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科学引导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想象力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期是想象非常活跃的时期,许多幼儿出现了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脱离现实生活的空想。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如何运用科学引导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一起来看看吧!
关键词 想象力 幼儿 空想 科学引导
1想象和想象力、幻想、空想的区别和联系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力顾名思义就是想象的能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想象按创造性来分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属于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幻想又分为理想和空想二种。理想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和社会条件,通过努力能实现的。空想则相反,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也是不从实际出发的想法,无根据的设想。如果幻想太离奇,完全与客观规律相背离,与现实不能区分,无法用解释和证实加以纠正,则属于病态的妄想。由此可见,想象包括幻想,幻想又包括空想。
2 幼儿的想象活动
幼儿时期是儿童想象力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的想象活动无处不在,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有想象,幼儿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幼儿的想象活动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思维特征――泛灵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觉得每个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在幼儿的世界里,墙、地板、椅子知道疼痛,洋娃娃会说话,幼儿可以和它们进行交谈,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而充满想象的,这也是童话故事为什么受到幼儿喜爱的一个因素。其中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它通过大胆地想象和夸张把充满想象的世界呈现给幼儿,使得幼儿成为了童话世界里的一员。泛灵心理是每一个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它对幼儿的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消极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幼儿泛灵心理的积极作用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等等。由于泛灵心理和童话等方面的影响,幼儿在探索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非科学性”,特别是年龄稍微偏小的幼儿。幼儿运用他们的想象来解释和理解周围发生的一些现象,这是合乎他们自身逻辑的。但是如果频繁地发生在年龄偏大的幼儿身上就可以说是想象力泛滥,远离了真实生活。
曾经看到过一个这样的事例:一个大班的老师在活动中提出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摘到树上的果实,结果很多幼儿的答案都是类似于“让自己变成孙悟空”、“叫长颈鹿来帮忙”等等,根本没有幼儿涉及到底该如何去操作,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想象。这些回答在很多成人看来是很具有想象力的,如果是发生在小班的语言活动中的话,确实是非常奇特大胆的想法,但是如果发生在年龄稍大的幼儿身上就不是这样了,特别是科学活动中。许多老师和家长把电视和童话作为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途径,这些培养途径固然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想象力,但是一味地只是给予幼儿像童话和电视里的那些形象,而没有加以正确地引导,就容易导致上述的那种现象:许多学前儿童表现出来的想象力不是来源于真实生活,完全不切实际,对幼儿的生活一点帮助也没有,反而阻碍了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的幼儿甚至在生活交往中完全用自己的想象进行交谈,脱离了现实生活,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生活的区别,让许多同伴和老师给这些幼儿贴上爱撒谎的标签。也许这些幼儿受到童话的影响太深,然而童话只是用幻想来反映现实,它决不是虚无缥渺的空想。不论童话看起来多么荒诞无稽, 它的基础必定是真实的生活。
到底哪些想象是应该鼓励的,哪些又是应该加以引导以提高幼儿实际操作能力的?如何科学地引导?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我们培养幼儿想象力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幼儿以后在生活实践中大胆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像上述例子中的只会空想,不能联系现实生活、不能解决问题、不着边际的空想。虽然幼儿还处于幼儿园阶段,但是如果像上述事例中那样发展下去,以后也许还是会那样只会一味地空想,不能把想象和实际联系起来,永远生活在童话和梦幻中。我们要做的就是促进幼儿发挥想象力的同时进行适时引导,让其想象力得到科学地发展。
3 科学引导幼儿想象力发展的对策
3.1丰富幼儿的表象,为想象提供经验基础
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是想象力的源泉,经验越丰富,就会有更多更丰富的想象的素材。一个人头脑中知觉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往往会决定其想象力的多少及品质。因此,要让幼儿多看多听,丰富幼儿的体验和知识经验,为想象力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如可以多让幼儿接触各种文学作品,为幼儿选择适合的电视节目,让幼儿存储更多的表象信息。同时,要注意控制幼儿看电视的时间,避免太多直接的视觉画面的接触,给幼儿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扩大幼儿的观察范围,多观察看到的事物,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各种感知觉经验,为想象积累现实素材。
3.2利用泛灵心理进行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幼儿的年龄差异,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育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泛灵心理是幼儿发展不充分的表现,是幼儿思维和认知不成熟的结果。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饮食习惯时,我们可以适当的利用泛灵心理对幼儿进行教育,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让幼儿生活在美好的童话中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注意不是任何问题和每个幼儿都适合用泛灵心理来进行教育,有必要让幼儿知道想象和现实是有差距的,混淆了这一点就会阻碍幼儿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到幼儿真正遇到了这些问题而又无法自己解决时,他们的受挫感也会更加强烈,会觉得当时都被骗了。
3.3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想象,同时也要引导幼儿与实际相结合,不要让幼儿完全沉迷于想象
在美术、音乐、语言等各种活动中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以语言活动为例,教师适当可以提出“假设……”“如果……”这些假设性问题,激发幼儿丰富大胆的想象。此外,续编和改写也是语言活动中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想象力发展的一个途径,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对文学作品进行续编和改写,发挥其创造力,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来确定续编和改写的内容。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想象的内容引导幼儿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想,一方面可以加强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想象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让幼儿慢慢了解想象和现实生活还是有差别的,避免幼儿一味地沉迷于想象,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生活。上述案例中教师提出的“怎么样才能摘到树上的果实”这个问题,教师应在幼儿回答那些想象的答案后加以引导继续追问,让幼儿知道他们这种想法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然后引导幼儿通过这种想象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拓展,如根据长颈鹿的特点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另外,通过开展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的相关活动,来激发幼儿把想象和实际联系的动机。
总之,幼儿期是想象非常活跃的时期,应该鼓励幼儿不同的想法,减少幼儿简单地重复周围人的想象,提高幼儿的独创性。对幼儿而言,不是每一种想象都是值得提倡的,有些想象只是纯粹的空想,不一定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应该要把握一个“度”,既要鼓励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但又要避免一味地空想。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的同时引导幼儿联系实际,减少脱离实际的空想。因此,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手段来正确引导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