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观后感一千字初三范文
《夺冠》这部电影,以郎平为主角,讲述了从过去到现在,随着中国实力的改变,中国女排对于中国的意义的转变,以及中国女排精神的更新和传承。《夺冠》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夺冠》的观后感一千字初三范文,欢迎阅读。
《夺冠》的观后感一千字初三范文1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每当响起国歌的前奏时,我的内心总是激动澎湃,肃然起敬。在《夺冠》这部影片中,从1981年日本大阪世锦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夺冠,每一次国歌的奏响都令人难以忘怀。
我没有经历过郎平叱咤球场的时代,虽然久闻她“铁榔头”的“大名”。对于中国女排,我对她们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这是一群有拼劲、不服输、在赛场上喜欢大声叫喊互相打气的女孩。观看完《夺冠》这部影片后,中国女排“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
影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郎平质问女排姑娘们为什么打球的那一段。当问到朱婷打排球要什么,朱婷回答要“成为你”,郎平教练的话发人深思,她说:“那你就搞错了,你永远都不会成为我。你不用成为别人,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的确,我也时常问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但每次想到这些问题,我的脑子里都是其他人对我说的话,你要向谁谁谁学习,你看看人家多厉害之类的,而从未想过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还记得今年9月份去参加集团的新员工培训,教务组的老师问我们,你为什么加入蓝城?很多人都会说,因为蓝城的文化、价值观等等。是的,正如宋总说的,蓝城是一所学校,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一点,从我加入萧立这个大家庭起就深有体会。从篮球赛的组织、七夕K歌比赛、团体生日会到这次的观影活动,每次活动的举办都在让每一位萧立人变得更加优秀。
正如女排精神所表达的一样,蓝城萧立这个大家庭不断让我们知道,我们是一个team,不分我和你,只有我们。对于工程人来说,团队永远是排第一位的,一个优秀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在扮演着不可代替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工程本身就存在着很多无法预料到的困难,因此更加需要团队。
“我”加“你”等于“我们”,“我”和“你”都是个体,容易被很多因素影响到自己的判断,而“我们”是一个的整体,拥有个体无法企及的强大力量。蓝城萧立是一个大家庭,在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团队,让我们团结协作,永不言弃,不分彼此,一定能共同创造萧立美好的未来。
《夺冠》的观后感一千字初三范文2
一群花季姑娘,褪去华丽的霓裳,剪去心爱的长发,每日在训练馆挥汗如雨,练习力量,练习速度,练习灵敏度,练习接球,练习翻滚……从鱼肚白的早晨到夕阳落下万籁寂静的夜,只有此起彼伏飞起的排球,满场跑动的身影,夺过的冠、跌过的跟头、闪闪发光的运动员,一场场比赛,有巅峰时刻的辉煌,曾经的五连冠;有青黄不接时的低落,连续几年都无缘冠军;有绝地反击的夺冠,里约奥运会中巴大战,拿下奥运冠军,重返世界第一!
《夺冠》讲述了几代中国女排的奋斗历程以及她们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故事,同样也见证了新中国40年的体育改革。中国女排战绩辉煌:从1981年至今,一共拿过5个世界杯冠军、2个世锦赛冠军、3个奥运会冠军。这支队伍曾经10次站上世界最高领奖台,是当之无愧的“十冠王”。
在这里我看到了女排队员荣誉背后的汗水、委屈、挫折,隔着大屏幕都让人心疼;我看到了在技术落后,训练环境艰苦的80年代,女排姑娘硬是在袁伟民教练在训练场以高于常人的训练强度拼搏下,不断超越自己,成为了当时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更是中国在80年代腾飞的象征;我看到了除夕夜,袁伟民教练悄悄安排女排姑娘的家人来陪她们过节的温暖;我看到了在郎平重新执教女排队伍,面对各种质疑,力排众议,在国家体委的大力支持下,大刀阔斧改革,培养更多优秀的年轻球员,保持中国女排常胜不衰,促进联赛水平的提升,支撑强大的中国女排……
女排人的精神是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练,是千百万次上亿次,不断重复的训练,百折不挠是女排精神的底色;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的集体荣誉精神;你是我见过最棒的球员,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的新时代女排精神。曾经激励了整整一代中国人,也必将继续激励鼓舞着新一代的中国人。
《夺冠》不只有夺取冠军后的辉煌、荣誉,更多讲述了女排姑娘们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来,强忍着伤病、奋力拼搏的永不放弃。在我们凯嘉,同样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秉承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凝聚着义煤人不畏难、不服输、齐力同心的力量,推进企业勇往直前,他们紧跟时代步伐,发扬义煤人、凯嘉人务实创新、奋进争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凯嘉集团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奉献毕生,为社会奉献更多的光明和能量。我们要学习女排精神,传承凯嘉精神,奋力拼搏,为我们凯嘉更加美好的明天一起努力!
《夺冠》的观后感一千字初三范文3
《夺冠》千呼万唤始出来,果然不负众望,实属上乘之作,陈可辛导演的职业操守,决定了其执导的作品品质有保证。
中国女排是几代中国人的情感寄托,女排精神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拼搏进取不服输精神的教科书,题材一流,很容易引人瞩目,也很容易沾染是非,拍这样一部电影,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陈导的叙事方式、演员选角、人文视角都可圈可点,难得的是一份深刻理解、尊重常识、挑战权威、凸显人性的诚实和思考,在当下的文化沙漠中,亦算一股清流吧。
影片用三场精彩的排球大赛,演绎了中国女排的成长之路,诠释了不同阶段的女排精神内涵,其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第一场: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中国队对战日本队。
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伊始,经济刚刚起步,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各个领域的胜利,证明自己的存在,树立全民的爱国主义意志和凝聚力。“体育,是最快的机会。”中国女排,卧薪尝胆,一支队伍十几个人,一腔热血,拼搏进取,靠顽强的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战胜对手,获得五连冠的奇迹。这是中国体育事业的起步,中国女排姑娘们用一场场胜利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成为了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第二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对战美国队。
这场球很妙,中国队主帅陈忠和和美国队主帅郎平,一对排球职业教练在球场上相遇,两人顶着外界巨大的舆论压力,在球场上针锋相对,完美演绎了体育教练的职业道德和体育精神。胜负乃兵家常事,本无对错,奈何国人急于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奥运心态,各种不理智的声音砸向郎平,不成熟就容易产生偏见,不理性就容易伤害他人。“拿到银牌就算失败”的大众心理,实际上与巨婴无二,体现的是自大背后的自卑心态。
第三场: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队对战巴西队。
在这之前,中国女排已经经历了漫长的低谷期,淘汰赛遭遇了劲旅巴西队。这时候的中国,国力强盛,在世界舞台上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已经不需要一场女排胜利来证明自身的强大了。大家已对女排输球习以为常,这是一个看似不再需要精神力量的年代,赢了球也再不会有人举着国旗到街上狂欢。女排存在的意义何在?队员们也集体陷入迷茫,90后队友提出离队,她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目标。大家不会再为了情怀、精神和继承传统去拼搏,“打球到底为了什么?”郎平一次次的问她精心挑选的姑娘们,“你爱排球吗?”
农村姑娘朱婷,看似平坦的成长之路却充满了草根的艰辛与不易。打球是为了父母,沉默压抑,状态始终出不来。“为什么打球?”郎平一遍一遍的质问着朱婷。“为我爸妈”“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再想!”“成为你,你满意了吧?”“你永远也成不了我。我们这代人是苦过来的,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放开了打,豁出去打。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打球为了谁?为了自己!
念书为了谁?为了自己!
工作为了谁?为了自己!
活着为了谁?为了自己!
所谓不负此生,从来不是活成任何别人的样子,而是找到最好的自己!
一语惊醒梦中人。
新一代女排姑娘们觉醒了。一场淘汰赛,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气势,打出了淋漓尽致的痛快和风采。每个人都是爆发的小宇宙,整个团队就是活力四射的大宇宙,技术层面都是“术”,这个对于国家队运动员都是职业必备技能,真正指向胜利的永远是“道”,是精神,是规律,是身心合一、知行合一的必然结果。
女排精神是什么?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赢一个青春无悔,赢一个鲜花怒放,赢一个璀璨人生。等你老了,回忆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无愧今生,对得起自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自信,从来不需要别人的认可,我们自己活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充分的尊重自己、热爱自己、管理自己、认可自己,一切为自己负责,不抱怨,不指责,不评判,为自己而奋斗终生,努力去找到最好的自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
《夺冠》的观后感一千字初三范文4
整部电影的时间跨度非常长,从七八十年代到16年的里约奥运会,《夺冠》将充满了“中国女排”鲜明时代感的81年击败日本女排、08年中美大战、16年里约奥运会逆转巴西这三场重要比赛收录到电影中,以中国女排第一人郎平的经历为线索,连接了三个时代。正如有的人说80年代的女排走出国门意气风发夺得五连冠的荣耀,是写在自己课本里的回忆;有的人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没有拿到奥运冠军是自己那一年最大的遗憾;还有的人说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在没有人看好的情况下逆风翻盘夺得冠军,是自己看过最燃的一场比赛。
其实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我有点担心振奋了三代人精神的国民偶像中国女排,会被拍成一部乏味的竞技电影,也曾考虑过在这个时间点上映的《夺冠》究竟是不是一部让人觉得有些许枯燥的“主旋律”电影。因为在观众心中,“中国女排”这四个字代表着一往无前的勇气以及永不言败的精神,而陈可辛导演真的能拍出这段曲折又充满眼泪的历史吗?
由于片名从《中国女排》改为《夺冠》,这在片名上就剧透了。但由于影片完全取材现实里中国女排的夺冠经历,而现实中“女排”其实就等于“夺冠”,无论如何,观众面对这部电影时,它的故事悬念不是最重要的,故事讲的是谁也一目了然,于是陈可辛在《夺冠》中,就尽可能把着力点放在“怎样夺冠”,让过程成为主体。因此《夺冠》是在一个很容易落入体育励志电影“从输到赢”模板的可能之下,被陈可辛用多变的手法拍出了只关于人物、表演和事件的戏剧魅力,在此之上再试图提炼“女排精神”。
在故事、人物、悬念基本已知的情况下,《夺冠》用的独特方法是,让观众把注意力放在看演员怎样还原原型人物,这是一部“看表演”的电影。戏里主角为了冠军,有其情节内的成败,情节之外最激发观众兴趣的就是演员表演的成败。
《夺冠》从头至尾最吸引人的始终是巩俐对郎平的超强还原,事实上,巩俐和郎平的确是中国自八十年代以来最有国际成就的两位女性。这两位女性的国际影响力,都有赖于影像强大的传播力量,八十年代“全民看女排”,和现在“全民看电影”,在传播学上实质是一样的。因此“巩俐演郎平”不仅是一次迟早的相逢,更是一次最强的对话。
当我看《夺冠》时,我产生了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巩俐的肢体语言、说话的方式,就像匠人一般精准复刻了郎平的行为与表情——这与她细致的观察、老道的表演经验密不可分——但更关键的是,她的灵魂都像附在郎平身上,借这个故事,也重新塑造了她自己。
在后来的群戏上,陈可辛更大胆,让女排运动员去饰演她们自己。这相当于给每个人剧本,让她们回到过去,演过去的那个自己。参加过里约奥运会的那一批女排成员基本上全员上阵,她们现在已经拿了那么多次世界冠军,在最意气风发的时候还能演出4年前的那种濒临退出奥运会的失落绝望吗?可9月25日第一批看完电影的观众就把#夺冠#、#朱婷演技#的话题送上微博热搜,这些女排姑娘站在镜头前让人无法挑剔她们的演技,因为她们没有在演戏,而是把自己真实经历过的事情重现了一遍,她们也不需要演技,这世上哪有本尊饰演本尊更让观众信服的事情呢。而其中,排球名将朱婷的表现最为突出。她的小故事既平行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电影中被提炼为新一代女排精神,让人尤为难忘。
最后再说说影片最大的优点——比赛场面吧。比赛场面确实是拍得最精彩最惊心动魄的地方,我一直觉得如果电影拍体育赛事再拍不好那就别拍类型片了。竞技体育本身的魅力之外,你还可以用运镜和声音去尽可能放大每一个动作的张力,影片里赛场上带着呼吸感的手持镜头,配上女排姑娘们“bangbangbang”的暴扣,看得人确实十分过瘾。
从原来的《中国女排》到现在的《夺冠》,诚如导演陈可辛在映后的感言,这部电影的制作与上映和女排姑娘们打比赛一样,经历了太多的不容易。电影立项之初,它就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夺冠》呈现的可能不是它最完美的样子,但仍值得鼓励。如果要给电影打分,10分的话我觉得可以打9分了,尤其是加入了情怀这种东西之后,就很难再用理性去衡量了。以后大概再也不可能有这种阵容去反映这段历史了,更不可能有尚处巅峰时期的这代女排队员出现在这种电影里了。
《夺冠》的观后感一千字初三范文5
今日看了场电影《夺冠》。说实话,我是抱着让女排精神再一次激励我,最好能激励我家少年的想法而去的。看完了却没有期盼中的内心激荡,只是唤起了我更多的回忆与些许的思考。
1981年中国女排得冠军的时候,我还没上学,家里也没有电视机,对此没有印象。中国女排得三连冠的那一年,家里买了一台14寸小彩电,于是跟着父亲看排球比赛,对排球有了懵懂的认识。后来,鲁光先生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姑娘》在报纸上连载,在政府工作的父亲都一回一回地剪下来,一张一张地集起来,钉成小册子拿回家给我看。从此以后,看排球比赛成了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中国女排自然成了我的偶像,那些老队员的名字我至今能一一列举出来:郎平、孙晋芳、张蓉芳、周晓兰、杨希、陈招娣……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看到电视上有中国女排镜头的时候,能一个一个叫出她们的名字。
《夺冠》让我重回那个难忘的时代:训练场上,姑娘们翻滚冲撞,膝盖的骨头坏了、手上的皮烂了,只能通过痛哭、喊叫来发泄,可是,依然会咬牙坚持下来。就像总教练袁伟民说的“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为的是——祖国需要那块奖牌。1981年的中国,太需要得到世界的认同。中国不能输,中国必须赢!。中国女排经受生死磨难、英勇拼搏,用血泪摘下了第一枚奖牌,让中国走向了世界舞台。
镜头切换到2013年,郎平回国出任中国女排教练。出国学习跟执教美国队的经历,让郎平拥有了国际视野和更超脱的体育精神。她上任之初就对国家队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改革,聘请外国教练、吸纳更多队员、取消主力与替补之别、好好休息大胆恋爱。一切的一切,与一贯的训练理念大相径庭,让人大跌眼镜。
中国女排重回“郎平”时代,那是新郎平时代。她认为,时代不同了,新一批女排姑娘无须用血与泪来打比赛。那靠什么来打呢?郎平一再地问姑娘们:你爱不爱排球?有队员回答不爱,郎平允许她们离开。她认为,打球如果需要理由,“热爱”应该放在第一位。女排精神的内核成了“你自己是怎么看待排球的?”
郎平说:“我不要她们只做优秀的运动员,她们还要做优秀的人。”郎平看到朱婷的第一眼起,就认为朱婷像年轻时的自己。郎平问朱婷:“为什么打球?”朱婷说是为了成为你!郎平告诉朱婷:你永远不能成为“我”,你要成为你自己。她对她不断地鼓励、鞭策,打压、疏导。在艰难磨砺中,朱婷有所悟。
我们曾经那么渴望赢,哪怕得了亚军,也觉得是失败,那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经历太多的赢,现在可以更好地反思输:只有内心足够强大了,赢才不是比赛的唯一价值。因此,郎平允许姑娘们失败,一次,又一次。真的如片尾曲中唱的那样:不害怕折磨,因为热爱才值得。
2016年夏天,里约奥运会的中国女排与巴西女排的那场比赛我至今记忆犹新,也是本电影的尾声与高潮部分。3负2胜排名第四进入8强,连着输塞尔维亚、荷兰、美国,又要打巴西,人家是连得2届奥运冠军的,排名世界第一,能赢吗?可是惊喜就是来得那么突然,在一次次失利后,姑娘们打出自己的节奏,在与巴西对决时屡出奇招、反转战局。太不容易了!看得人热泪盈眶,好多年没有因为哪场比赛如此激动了,中国女排不愧是那个最坚韧最团结最顽强的队伍!逆转东道主巴西,击败荷兰,复仇塞尔维亚,登顶里约,重回世界之巅。中国再一次沸腾了!
郎平说:“女排精神就是永不放弃,就是追求每一分,不去想结果。”学习何尝不是这样,我想我家少年也会有所领悟:热爱学习,享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