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老舍茶馆读后感优秀范文

2020-07-15 16:19:51
|志豪

  让我们共驾探索之舟,畅游书海,获取知识宝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舍茶馆读后感优秀范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茶馆读后感篇一

  《茶馆》是以北京一座茶馆为舞台,事实上,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和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每个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职业、阶级的不同群体。看似多达几十位的出场人物,却无一显得重复。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等等身世不同、个性显著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就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深深刻在脑中。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坏。通览全文,在我眼中他作为一个掌柜,很圆滑又显得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然而,在结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馆被高官与小人夺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杀。这一情节,仿佛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心酸不已。这么一个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柜,却选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过一个人物,以其行为与性格的强烈反差,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与不满。

  《茶馆》里有些语言我特别喜欢。大傻杨的话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开幕办法。我从来没听过数来宝。我发觉了中国人跟美国人说话的法子很不一样,差别相当大!中国人是比较含蓄;他们常用客气话和婉转的话,这是中文最难学的地方!在《茶馆》看到了地道的中国人的说法,最好笑的是在第二幕,两个拜把子兄弟想娶一个太太,但是不好意思告诉刘麻子他们的奇怪要求,他们当然不直说出来,反而他们说,“这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的交情……没人笑话俺们的交情。”刘麻子同意,“没人耻笑。”他们又说,“那你说这三个人的交情也没人耻笑吧?”我也很喜欢刘麻子的反应。“平常都说这小两口儿,小两口儿,谁听说过小三口儿的呢?”中文里真有微妙的意义!

  茶馆读后感篇二

  《茶馆》是老舍先生创作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方式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五万字的《茶馆》里。 至于为什么要把剧情安排在一个茶馆里,作者自己也曾做过解释。他说因为茶馆是个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然只有三幕,但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有办法躲避政治问题。但是作者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有办法祥尽的描写他们,因而只能通过描写一个茶馆内的事来从侧面表现社会的进或退。

  三幕话剧中一共描写了七十多个人物,其中五十个是有名有姓有绰号的。这些人物身份地位差异很大,囊括了社会各阶级的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小社会,因而更具有表现力。三幕主要是通过裕泰茶馆的变化,从古朴到新式再到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文化特色。

  第一幕中,茶馆是比较热闹的,是个玩虫弄鸟吹牛喝茶的好地方。表面上大家的日子过得还算滋润,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有些人在街上侦辑那些诽谤国事的人,大家心里还是小心翼翼的。茶馆墙上“莫谈国事”的字条也在威胁着茶客们管好自己的嘴,这张静静的字条与茶客们的热闹形成对此,给人压抑的感觉。

  第二幕中裕泰茶馆变得更新式了。很多茶馆都相继关了门,但是善于经营的老板却让这个茶馆保存了下来。我们还是明显看到了茶馆规模的缩小,暗示了这个茶馆在动乱的社会中所做的抗争。茶馆的愈来愈洋气以及墙上那张愈来愈大的“莫谈国事”的字条暗示了更大的危机。

  第三幕中作者最明显的描写就是破落的茶馆里墙上越来越多的“莫谈国事”的字条以及旁边的茶钱先付的字条,说明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再说一说在这个茶馆中的一些主要人物。茶馆的老板王利发是一个善于经营的小老板。不过他胆小怕事,奉行着莫谈国事的原则,不断的提醒在茶馆里喝茶的客人们不要讨论不该讨论的国事。即便如此他最后还是死在了国事上,被国事逼得上吊自杀。另外他也是一个冷漠的人,从他对康顺子的漠不关心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来。他对那些有点权利的人是卑躬曲膝的,这或许也算是他善于经营的一方面,不惹不该惹的人。他精明善良勤劳,在别的茶馆都面临危难的时候他奉行改良主义,可是改来改去也避免不了悲哀的命运。临死之前他把家里人打发到了解放区,他一个人去承担茶馆最后的衰落。他与常四爷、秦二爷三个老人最后喝着上等的茶,自我嘲弄的撒纸钱为自己最后送别。他说过他不会离开茶馆,最后就是以他的尸体来守卫。弥留之际他终于清醒的认识到委屈求全的后果,人生的痛快是反抗。崇尚改良的他却糊里糊涂的结束了他的一生。

  常四爷是一个旗人,在清朝的时候那能吃官粮官钱,但是他是一个极其正直的人,他因为说一句“大清迟早要完”被关了一年,他无视腐败的清政府,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清朝灭亡之后,他没有官粮官钱了,就靠自己的劳力开始卖菜。他是一个极其善良的人,比如说他给康顺子面吃,他替茶馆买菜。不过在这样的社会里他最终难免的过得穷困潦倒,一边卖花生米,一边捡人家扔的纸钱……

  松二爷是常四爷的好朋友,他也是个旗人,但是他却好吃懒做,犹爱养鸟,清朝灭亡后他再也不能白吃白喝,但是他仍然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有吃的宁愿去喂鸟,最后落得被饿死的下场。

  书中也有很多反面角色,如心狠意毒的刘麻子,想娶媳妇的庞太监,见风驶舵的宋恩子、吴详子等等,在此不一一做解。

  茶馆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是我几个月前跟别的书一起买的,但是却在那些书都看完了之后才看这本。其它的书有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啊来的《尘埃落定》还有一本 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

  可能是兴趣问题,所以我把这本书留在了最后看,——因为一拿起来便老想着去看其它的书,可能是兴趣不大……

  我在买书之前,有我自己的想法。我想多读些小说类的文学,分析里面人物的性格,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做什么样的事,什么东西在推动者它? 但是我从几本书中抽出《尘埃落定》后,看了两页,发现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人会做那样的事呢? 偶然间 我灵光一现,我不该先看小说,我得先看《人生的智慧》这类书,明白一些东西,再去看像写故事一般的小说,那样或许我就可以从故事中看出什么不同的东西来,不会只是在看一个故事而已。

  我把其它的书都看完了,除了《大问题》——我实在提不起兴致去看,因为我觉得有点儿像那种骗人的心理成功学的书,尤其是我看了《人生的智慧》之后,我觉得哲学不应该那么麻烦地,或是像有条绳子一样牵着你,让你走到那一条道上去,哲学应当是畅所欲为地思考,不怕你想到什么,就怕你想不到,然后做种种假设与思考,去确认你所思所想是否正确。

  然后,我看了《尘埃落定》这本书不愧得了矛盾文学奖,让我都想要把得了茅盾文学奖的书都看一遍了,我想,一样得了这个奖的书,会相差道哪去呢!这本书就像是个艺术品一样,让人感叹、赞美。

  最后,我没有书读了,我开始看《茶馆》。我买的这本书里面 话剧 茶馆 只占了73页,而这本书有354页。后面有小说 《月牙儿》、《正红旗下》的十一章、《我的这一辈子》、《老字号》、《断魂枪》还有多篇散文……

  《茶馆》读完了,我只能感叹,老舍把我们带回到了当年,确实是话剧,完美地呈现了当时的场景。后面的小说也是如此,完美地呈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状态,还有人们的那种无助。那几篇小说,都有点《骆驼祥子》的影子,都是刻画了一个,正直、有些优点,但却很穷的人物,他们在和平年代的话肯定会很幸福,但是在当时,他们却怎么努力都得不到什么好处,巴巴地奋斗了一生,永不言弃,却不得好果。

  在艺术手法上,老舍是用很平淡的言语叙述这些故事,描绘出了一种,惨状却很平常的感觉,但是仔细一咂摸,或是心不是太大的人,就会惊叹,觉得那真是个不可思议的年代,人们也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有着淡淡地讽刺。确实与大多数评论老舍的文章的人说的一样,用平淡的故事,却不经意间透着讽刺。

  这本书当然不止这点可以夸赞的地方,在小说里面,一些景物的刻画也很细致,让人们看到那如画般的风景。也有很多描写是一种隐射与点题,围绕这类的。比如月牙儿…… 月牙儿就贯穿了那篇短篇小说。但是我却不大提的起劲去感叹这本书的好……因为这有点让我觉得像在读初中课文上的某篇著名小说的节选一样,让人觉得有点索然无味……——因为毕竟已不再是初中生了。

  就像以前很渴望在课本里出现像《骆驼祥子》、或契科夫的文章一样,希望可以找到点新的东西、不一样的东西、更美的东西、更让人深思的东西一样!现在也渴望着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这种感觉就像,大学生去看初中课文一样!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如果我早个7、8年来看的话,对我来说帮助一定很大,我也会由衷地赞扬它……

  说了那么多,其实,只想表达,如果早几年看就好了,现在已经不大适合我看了,最多当闲书……看看当年是个什么样子……

  我想,我会在我孩子会认字,或是读得懂一段话的时候,就试着给他看这类文学作品了。——当然我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懂得以前人多么痛苦,现在人多么幸福,要珍惜,我并不会这么胡乱地期盼他看看这类书就会拥有“感恩”这种美好的品质。——毕竟,连我看了,都没有那种想感恩的想法。

  茶馆读后感篇四

  老舍先生不愧为大家。他的文章总给人一种扎根土里的稳重感。初读他的书是《骆驼祥子》,如今又读《茶馆》,先生书里带着老北京味儿的语言和描写的底层群众的生活又一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茶馆》讲的是在新旧中国交替期间,以戊戌变法、军阀争战、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为背景,通过茶馆这一典型文化聚集地发生的人生百态与风云变化。老舍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接近那样特别的芸芸众生。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他是那个时代老北京市民的典型,世故圆滑,心眼不坏,但有一点自私和贪财。他可以说是裕泰茶馆的化身。他是懂得变通的,这一点,可以从裕泰茶馆的翻新和长存看出。他也是胆小怕事的,他不敢为了朋友出头,裕泰茶馆也一直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然而纵然裕泰茶馆再改良,再翻新请戏台子请招侍,旧事物也走向消亡,最终裕泰茶馆被强占,王利发也上吊死去。

  松二爷和常四爷是好友,都是裕泰茶馆的老主顾。他们的个性,从他们一出场就可以看出。“松二爷文诌诌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松二爷是旧文人的典型,他爱国善良又胆小怕事,有那么一点点文采,但是不知道用到何处。常四爷健康正直,然而固执,不懂变通,所以在后期只能挑菜材上街卖,勉强糊口。

  秦仲义是维新时期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他是有着实业救国愿望的大心胸的人。他变卖祖产,耗尽心血,创办起不小的企业,自以为能使民富国强。然而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道路根本行不通。最终秦仲义的工厂在日本和中国政府的双重压迫下,被强行没收。一生爱国的秦仲义最终只落得个卖花生米的下场。

  还有《茶馆》里的其他人物们,代表底层农民的康六,小妞和乡妇;代表顽固旧势力的庞太监,庞四奶奶;代表军阀势力的沈处长等人,他们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先生把这些人物,三个时代高度浓缩在裕泰茶馆之中,使得《茶馆》这部话剧成为一个不可超越的经典。无怪乎曹禺先生曾说,《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1898年维新变法,1945年抗战胜利,中间大概近50年。50年发生了多少故事,数不尽的心酸。老舍《茶馆》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写尽了封闭的、妥协的、灰色市民的形形色色,点到了我们民族根性中最顽劣的一面,更在于他点明我们去深思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如何自处,以及珍惜现在美好,谨记过去苦难。

  茶馆读后感篇五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有些疑惑,一个茶馆能写出什么东西?单凭一个茶馆就能道出一整本书来?确实另我感到疑惑。 茶馆,一个很是普通的地方,在中国也是极为常见,但它在老舍的《茶馆》里确实是一个特别的小社会。老舍笔下的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能随着社会的变革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的画面。

  老舍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即没有生活的语言。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即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打仗也要知人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们要特写一件事情或是一个人,就必须对这件事或这个人了解深刻,如果连他们的特点都不能了解的话,那就只能写到一些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根本体现不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写作方面,我们应该多阅读名家的名著,去挖掘他们是怎样地去刻画人或事物的。在学习中慢慢提高自己的写作顿悟,逐步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老舍从北京裕泰茶馆的表面繁荣景象一步步写出整个社会的悲哀,茶馆里会聚了社会上的各色人物,太监、实业家、爱国者等等,繁荣的背后总有悲哀的故事作垫。《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的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五十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他接替了父亲留下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经营方法和处世哲学。上至宫廷太监总管、吃洋教的恶霸、社会上的流氓头目、下至吃官饷钱粮的清闲市民、买儿卖女的贫苦百姓,都是王利发的应酬对象。他既圆滑又冷谈地对付每一位顾客,不仅体现出他的精明能干,还体现出了剥削阶级的影响与烙印。

  裕泰茶馆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并把各个阶层人的代表一一表现出来。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道出了五十多年来的社会变迁,这些变迁又离不开政治问题。把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和小人物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来反映社会的变迁,侧面地透露出政治消息。这样的一个社会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也是不容忽视的。



老舍茶馆读后感优秀范文相关文章:

老舍茶馆读后感范文赏析 - 5068儿童网

老舍茶馆读后感-老舍茶馆读后感心得体会 - 5068儿童网

老舍《茶馆》读后感范文1000字 - 5068儿童网

老舍话剧茶馆读后感500字左右 - 5068儿童网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87
c
id
1457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