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八年级课件大全
课件设计和运用,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的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数学八年级课件大全,方便大家学习。
数学八年级课件大全篇1
一、学习目标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
(一)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二)学生动手,探究新课
1.计算下列各式:
(1)(am+bm)÷m;
(2)(a2+ab)÷a;
(3)(4x2y+2xy2)÷2xy。
2.提问:
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②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总结法则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X,再把所得的商______
2.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
四、精讲精练
例:(1)(12a3—6a2+3a)÷3a;
(2)(21x4y3—35x3y2+7x2y2)÷(—7x2y);
(3)[(x+y)2—y(2x+y)—8x]÷2x;
(4)(—6a3b3+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五、小结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数学八年级课件大全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重点: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本节导图,并回答问题,学校要举行金秋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如果这块画布的面积是?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二、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书P68页的问题)
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学生思考并交流解法)
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x的值。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也就是,在等式=a(x0)中,规定x = 。
2、试一试:你能根据等式:=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3、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
建议:求值时,要按照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出应该满足的关系式,然后按照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例如表示25的算术平方根。
4、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2)1;(3);(4)0、0001
三、练习
P69练习1、2
四、探究:(课本第69页)
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方法1:课本中的方法,略;
方法2:
可还有其他方法,鼓励学生探究。
问题: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表示2的算术平方根,它到底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值吗?
建议学生观察图形感受的大小。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用刻度尺测量它与大正方形的边长的大小)它的近似值我们将在下节课探究。
五、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2、算术平方根的具体意义是怎么样的?
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六、课外作业:
P75习题13、1活动第1、2、3题
数学八年级课件大全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四、教学手段
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二)平方根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由练习知:±3是9的平方根;
±0.5是0.25的平方根;
0的平方根是0;
±0.09是0。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 )2=—4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三)平方根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四)开平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五)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 ,其中 读作“二次根号”, 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练习:1、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26 ②247 ③0.2 ④3 ⑤
解:①26 的平方根是
②247的平方根是
③0.2的平方根是
④3的平方根是
⑤ 的平方根是
由学生说出上式的读法。
例1。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81; (2) ; (3) ; (4)0.49
解:(1)∵(±9)2=81,
∴81的平方根为±9。即:
(2)
的平方根是 ,即
(3)
的平方根是 ,即
(4)∵(±0。7)2=0.49,
∴0.49的平方根为±0.7。
小结:让学生熟悉平方根的概念,掌握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
六、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平方根的概念、性质,以及表示方法,回去后要仔细阅读教科书,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
教材P.127练习1、2、3、4。
八、板书设计
平方根
(一)概念
(二)性质
(三)开平方
(四)表示方法
探究活动
求平方根近似值的一种方法
求一个正数的平方根的近似值,通常是查表。这里研究一种笔算求法。
例1。求 的值。
解 ∵92102,
两边平方并整理得
∵x1为纯小数。
18x1≈16,解得x1≈0.9,
便可依次得到精确度
为0.01,0.001,……的近似值,如:
两边平方,舍去x2得19.8x2≈—1.01
数学八年级课件大全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分钟,学生观察、猜想)
情景:
如图:在一个圆柱石凳上,若小明在吃东西时留下了一点食物在B处,恰好一只在A处的蚂蚁捕捉到这一信息,于是它想从A处爬向B处,你们想一想,蚂蚁怎么走最近?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范围内讨论每种方案的路线计算方法,通过具体计算,总结出最短路线。让学生发现:沿圆柱体母线剪开后展开得到矩形,研究“蚂蚁怎么走最近”就是研究两点连线最短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构图,计算。
学生汇总了四种方案:
(1) (2) (3)(4)
学生很容易算出:情形(1)中A→B的路线长为:AA’+d,情形(2)中A→B的路线长为:AA’+πd/2所以情形(1)的路线比情形(2)要短。
学生在情形(3)和(4)的比较中出现困难,但还是有学生提出用剪刀沿母线AA’剪开圆柱得到矩形,前三种情形A→B是折线,而情形(4)是线段,故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判断(4)最短。
如图:
(1)中A→B的路线长为:AA’+d;
(2)中A→B的路线长为:AA’+A’B>AB;
(3)中A→B的路线长为:AO+OB>AB;
(4)中A→B的路线长为:AB。
得出结论:利用展开图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可让学生沿母线剪开圆柱体,具体观察。接下来后提问:怎样计算AB?
在Rt△AA′B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若已知圆柱体高为12c,底面半径为3c,π取3,则。
第三环节:做一做(7分钟,学生合作探究)
教材23页
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
(1)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2)李叔叔量得AD长是30厘米,AB长是40厘米,BD长是50厘米,AD边垂直于AB边吗?为什么?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厘米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h的速度向正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h的速度向正北行走。上午10:00, 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2、如图,台阶A处的蚂蚁要爬到B处搬运食物,它怎么走最近?并求出最近距离。
3、有一个高为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为0.5米,问这根铁棒有多长?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3分钟,师生问答)
内容:
1、如何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最短路程问题?
第六 环节:布置作业(2分钟,学生分别记录)
内容:
作业:1。课本习题1.5第1,2,3题。
要求:A组(学优生):1、2、3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生):1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数学八年级课件大全篇5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了勾股定理,并在先前其他内容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百度一下的逆向思维、逆向研究的经验,如:已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样的结论?
反之,满足什么条件的两直线是平行?因而,本课时由勾股定理出发逆向思考获得逆命题,学生应该已经具备这样的意识,但具体研究中可能要用到反证等思路,对现阶段学生而言可能还具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2节。教学任务有: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利用该定理根据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利用该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为此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从实验到验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猜想归纳论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结论已有一定的体验
但数学思维严谨的同学总是心存疑虑,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让同学心服口服显得非常迫切,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小试牛刀;第四环节:
登高望远;第五环节:巩固提高;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情境:1、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否就是直角三角形呢?
意图:
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效果:
从勾股定理逆向思维这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探究
下面有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
①5,12,13;
②7,24,25;
③8,15,17;
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这三组数都满足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组数。
意图: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出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效果:
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实验结果发现:
①5,12,13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②7,24,25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③8,15,17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从上面的分组实验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内容2:说理
提问:有同学认为测量结果可能有误差,不同意这个发现。你认为这个发现正确吗?你能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吗?
意图:让学生明确,仅仅基于测量结果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需要进一步通过说理等方式使学生确信结论的可靠性,同时明晰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注意事项:为了让学生确认该结论,需要进行说理,有条件的班级,还可利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让同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活动3:反思总结
提问:
1、同学们还能找出哪些勾股数呢?
2、今天的结论与前面学习勾股定理有哪些异同呢?
3、到今天为止,你能用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
4、通过今天同学们合作探究,你能体验出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要经历哪些过程呢?
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该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
1、充分尊重教材,以勾股定理的逆向思维模式引入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是否能得到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充分引用教材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
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从中体验任何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3、在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善于对公式变形,便于简便计算。
4、注重对学习新知理解应用偏困难的学生的进一步关注。
5.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论证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不做要求。
由于本班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因而本设计教学容量相对较大,教学中,应注意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状况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调整。
数学八年级课件大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