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科普 > 植物知识 >

水华是怎么样形成的

2018-11-14 16:33:19
|培章

  水华是养殖水体中常出现的水质问题。水华是水体中的藻类快速大量繁殖形成的。它是肉眼可见的藻类群体,通常水体颜色呈现老水的一种现象。严重时可在水体表面漂浮积聚形成一层绿色的藻席。那么,水华是如何形成的呢?如何防治呢?接下来小编给您介绍下相关的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

  什么是水华现象?

  “水华”(water 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只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也就是水的富营养化。“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这种在自然界就有的“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记载。在自然界中它们很快消失,并没有给水产动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水华可以说是湖泊地区的“赤潮”现象。

  水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水华发生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水体的富营养化。

  当藻类大量生长时,这些藻类常在下风头水面漂浮着一层蓝绿色或红黄色的水花或薄膜——湖靛。虽然藻类生长很快,但因水中的营养盐被用尽,它们也很快的死亡。藻类大量死亡后,在腐败、被分解的过程中,也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并会上升至水面而形成一层绿色的黏质物,使水体严重恶臭。而造成水华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还是水域沿线大量施用化肥、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致使江河湖泊中氮、磷、钾等含量上升。

  而人为的往水体中排放氮素(主要是铵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和磷素(主要是正磷酸盐和各种形态的磷酸盐),使得淡水富营养化,超出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中国的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现象。

  水华现象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水华现象发生都很频繁。

  淡水池塘常见水华的种类及特点

  我国常见且受到广泛关注的淡水池塘水华藻类为:蓝藻、甲藻、裸藻。这3类水华的特点如下:

  1、蓝藻水华

  我国的蓝藻型水华以微囊藻属、鱼腥藻属、颤藻属、束丝藻属较为常见。在营养盐类和有机质丰富的池塘、水库、湖沼中,于温暖季大量繁殖,在水面上形成蓝绿色浮膜,生长后期呈黄绿色或黄褐色浮膜;而一些特殊的孟氏颤藻水华常呈黄褐色,微红颤藻水华呈红色。

  2、甲藻水华

  甲藻水华通常出现在有机物质丰富的湖泊中。甲藻水华表现出许多种颜色,蓝绿色、红褐色、黄色、棕褐色等,如蓝绿裸甲藻水华呈蓝绿色;飞燕角藻水华水体呈现红褐色。二角多甲藻和波兰多甲藻是目前已知的淡水产毒甲藻。

  3、裸藻水华

  裸藻水华多发生在有机质丰富的静水小水体,以6、7、8、9月份生长最旺盛。裸藻水华水色常见有三种:一是绿色、蓝绿色,以绿色裸藻为优势种;二是红褐色,水表层具铁锈色油膜,以变形裸藻和血红裸藻为优势种,常有“晴红阴绿”、“昼红夜绿”、“朝红夕绿”的变化;三是酱油色,是水质极度富营养化和多种裸藻大量繁殖的结果。目前裸藻水华通常被认为是肥水和高产的标志,但裸藻水华衰败后分泌的物质对水生动物有很大毒害作用。

  水华具有怎样危害?

  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水华”。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味。

  水华怎么治理?

  (1) 采用物理方法:

  捞取水体中的丝状藻类和其它漂浮物。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循环过滤的方法去除水藻。

  (2) 采用化学方法:(经常使用容易引起化学物质积累,造成二次污染;藻类等浮游生物产生耐受性,微生物变异等后果)

  使用硫酸铜、季铵盐、活性剂、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等化学药剂,对过多的浮游生物、藻类进行杀灭、絮凝、沉降等手段,能够比较迅速改善水质,看到效果。

  但是,这些效果只是暂时的、局部的,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降解营养源,原来水体中的底等生物抗污染抗杀灭的能力比较强,一旦这些药剂的浓度减低、反应作用弱化后,这些低等生物又会迅速生长,恢复原样。

  更要注意的是,这些化学药剂的经常性、长期性使用,会引起化学物质的积累,引起水体中毒,造成二次污染,要谨慎应用。

  (3) 采用复合方法:

  用含有微生物菌剂的黏土来吸附包裹水体中的藻类,然后用絮凝剂絮凝沉降已经包裹住藻类的黏土,阻断藻类生长的光照条件,达到把藻类从水体中均匀分布的状态中聚集与水体分离的目的,增加水体的透明度。以上方法能够明显改善水体的感官指标:提高透明度、减少异味和减低臭味;能够降低水体的污染指标:降低DOD、氨氮等。

  (4) 采用微生物的方法:

  ①曝气复氧:通过设备或其它手段,对水体曝气复氧是一个基本的措施。其作用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

  ②在水质没有达到一定的健康水平的情况下,在此阶段可以布置一定量的人工水草,模仿污水处理中的挂膜技术,为微生物的寄居、生长、作用创造人工条件。(细菌的悬浮生长型和细菌的附着生长型)

  ③投放微生物菌剂:根据水质分析报告的结果,分析水体中COD、氨氮、总磷、亚硝酸盐的含量等主要水质指标,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含量比例的情况,分阶段针对性的投入响应的微生物菌剂。

  其主要成分就是:复合芽孢菌、酵母菌、聚磷菌、消化细菌和反消化细菌,当然同样的菌种又分为不同的菌株,其功能和作用各不相同。达到脱氮除磷的效果,逐步消解和降低水体中的含量,并且能够平衡稳定这些元素的在水体中的含量和比例。

  投加微生物菌剂主要达到2个作用,一是激活原水体和底泥中的土著微生物,其中有厌氧细菌兼氧细菌和好氧细菌,分别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分子、无机分子,进而分解成单体分子进入生态体系的循环链。厌氧菌和兼氧菌把水体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好氧菌把水体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单质的氮气、二氧化碳和水。

  二是通过投加的微生物菌种来补充水体种缺乏的某些关键的微生物和营养物质,并逐步驯化、增殖、传代、繁衍从而形成适合水体特定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和完备的优势菌群,达到菌相平衡和藻相平衡,协同分解水体中的有害有机物。

  (5) 采用生物技术(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方法:

  采用以上4种方法和手段还不足以恢复和维持水体的自洁能力,要使水体进入比较良好的状态,接下来必须进行生物治理的方法。逐步建立起一个人工生态系统

  ① 种植水生植物:选种和当地水体和观赏相适应的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和观赏性植物。水生植物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

  ② 投加适量的鱼虾苗:鱼虾是生物链中最典型的消费者,它们能将植物状态的碳水化合物、初级蛋白质和脂肪转化为高级蛋白质和脂肪。食草性鱼类,如草鱼、等;杂食性鱼类,如鲫鱼、扁鱼等;肉食性鱼类,如乌青、黑鱼、桂鱼等;还有的是专门吃浮游生物的,如鲢鱼、鳙鱼等。在放养鱼虾时,要注意食草性、食杂性、食肉性之间的搭配。放养数量要与水体面积相适应;还要控制鱼虾的生长繁殖。水体中养殖鱼虾可以消耗水体中碳水化合物、初级蛋白质和脂肪,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中植物和浮游生物的密度;同时,还能为同类提供食物。鱼虾在的水里自由洄游,增添了水景的观赏效果。

  ③ 投加适量的螺蛳、蚌等贝壳类底栖动物:螺蚌等贝壳类动物和大量的底栖动物,在水底形成了另一个世界,它们既相辅相成,又消耗着大量剩下和留下来的枝叶、残体、尸体和排泄物,有一部分的小型无脊椎动物,还兼有将有机物质进行分解的作用。它们的分泌物是良好的生物絮凝剂,对水体中的有机和无机的悬浮物起到凝聚沉降作用,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④ 水体面积大的还可以养殖适量的水禽。

  形成多条食物链: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动物分解,这种吃与被吃而形成了食物链关系。其中的有机污染物不仅被细菌和真菌降解净化,而其降解的最终产物,一些无机化合物作为碳源、氮源和磷源,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参与食物网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并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逐级迁移转化,最后转变成水生作物、鱼、虾、蚌等产物。

  在这个人工生态系统中,不仅有分解者生物、生产者生物,还有消费者生物,三者分工协作,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更有效的处理与利用,并由此可形成许多条食物链,构成纵横交错的食物网生态系统。如果在各营养级之间保持适宜的数量比和能量比,就可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系统。从而保持维系水体的健康稳定。

  生物链的存在,促使生态环境中简单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简单无机物质……周而复始地反复循环,形成了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

  ⑤ 管理经常化日常化

  由于城市的水体普遍都比较小,环境容量、纳污能力也相当小,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体系相当脆弱,容易受各种因素的环境污染的冲击,从而切断生物链,导致整个生态体系受到破坏。

  由此可见,水华现象的防控还是很有难度的,为了避免生态系统破坏,我们就要做好防治水华的措施,希望此文可以帮助到您哦!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721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