这些书中,写的东西都差不多的,最起码在我的眼里都是差不多的。可能都是通过一些事情来揭示那个时代的悲哀。黑暗的登记制度,不平的人生经历,并且希望中国能够站起来,中国人可以走出愚昧吧!就像是阿Q的物质愈糊涂,祥林嫂的无奈,与那个时候的封建。

  在这些故事中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也许这就是鲁迅要告诉我们的吧,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是愚昧的,那个时候的中国是黑暗的……

  希望我们看到这些作品是能够有所感悟吧!

  呐喊读后感500字读书笔记

  在初中时就已学过鲁迅的文章孔已己。但在那时总觉得文章太长了,所以老师讲到哪,就跟着看到哪,更别说去认真体会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朋友家看到一本呐喊,便向她借了这本。

  当重新再读时,感觉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读孔已己这篇文章时,有了更深的感触。孔已己扮演的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在那些商人和地主的眼里孔已己这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毫无尊严和人格可谈。这让我们看到了穷人在旧社会的悲哀。

  我还记得有一段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孔已己因为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当人们再次见到他时,非但没有怜悯之,反而不停地取笑他。孔已己偷东西是有错,但是他已被打折了腿,受到了惩罚。作为同胞不应该再取笑了。这同时也说明了在旧社会的人们是多么的麻木、冷漠。同时也能看出读书在旧社会人们的脑子里是无用的。

  又例如连一群小孩都欺负他,到最后他是死是活人们也不知道,照常过日子。从一篇文章中我们就能看到旧社会存在的这么多的问题,更别说是其他更多更严重的问题了。

  像反映这类现象的在呐喊中还有很多,我只是从中选了一篇我所喜爱的文章。

  呐喊这本短篇小说对我的感触很深,它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909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