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立冬传统习俗有哪些
立冬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为了暖身子,吃一些热腾腾的东西,而且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立冬节日习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立冬节日习俗
贺冬
立冬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始建也,有开始的意思,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称为“四立”,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将立冬节气当做重要的节日来进行庆贺,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人们一般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在中国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补冬
到了立冬节气,就标志着冬季正式到来了,此后草木凋零、动物休眠,万物的活动开始走向休养状态,身体的能量消耗较快,宜进食一些具有高能量的食物,以滋补身体,如:鸡鸭鱼肉等,讲究的人家还会放入一些中药材进去,制成药膳食用,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冬泳
立冬的时候,温度已经比较低了,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免疫力减弱,我国自古就有冬天去冬泳的传统习俗,冬泳的时候,人体受到冷水刺激,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大大地加强;而且皮肤受到冷水的刺激,皮肤血管会急剧收缩,大量血液被吸入内脏器官及深部组织,使内脏重要脏器的血管扩张,对于体质的增加很有好处,在靠水的城市常常有立冬冬泳的传统。
吃饺子
饺子是北方的传统食物,一年四季都吃,但是冬天的节气里吃饺子是最为隆重的,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会在立冬这天准备一些温补型食材,将其做成馅料,然后用小麦粉加工制成饺子皮,经过烹饪,做成味美的饺子,立冬吃饺子,吃完之后整个身体都是暖暖的,应节又养生。
立冬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立冬时节,太阳到达黄经225°,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半球的太阳高度变小。从气候上说,意味着风雨、湿度、气温等,自秋季向冬季转变的节点之上。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冬”是终了和万物收藏的意思。这个时候,大部分地区秋季的农作物都已收割完毕,需要进入储藏阶段。天气逐渐寒冷,动物们也开始准备过冬的食物,寻找冬眠的地方,好安稳地度过一个冬天。
立冬节气的特点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高原雪山上的雪也已不再融化。
立冬时节,中国所处的北半球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表储存热量还有一定能量,这时虽不至于太冷,但气温会逐渐下降。为此,气温下降变化明显,是立冬节气的最大特点。
这个时候,中国的南北两地,因南北纬度、太阳光照和海洋气候影响的不同,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明显加快,主要气候特点有热带气流袭扰、入冬深秋易有霜雾、气候下降变化明显、华南秋夏两季和华北初雪降水多样等。
立冬简介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立冬节日习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