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淳之治有什么历史意义:南宋的鼎盛时代(2)
金朝的“让步”主要体现在两点:
1. 宋朝皇帝不再对金朝称臣,改称叔、侄关系。这意味着南宋不再是金朝的附属国、臣属国,而是地位平等的“结义”关系,两国皇帝之间的称呼由双方之间的辈分而定。“澶渊之盟”中,辽宋双方皇帝缔约时“约为兄弟”,地位平等。但“隆兴和议”中缔约时,孝宗上面还有太上皇宋高宗在,所以默认宋高宗与金朝皇帝“约为兄弟”;如此推算辈分,孝宗就得以侄儿自居、认金朝皇帝为叔叔。
2.宋朝对金朝的“岁贡”改称为“岁币”,数量也有所减少。“岁贡”和“岁币”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背后所反应的南宋的地位却大不一样。从“岁贡”改为“岁币”,意味着南宋取得了与金朝平等的地位,南宋就可以再次以“中国正统”自居。“岁币”数量的减少,意味着通过此次和议,南宋的经济负担得到了减轻。
那么隆兴和议中,南宋有没有做出让步呢?也有。这个让步就是:南宋归还海、泗、唐、邓、商、秦六州,双方疆界回归“绍兴和议”中的约定——以淮水至大散关为界。
这样的结果,对长久以来背负巨大屈辱的南宋人民来讲,无疑是振奋人心的消息。作为隆兴北伐的小小成绩,金朝的让步来之不易,如果没有宋孝宗的坚决抗金以及在和议中对国家利益的坚持,那是不可想象的。
宋孝宗在治国理政方面,与宋高宗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对金朝的态度。
宋高宗自始至终都是主和派、投降派,从来不敢放手抵抗。而宋孝宗却完全相反,他是坚定的主战派,锐意收复失地。这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即位前,完颜亮大军南下的时候,宋孝宗“不胜其愤”,主动申请率军抗战。即位后,他反对议和,并以此为标准选择翰林学士。隆兴和议中,当金人贪得无厌、漫天要价时,他强硬的表示宁愿亡国也绝不不屈从。对于主张退守长江并且议和的官员汤思退,宋孝宗索性将其罢免至永州。结果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上疏请斩汤思退及其同党王之望等,汤思退在流贬途中闻讯,惊悸而死。北伐虽然算不上成功(因为毕竟没有收复失地),但也不算失败,称其“小有成就”比较恰当。
宋孝宗的第二项成绩,是施行政治改革、纠正了前朝的若干弊病。
宋高宗时,政治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权相”的产生。秦桧之所以能成为权相,前面已经分析过,首要责任当然是宋高宗的纵容,但体制上“台谏失灵”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秦桧之所以成为权相,且为相十九年,说明“台谏”系统已经基本失灵,无法充当“天子耳目”。
针对这一弊病,宋孝宗加强了台谏的监督职能,将台谏官员的任免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再让宰相与台谏官员之间互相援引、权力交易;而且还大大缩短了宰执的任期,防止宰相长期在位、拉帮结派、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关系。
这些做法卓有成效,他在位期间,再也没有出现过“权相”。因为严格遵守“祖宗家法”,外戚干政的现象也得到避免。
第三项成绩,是军事建设方面加强了军事人才的选拔,并壮大了军事力量。
宋孝宗在个性上是主战、甚至是尚武的,他有收复失地的理想,所以必然重视军队建设。他整军兴武,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阅兵,还积极选拔将领;在“重文轻武”的治国传统下,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也学习骑射。此外,宋孝宗在“绍兴兵制”的基础上,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提高军队的额战斗力、壮大国家的军事力量。
他首先加强了对军事人才的选拔。他要求各地荐举将领不受等级和数量的限制,经武举考试合格者,还必须到军中熟悉军政7 年;枢密院还要设置诸军大小将领的花名册,以备随时抽验考核。另外,他起用了许多主战派将领,例如张浚、李显忠等人,以此来恢复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此外,宋孝宗还创造性地推行“义兵制”来扩大军事力量。
由于金兵时而南下侵宋,南宋的政局需要不断地扩充军事力量、在内地和边防增招兵员,但是鉴于当时养兵费用浩繁,宋孝宗只好大胆改革军事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义兵制”。其具体操作方法容是:“籍民家三丁取一,以为义兵,授之弓弩,教以战阵,农隙之时,聚而教之。”这一制度的实质是“寓兵于农”。“义兵”既不脱离生产,又不荒废教阅;既壮大了军事力量,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当时四川地区共有义兵5.3 万人,与等额官军相比,每年节省财政开支六七百万。
第四项成绩,是经济建设方面,重视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进步。
他重视兴修水利,并以此作为对地方官员赏罚的衡量标准。他还注重实效、采取措施减轻农民的负担。例如,南宋初年以来,按惯例都是“提前”征收本税季的田赋,称为“预催”。夏税虽然规定是八月半纳毕,而主管税收的户部却规定,七月底以前就要送到首都临安,而地方实际就要提前到三、四月开始征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户部每年四、五月间“等米下锅”,已有开支项目等着用其中的一部分。所以,明摆着违法的操作,却屡禁不止,户部根本不执行。最后,宋孝宗采纳参知政事龚茂良的建议,将户部原先每年八月向南库借的60万贯钱,提前到四月上旬借用,“户部自无缺用,可以禁止预催之弊”。宋孝宗还下诏规定,此后必须按照规定时间收田赋,违者劾奏。于是拖延多年的“预催”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纠正,使“民力少宽”。
宋孝宗对商业的最大贡献,是发行了用于全国流通的纸币——“会子”,并且稳定了纸币的币值和流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仅在四川地区流通的“交子”。宋孝宗时期发行的“会子”,其意义重大之处在于,他用政府的信用作为担保,由户部盖官印在全国流通。由于配套政策的恰当,会子保持了纸币币值的稳定与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五项成绩,是文化建设方面,实行百家争鸣的政策,使学术得到了繁荣和活跃。
宋孝宗一改北宋后期与南宋初期树一派打一派的学术政策,他对主流学派王安石新学及新兴起来的程朱理学,采取兼容并蓄、共同发展。宋孝宗虽也对新学有一些微辞,但对理学派攻击新学推崇理学却并不支持。如乾道四年,太学录魏掞之攻击“王安石父子,以邪说惑主听,游人心,驯致祸乱”,“请废王安石父子从祀,追爵程颐,列于祀典”,宋孝宗不仅不予理会,还将他出为台州州学教授。
于是,沉寂了三十多年的苏氏蜀学,在宋孝宗即位后重新兴起。宋孝宗还为苏轼文集作序赞扬,并追谥苏轼“文忠”、苏辙“文定”,追赠苏轼太师,对苏氏蜀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兼容并包的社会环境,很快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人学者,正如南宋末年著名学者黄震所称许的,孝宗乾(道)淳(熙)时,“正国家一昌明之会,诸儒彬彬辈出”。当时有著名的思想家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等人,还有著名的文学家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著名词人辛弃疾等等。宋孝宗时期,堪称南宋一朝学术中兴的时代。
综上所述,宋孝宗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是卓有成绩的。他扭转了宋高宗时期的若干社会问题,防止了权相的产生,加强了皇权;改善了南宋在与金朝交往中的地位,壮大了军事力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重视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创造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兴起了一大批文人学者,出现了学术中兴。宋孝宗时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为南宋后来的抗蒙、抗元斗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此外,宋孝宗还是一个勤勉的皇帝。他勤于理政,夙兴夜寐,在南宋所有皇帝中最为勤勉。他还是一个节俭的皇帝。他日常生活的花费很少,常穿旧衣服,不大兴土木;平时也很少赏赐大臣,宫中的收入多年都没有动用,以至于内库穿钱币的绳索都腐烂了。
淳熙十六年(1189年),62岁的宋孝宗禅位于皇子赵惇,自称寿皇圣帝;五年后,宋孝宗去世,享年67岁。宋孝宗被普遍认为是南宋一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的“乾道 、淳熙”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宋朝的内政形势有了较大改观,进入到一个相对兴盛的时期,史称“乾淳之治”。宋孝宗唯一的遗憾,是本朝始终未出现“岳飞”这样的军事天才,以实践自己“中兴”的理想。所以,后世无不遗憾地认为,孝宗一朝“有中兴之君,却难再有中兴之臣”。宋孝宗仿效高宗内禅、主动告别政坛,多少有些这方面的原因。
不过,更大的遗憾或许应该是,自宋孝宗内禅之后,后世之君再也不能振兴国势,反而江河日下,直至帝国崩溃。
(作者及单位:月白风清,北京市第十五中学。)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月白风清 (公众号 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