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釜底抽薪的三国历史故事
釜底抽薪是一个成语,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所以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釜底抽薪的故事吧。
釜底抽薪——曹操乌巢烧粮草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关羽斩了颜良、文丑,这两场仗打下来,袁军将士被打得垂头丧气。但是袁绍不肯罢休,一定要追击曹操。监军沮授说:“我们人尽管多,可没像曹军那么勇猛;曹军虽然勇猛,但是粮食没有我们多。所以我们还 是坚守在这里,等曹军粮草用完了,他们自然就不战自败了。”
袁绍根本不听沮授劝告,命令将士继续进军,一直赶到官渡,才扎下营寨。曹操的人马也早已回到官渡,布置好阵势,坚守营垒。衰绍看到曹军守住营垒,就吩咐兵士在曹营外面堆起土山、筑起高台,让兵士们在高台上居高临下向曹营射箭;曹军只得用盾牌遮住身子,在军营里走动。
就这样,双方在官渡相持了一个多月。日子一久,曹军粮食越来越少。但是,袁绍的军粮却从邺城源源运来。
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领l万人马送运军粮,并把大批军粮囤积在离官渡40里的乌巢。
袁绍的谋士许攸探听到曹操缺粮的情报,向袁绍献计,劝袁绍派出一小支兵马,绕过官渡,偷袭许都,袁绍很冷淡地说:“不行,我要先打败曹操。”
许攸还 想劝他,正好有人从邺城送给袁绍一封信,说许攸家里的人在那里犯了法,已经被当地官员逮了起来。袁绍看了信,把许攸狠狠地骂了一通。许攸又气又恨,想起曹操是他的老朋友,就连夜逃出袁营,投奔曹操。
曹操在大营里刚脱下靴子想睡,听说许攸来投降他,高兴得光着脚板跑出来。他拍手欢迎许攸,说:“哎呀,您肯来。我的大事就有希望了。”
许攸坐下来说:“袁绍来势很猛,您打算怎么对付他?现在您的粮食还 有多少?”曹操说:“还 可以支持一年。”许攸冷冷一笑,说:“没有那么多吧!”曹操改口说:“对,只能支持半年了。”许攸装出生气的样子说:“您难道不想打败袁绍吗?为什么在老朋友面前还 说假话!”
曹操只好实说,军营里的粮食,只能维持一个月,许攸说:“我知道您的情况很危险,特地来给您报个信。现在袁绍有l万多车粮食、军械,全都放在乌巢。淳于琼的防备很松,您只要带一支轻骑兵去袭击,把他的粮草全部烧光,不出三天,他就不战自败了。
曹操得到了这个重要情报,立刻把曹洪等人找来,吩咐他们守好官渡大营,自己带领5000骑兵,连夜向乌巢进发。他们打着袁军的旗号,沿路遇到袁军的岗哨查问,就说是袁绍派去增援乌巢的。袁军的岗哨没有怀疑,就放他们过去了。曹军到了乌巢,就围住乌巢粮屯,放起大火,把1万车粮草,烧得一干二净。乌巢的守将淳于琼匆匆应战,也被曹军杀了。
正在官渡的袁军将士听说乌巢起火,都谅慌失措。袁绍手下的大将张郃、高览带兵投降。曹军乘势猛攻,袁军四下逃散。
[评析]
釜底抽薪出自《吕氏春秋。数尽》:“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从锅底下抽掉柴火,比喻解决问题应着重消除引进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个计谋在军事斗争上应用得比较多。当强大的敌方不能正面阻挡时,不去直接抗击敌人的锋芒,而是用削弱敌人的气势的办法去战胜敌人。
釜底抽薪之例说——御史智用原告救李靖
李靖是唐朝人,他当岐州刺史的时候,有个人为了讨好皇帝,控告他有野心,要聚兵造反。唐高祖得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一个御史前去调查,并告诉御史:“如果李靖真的要陰谋造反,可以当场处死。”
这个御史知道李靖奉公守法、体贴百姓,不可能图谋造反。说他要造反,肯定是诬告、陷害。可是,怎么才能把这件事弄个真假分明呢?
御史思前虑后,想出了个办法。他请求和那个控告人一块去办这个案子,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御史领了圣旨,和那个控告人一起,直奔岐州。
走了几百里地,管行李的随从向御史报告,控告人原来写的状子丢了。御史大为恼火,用鞭子狠狠抽打那个随从。随从惊恐万状,只顾磕头求饶,很是凄惨。
看着随从那个可怜的样子,御史不忍心再打了,叹了口气,对那个控告入说:“李靖谋反事实很清楚,我们奉旨去查办,谁曾想到,随从把状子丢了,这是要掉脑袋的。我们俩办不成此事,也有和李靖勾结的嫌疑,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那个控告人一听,觉得有些不妙,问御史怎么办才好。
御史又摇头又叹气。表示事情非常棘手,踌躇了半天,说:“要想我们都不受连累,救随从一命,我看只有一个办法,你再重新写一张状子,全当没有丢,我们还 是照常去查办。”那个控告人也觉得再没第二个好办法了,就重新写了一张状子,给了御史。
控告人哪里知道,这是御史和随从定的一计,状子并没有丢,它就在御史的衣袖里。拿出来和重新写的状子一对照,发现内容很不相同。御史立即返回京城,向皇帝报告了这个情况。
皇帝一时闹不清这里面有什么文章。御史说:“如果李靖造反真有其事,控告人不管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的状子应该是一致的,现在出入很大,有些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说明是控告人凭空捏造的。”
皇帝立即对控告人进行审讯。果然是控告人捏造事实,进行诬陷。皇帝把那个控告人判为诬告陷害罪,杀了。
釜底抽薪之例说——文彦博借用实例平市场
宋仁宗至和年问,国家财政紧张,几种钱币同时流通,国家难以控制市场。于是,便有大臣上疏仁宗,请求统一钱币,特别是要罢掉陕西铁钱,由国家统一铸币流通。仁宗接到奏疏,交大们议论。大多数人觉得罢掉铁钱会造成市场混乱,所以并没有实行。但消息却传了出去,一时间,首先从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开始,刮起一股风:“朝廷要罢掉陕西铁钱了,赶快脱手出去,晚了就一钱不值了!”
一传十,十传百,不长时间便传遍了城市乡村。那时,陕西铁钱不仅在陕西,连京都及周围一带都十分通行,存这种钱的大有人在。大家听说这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就要废了,那还 了得,所以都纷纷拿铁钱到店铺中抢购货物,不管目前用不用,先抢到手再说。店铺老板也不是傻子,他们比别人更早得到了消息,因此纷纷挂出牌子:不收陕西铁钱。这家不收,那么就到那家吧!可百姓们串了几家店铺,走了几个集镇,到处都一样。这下大家更急得不得了,有火爆性子的人竟到店铺中强行买货,吓得店铺竞相关门。一时间,市场大乱,人心浮动,危及治安。
消息马上反馈到朝廷,仁宗大为恼火,一边追查是谁传出的消息,一边责令宰相文彦博迅速处理此事,平定市场,安定民心。文彦博召集大家商量,大家都说别无办法,只有让朝廷下令,辟此谣言,用行政手段平市场。
可文彦博深深知道,市场上的事有时单靠强令是办不好的。法令出去,大家还 会将信将疑。特别是平民百姓,看重的是实例,而不是一纸公文。想到这里,文彦博对大家说:“这么办吧,先让我来独自经办此事。若我财力不足时,再麻烦各位。”
他回到家中,询问管家:“丝绢缣帛还 有多少?”管家说:“还 有500匹。”于是文彦博让管家找来京城中最大的绸缎铺主,托他代卖这些丝绢,并特别叮嘱:不要其他的钱,只收陕西铁钱。
店主照办,第一天简直挤破了门。别的店主都来打听为何倒行逆施收陕西铁钱,当他们得知是文丞相让代卖代收的后,都放下心来,连丞相都要铁钱,看来铁钱是决不会废止了,于是各店也收起了铁钱。
消息传扬出去,老百姓都放下心来,再没人急于脱手陕西铁钱去抢购货物了。一场市场动乱就这样让文彦博平定了下来。
釜底抽薪之例说——韩世忠的袭后计
南宋时,韩世忠奉命去讨伐占据蕲陽白面山的刘忠。韩世忠赶到白面山下,并不急于发起进攻,而是先下棋饮酒,坚壁不动。暗里却派出侦察员侦察,掌握了敌人的大量情报。
一天夜里,韩世忠令部将率精兵200埋伏在白面山下,约定待刘军与官兵大部队交战时,攻进敌中军,夺下敌观察台。伏兵开拔出去后,韩世忠即率全军向刘军发起了进攻。由于战前官军没有透露出一点儿将进攻的迹象,刘忠遭到官军的突然袭击,如丧家之犬,将他的全部人马都调出去对付韩世忠。这时,真是干载难逢的时机,伏兵见刘忠后方空虚,立即攻入中军,迅速地控制观察台,插上了官军的旗帜,并齐声呐喊。与官军正战得激烈的刘军士兵,听到观察台官军的喊叫,知道大势已去,无心恋战,一齐逃散,各奔生路去了。刘军大败,刘忠本人投奔了刘豫。
釜底抽薪之例说——战地参观团的覆灭
1943年10月,日军以2万多兵力,在飞机的配合下,分三路对八路军太岳抗日根据地进行所谓“铁滚扫荡”,冈村宁次亲自担任总指挥。东京参谋部为研究“铁滚战术”,特地从各地抽调中队长以上的军官180多名,组成参观团,到太岳前线观摩日军行动。八路军为了打乱敌人的部署,阻止日军此次行动,采取釜底抽薪之计,寻机歼灭敌人的战地参观团。lO月23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一部在临汾附近的韩略村西南,利用公路两侧的有利地形设伏,次日,当日军战地参观团进入伏击圈后,八路军掐头去尾予以猛击,将敌战地参观团全部歼灭。这一仗,使日军锐气大挫,作战部署大乱。日军被迫将兵力重新部署,其所谓的“铁滚扫荡”也迅速夭折。
釜底抽薪之例说——自己让质量曝光
在我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早已成为大众口头禅。在我国市场疲软的1989年、1990年,很多优秀的企业,正是靠过硬的质量、多变的品种度过了低谷。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认识到: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
羽绒被在冬季自然应是畅销的时令商品。但从1990年初来自上海繁华商市的信息,却表明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就上海市第一百货公司铺面市场来说,两边柜台羽绒被销售的冷热反差悬殊。一边货架上的商品虽然琳琅满目,有浙江、江西、安徽、河南等地的产品,含羽量各不相同,可是问津者寥寥无几。另一边出售情况则迥然不同。
柜台前,“国家二级企业浙江丽水羽绒厂”的横标非常醒目,透明的玻璃窗内丽水羽绒厂正在“现场办公”。几名头上沾着白色羽绒的售货员正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按照顾客中意的羽绒、面料及重量要求现充现卖。
数十人排队争相购买,队外问长问短的顾客不时加入到队伍中。一对青年男女眼盯着他们选中的羽绒经过电子秤精确计量,被充进一条他们中意的被套中,当场缝制完毕,他们心满意足地挤开人群走了出来。
把柜台当“车间”,现做现卖,这实在是丽水羽绒厂异想天开的绝招。
原来,一段时间内,全国上百家羽绒厂的数百种羽绒被源源抵沪,铺天盖地,其问难免鱼目混珠,泥沙俱下。随着消费者不断投诉,羽绒被在上海的声誉大跌,市场销售自然由热变冷。
在这种困境下,丽水羽绒厂拿出了自己的绝招。他们吃透了消费者的心理——质量不过关,冒牌货太多,于是开展这种现场充填羽绒被的业务,让顾客可以全部看到充绒量、面料、尺寸等,又可以自由选择,消除了顾客对羽绒制品的“恐劣症”,获得了顾客的信任。这手绝招虽有些异想天开,毕竟他们成功了,而且令人叹服。
较其它企业,浙江丽水羽绒厂的企业家多了一个心眼。他不效仿其它企业扩充广告宣传,四处游说推销,硬着头皮闯过市场疲软的“低谷”,而是抓住了现代企业经营的信条——“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来个“釜底抽薪”。抽走了顾客对产品质量的“恐劣”心理。
釜底抽薪之例说——英国情报的计谋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建造几十艘潜艇,作为对抗英国海军的新武器。
在即将完工之前,德军公开召募数千名潜艇勤务水兵。德国青年无不向往潜艇上的战斗生活,因而出现了竞相志愿参军的现象。
英国海军情报部,接获这消息后,立刻展开反宣传,把详细介绍潜艇勤务有多危险的传单,大量散发到德国境内。
不仅如此,更通过电台向德国广播“假装什么病就不必在潜艇服勤的方法”。德国青年普遍受这些宣传的影响,产生抗拒服役于潜艇的心理。
这件事使德军招募潜艇服勤人员的工作迟延了好几个月。
釜底抽薪之例说——盟军袭击德国重水基地
盟军袭击德国重水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为了实现其征服世界的野心,加紧对原子弹的实验制造。盟国为了清除这一潜在的巨大威胁,决心用釜底抽薪之谋,通过破坏其制造原子弹的必需原料重水的生产,阻止研制计划的实施。英国战时内阁命令联合作战司令部,迅速派遣奇袭部队攻击德国生产重水的挪威诺尔斯克电气化工厂。1943年2月17日,奇袭突击队急袭成功。此后,德国又修复了部分诺尔斯克工厂,重新生产重水。不久,美国航空队摧毁了该厂发电所,迫使德国将全部储存的重水装运回国。盟军突击队获得情报后,又用定时炸弹将运重水的“开特罗”号轮船炸毁,使德国仅存的部分重水全部泄入海底。
釜底抽薪之例说——华尔克夺得尼加拉瓜
19世纪40年代末期,在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这个消息传开后,不仅美国出现了黄金热,欧洲大陆.也有成千上万的人离乡背井,奔赴美洲采金。这些欧洲人大多是在纽约登陆的。当时美国还 没有联通太平洋到大西洋的铁路,巴拿马运河还 没有开通,所以前往旧金山的人们往往要坐轮船绕道南美最南端。老范德比看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他亲自去尼加拉瓜,与总统查摩罗签了一个秘密协定。根据协定,范德比垄断了尼加拉瓜过境专利,开辟了一条航线,穿过尼加拉瓜。在短短的几年中,范德比在这条航线上赚了好几百万美元。
华尔克看到这条航线财源旺盛,肥水都流入范德比的腰包,十分嫉妒,因此想把这条航线夺过来,据为己有。
他知道范德比老奸巨猾,范德比若留在国内,自己是斗不过他的,因此,就使了调虎离山计。
华尔克重金收买了范德比的私人医生,由他劝说范德比必须去法国休养半年,否则生命有危险。此外,他还 收买了一些与范德比家有往来的夫人、太太,让他们去范家,在范德比的妻子、儿媳和女儿面前吹风,说范德比劳累过度,必须休养一个时期,美国的空气不如巴黎,若不去巴黎,将会心脏病发作等等。妻子、女儿、儿媳听后十分着急,一天三次地规劝老范德比出国休养,老范德比终于中计,于1855年10月动身赴巴黎休养去了。
老范德比的前脚刚跨出纽约,华尔克就开始行动了。他运了好几百名打手和满船军火前往尼加拉瓜。登陆后,他同内奸配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占了尼加拉瓜首都,查摩罗总统一急之下,心脏病发作,一命呜呼。华尔克扶植了一民族败类做总统,自己则任尼加拉瓜军司令。不久,新政府宣布取消查摩罗与范德比的协定。
釜底抽薪之例说——船王的沙漠之行
施展“釜底抽薪”之计,可以由挖对方“墙脚”开始,创弱对方战斗力。从而改变力量对比,所以,在西方世界商业竞争中,各方力量不断变换使用这类花招。
1953“年夏,一艘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游艇驶进了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这艘名为“克里斯蒂娜”的游艇,谁都知道是希腊船王奥纳西斯所有。奥纳西斯夫妇既非度假旅游,也非到麦加朝圣,他们来沙特阿拉伯究竟为什么呢?
“我们应该想到奥纳西斯在舰舰阿拉伯的石油,否则他到吉达一事就无法解释。但是他将怎样对付拥有开采那里的石油垄断权的阿美石油公司呢?”美国《华尔街日报》这样猜测并提出了问题的关键。
众所周知,沙特阿拉伯享有大自然赐予的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石油。1953年,世界石油总产量为6.5亿吨,而沙特阿拉伯就占了4亿吨,而且每年增长5千万吨至1亿吨。
西方实业家嗅到了这巨大财富的气息,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陽光炙人的国度,意在争取沙特石油的开采和运输权。但阿美石油公司和沙特国王早就订有明确的垄断开采石油的合同:每采出一吨石油,给沙特相当数目的特许开采费,石油采出后,由阿美石油公司的油船队运往世界各地。阿美石油公司的这堵高墙,严密地保护着它的特权,几乎连一点缝隙也没有。其它公司只好望洋兴叹,含恨而归。
然而奥纳西斯在设法搞到合同复制件后,经过仔细研究,却发现合同并没有排斥沙特阿拉伯拥有自己的油船队来从事石油的运输。
这不是阿美石油公司严密防守的高墙的缝隙吗?而且正是奥纳西斯完全有能力钻进去的缝隙。石油不运出沙特阿拉伯就不能获得它应有的市场价值。因此只要设法垄断沙特阿拉伯石油的海运权,形势就会对阿美石油公司大为不利,从而可以迫使它转让出部分股份,奥纳西斯就可以实现他直接插手石油业的愿望了。
带着美好的憧憬,奥纳西斯在吉达港一下船,就直奔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到王宫作了一次“闪电式”的访问。他和年迈的国王作了长时间的密谈。
“年高德重的国王啊,安拉将人间的财富赐给您,您为什么不想法把您应得的钱再提高一倍?阿美石油公司把您的石油开采,通过运输又嫌到两倍的钱。您为什么不自己买船运输呢?阿拉伯的石油理应由阿拉伯的油船来运输啊!”
听了船王这番话,国王由惊愕变得兴奋……
几个月后,奥纳西斯和沙特阿拉伯国王签订了震撼世界企业界的《吉达协定》。协定规定:成立“沙特阿拉伯油船海运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50万吨的油船队,全部挂沙特阿拉伯国旗。该公司拥有沙特阿拉伯油田开采的石油运输垄断权,该公司的股东是沙特阿拉伯国王和奥纳西斯。
协定的签订宣告了奥纳西斯的成功。这个协定一旦全部实行,沙特阿拉伯和奥纳西斯各自想得到的都将得到,阿美石油公司却将遭到致命的打击,锅底燃烧正旺的柴被抽走了,锅里的水还 能开吗?
奥纳西斯在沙特阿拉伯以“闪电外交”击败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阿美石油公司,靠的就是“釜底抽薪”——找到对手的弱点,成功地攻击对手的生命线。
每个企业经营者都有可能遇到强大的对手,不要和他硬碰硬,而是应该懂得,无论他多强大,都有他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这就是沸水锅底的燃柴,找出来并抽掉它,再和他斗智斗勇,就容易得多了。
釜底抽薪之例说——以色列打破埃及军工计划1962年初,以色列摩沙迪得到了有关德国专家在埃及所起作用的情报。原来自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后,埃及急需苏联提供军事援助。莫斯科满足不了埃及的要求,纳赛尔无奈,便请求德国科学家到埃及来建立军火工业。
不久,一批德国科学家来到了埃及。担任制造超音速驱逐机的设计师是威廉·梅塞施米特,他曾是希特勒最主要的战斗机设计师。威廉设计师的副手是费迪南德·布兰德纳教授,他曾是希特勒时代容克式飞机工厂的总工程师。他们俩领导的几百名德国人在开罗南郊的勒赫万开始建起了两家飞机工厂。他们帮助埃及建造的超音速飞机能把以色列飞机拒之在埃及领空之外。与此同时,埃及还 招募了几百名德国导弹专家。其领导人是哈桑·赛义德·卡米尔。在这批科学家中最有名的是欧根·森格尔,他曾在1935年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火箭研究中心。这些昔日希特勒的导弹科学家,在开罗帮助埃及研制3种导弹。它们是:战胜者式导弹,预计将能携带半吨重的弹头,射程为500公里;探险家式导弹,它将是最先进的导弹,射程为900公里;征服者式导弹,它能够携带1吨重的炸弹。到1962年埃及已拥有了两种中程地对地导弹。由于埃及缺乏人才,在哈桑·赛义德·卡米尔的领导下,瑞士的两家企业麦赛奥公司和麦特普涡轮发动机公司为埃及提供火箭零件,斯图加特城的英特纳公司也参与了此事。
以色列领导人得知埃及的这一情况时,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们知道埃及这项军火计划如顺利完成,以色列面临的将是什么命运。以色列摩沙迪首脑伊雷·哈塞尔亲自跑到德国,对联邦德国特工部门的负责人赖因哈尔特·格伦施加压力。但是,哈塞尔得到的是这样的嘲讽:“我最要好的朋友恰恰都是犹太人,怎么能说我支持这些老纳粹分子呢?”显然联邦德国对此事不闻不问。
以色列领导人看通过外交途径无法解决此事,他们就采纳了伊雷·哈塞尔的建议,即用釜底抽薪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伊雷·哈塞尔认为,埃及兴建新兴军火企业的主要组织者和技术人员都是德国科学家,如果这些人不干了,埃及这一计划就会全部落空或中途搁置。这些德国科学家因埃及所给待遇丰厚而甘愿效劳。以色列阻止这些德国科学家继续效命的有效办法是干掉他们,或者是威胁他们的亲人、家属。万一以色列这一暗杀、威胁的行动被发现,世界舆论谴责以色列,那么与此事相连的德国科学家帮助埃及建造军火企业的事也会暴露于世。那时即使德国政府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不是,在世界舆论压力下撤回自己的科学家。
按照伊雷·哈塞尔的计谋,摩沙迪开始了暗杀、威胁计划。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哈桑·卡米尔太太在一次神秘的车祸中死亡;埃及的德国导弹研制组重要成员海因茨·克鲁格在1962年9月被绑架,之后就永远消失了;另外有5名德国科学家在上述这类“意外事件”中死于开罗市中心。一天,一个寄给同德国科学家一起工作的埃及卡姆尔·阿扎兹将军的包裹被送来。当人们打开包裹时,它突然爆炸,5名德国工程师当场炸死。在联邦德国,此类事情也在发生。一天汉斯·克莱因围希特尔博士险些遭无声手槍打死。他正在领导一项埃及人控制的研究计划,这次计划要解决在开罗制造的导弹的制导系统。’这一系列意外事件的发生,使开罗的德国科学家开始胆战心惊了。他们越来越意识到他们的生命和亲人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他们在德国的朋友也越来越频繁地收到警告信。这些德国科学家开始惶惶不安了。
1963年9月,两名以色列摩沙迪成员在瑞士实施暗杀计划时被发现。瑞士保安部门和德国当局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瑞士法庭也对这两位杀手进行了诉讼。这一系列活动不但未导致这两位以色列入遭判刑,反而使他们得到了中立国瑞士国民的同情。由于这一诉讼案,德国和瑞士科学家帮助埃及研制新式武器的勾当暴露了出来。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波恩政府通过了一项禁止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公民在纳赛尔的军火工和火箭厂供职的法令。这样德国的专家们纷纷离开埃及,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瑞士也对麦赛奥公司和麦特普涡轮发动机公司作出了严格规定,禁止它们向埃及提供所需的军火零件。
以色列运用谋杀、恐吓手段,达到了釜底抽薪的目的。德国科学家迫于畏惧和舆论压力不得不撤离埃及,使纳赛尔聘请德国科学家帮助埃及建立军火工业的计划破灭了。
釜底抽薪之例说——赫鲁晓夫击败尼克松
访美即将结束时,赫鲁晓夫在苏联驻华盛顿的大使馆举行告别宴会,尼克松代表美国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总统出席。宴会上,尼克松特意走到赫鲁晓夫的面前,在很多记者注视下,热情地对赫鲁晓夫说:“我相信您对美国的这次访问一定非常成功、顺利。您在美国受到了非常有礼貌和非常热情的接待和欢迎。”尼克松觉得这句恭维的话已经够到家的了,赫鲁晓夫再没有理由不满和恼恨自己了,自己同他的关系总算可以缓和一点了吧。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赫鲁晓夫听完这话后,忽然勃然大怒。他气狠狠地对尼克松说:“如果我的访问真的顺利,那决不是因为你想要让它顺利。据我得到的报告,你非常希望这次访问失败。”
尼克松挨了当头一棒,一时显得手足无措,脸涨得通红。在场的记者们也目瞪口呆,继而把这件事做为头条新闻发了出去。
尼克松慢慢怀疑,赫鲁晓夫对自己的这种好战态度,背后定有极深的用意。自己并没太得罪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就是再恨自己、再没有修养,作为一个大国首脑,一个政治家也会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赫鲁晓夫好像根本不想掩饰自己,而且在很多场合,他几乎是故意、夸张地表现自己的愤怒和对尼克松的怨气,越是人多的时候,越是有记者在场的时候越这样。这毫无疑问是有目的的。
尼克松猜测的不错,赫鲁晓夫正是在实行着他的一个政治、外交战略。1960年是美国大选年,艾森豪威尔两次任期已满,作为副总统的尼克松肯定要参加竞选。尼克松与赫鲁晓夫在苏联的“厨房辩论”在美国传开后,他的威望日益升高,当选总统很有希望。而这,正是赫鲁晓夫不愿看到的。
于是,赫鲁晓夫制定了战略。在他访美期间,他故意时时流露出对尼克松的强烈愤慨。赫鲁晓夫知道,新闻界会迅速地把这些情况传播出去,美国人不久就会全知道“赫鲁晓夫不喜欢尼克松”。赫鲁晓夫心里也清楚,如果美国人看到尼克松无法在与苏联的关系上取得进展,那么他们就会觉得尼克松无能,从而抛弃他。
赫鲁晓夫的策略果然起了效果,许多美国人都在谈论投票给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肯尼迪,因为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合得来”。尼克松虽然清楚地看到这种形势,也想在与苏联、与赫鲁晓夫关系上做点补救工作,但为时已晚,且赫鲁晓夫也根本不买他的账。1960年11月,尼克松在大选中输给了肯尼迪,为此他遗恨了8年之久。
选举结果出来后,赫鲁晓夫兴高采烈地向各国新闻记者吹嘘,说他曾竭尽全力让尼克松选不上。几年后,赫鲁晓夫见到了美国新总统约翰·肯尼迪。表功地告诉他:“我们使你当上了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