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地理教案
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岳麓版高一地理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岳麓版高一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水循环主要环节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步:观其“形”
通过图片和视频《水的故事》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结合屏幕展示地图学习地球水体的形态及组成
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水体总量的0.0007%(十万分之七)
承转: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第二步:察其“动”
水滴旅行记
我们是小水滴,住在大海里.一天,太阳放射出万道金光,照的我们浑身暖烘烘的.不一会儿,我们的身体变轻了,慢慢的离开了大海,向空中飞去.飞呀飞呀,我们觉的有点冷了.我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紧紧的抱在一起.一会儿,都变成了一颗颗很细很细的小水滴.风带着我们在空中飘来飘去,人们把我们大伙叫做白云.我们的身体越来越沉,越飞越累,都有点飞不动了.过了好一会,我们想到大地上玩玩,刮起风来.这时,我们里面有些大胖子,冷的缩成一团,还来不及和我们告别就落下去了.有的落到了山上变成了冰雪,有的落到江河又回大海,有的落到了田野滋润着禾苗,有的钻入泥土隐藏在地下玩起来捉迷藏。最后,我们大伙排着队又流进了大海。
【动动小手】活动一:结合水滴旅行记,请同学自己动手绘制一个简单的水滴旅行图
讲解: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主要的补给。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
思考1:对比大屏幕给的流量图看看我国三条河流流量的差异?
材料1:2011年入汛以来,从南到北,长沙、南昌、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北京等多个城市在强降雨中,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严重内涝,造成交通阻塞、财务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材料2:德国造下水道让青岛成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鲁海的童年记忆中,德国排水系统主干道甚至宽阔得“可以跑解放牌汽车”;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写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与良心。”
※【合作探究一】:结合上述材料探究:
(1)试分析上述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
(2)如何解决我国的城市内涝,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思考2: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那些环节呢
资料:-------------海绵城市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对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方面有一定的弹性,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控水,需要的时候又能够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2014年12月31日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2015年7月,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和管理办法》。同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发文发布了第一批海绵城市的试点名单,给予大额中央财政补贴。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水循环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动动小手】活动二:结合水循环知识描述四大圈层之间的联系!(找学生到黑板上画)
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承转:水是如何动起来的呢?能量来源于哪里呢?
第三步:辩其“意”
※【合作探究二】: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探究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并分析其意义?(讨论找学生分析)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在水循环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给水循环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促进水循环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课后习题
(2015o海南卷)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径流
2.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A.基本不变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D.在冰期相对较低
课后探究
探究课题:调查家乡的一条河流?
探究内容:(1)河流的基本概况:源地、流向、长度、注入的海洋或湖泊或消失在什么地方、流经的地形区、流域范围、流域内气候和植被的基本状况。?
(2)河流的补给类型(水源)、汛期长短、水位变化大小及原因、流量和水位变化造成的灾害。(3)河流水质状况:含沙量大小、污染情况及沿岸居民使用河水的情况。?
(4)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灌溉、航运、养殖、发电等方面的效益如何??
探究过程、方法:调查方式主要有实地勘察、走访有关部门、查阅有关资料、登录相关网站。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10人左右,可安排每个小组进行其中的一项。?
注意事项:?
(1)调查之前,集思广益,列出一张调查访问的清单或表格。?
(2)去河流实地勘查应注意安全,避免掉进河里。?
探究结果:将调查的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将其中有价值的建议提交有关部门参考。
岳麓版高一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本课
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等,所以,要了解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必须先了解宇宙。今天我们将在宇宙中找到地球的位置。
【讲授】学习新课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性)
天体: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例如:恒星、星云、行星、月亮、流星、彗星等
所以:天体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2)宇宙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运动性)
①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②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见P4读图思考题):
所以:a、物质的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
b、作为整体的宇宙也在不断演化着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学生活动,教师总结】P4—6活动题
活动题1:证明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活动题2:从八大行星的一系列物理参数看,地球与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特别是与类地行星没有大的区别,即地球在物理特征或(结构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
地球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有高级智慧生命存在。
【过渡】地球为什么会存在生命呢?先从地球本身来找一找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1)适宜的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拥有合适的温度,有利于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
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能够吸引住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形成了原始海洋,孕育了生命。
【过渡】再从宇宙环境来找原因。
(2)安全的宇宙环境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使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②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课后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认识到两点:①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②地球生命的出现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演化离不开宇宙环境。同时也说明了宇宙中的天体只要具备了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水才可以形成生命
板书
1.1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物质性(2)运动性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
岳麓版高一地理教案3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流域
1.几个基本概念
⑴干流、支流(一、二级支流)、分水岭、流域
⑵流域的特性
①特殊性 ②整体性
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1.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情况
2.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较大
⑵气候 :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⑶水系 :优点: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
缺点:①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②水量很不稳定。
⑷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
三、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土地退化
2.植被破坏
3.环境污染
第二课时
四、流域的综合开发
1.流域的开发的核心
河流的利用与治理,即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2.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
⑴针对早期开发所带来的问题,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的机构。
⑵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并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图3.20)。
⑶1933年以后,TVA在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3.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水坝的作用
⑴防洪
在干支流上建成了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后,全流域再未发生洪灾,平均每年防洪减灾效益约2亿美元。
思考
结合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征,分析修建大坝有何作用?
点拨: 由于河流水量很不稳定,导致径流量小的季节无法通航,而修建大坝以后可以调节水流,增加径流量小的季节的水量,利于通航。
⑵航运
水坝修建后,河流水位保持平稳,诺克斯维尔以下均可通航。目前,田纳西河经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相通,通过水运可达美国22个州。每年田纳西河水运的通航效益比陆路节省约4亿美元(图3.23)。
⑶发电
建成了30座水电站,同时大规模发展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的电力供应基地。廉价而可靠的电力供应,促进了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一条“工业走廊”。
阅读
通过材料的阅读了解抽水蓄能水电站的工作原理。
⑷提高水质
提高水质而采取的措施:如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
⑸旅游
建立了一大批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宿营地和俱乐部,以及规模宏大的教育中心。目前,该流域已经成为一个的风景旅游区,旅游业收入成为流域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⑹土地利用
①留出大面积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调整农业、林业和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面积
③采取措施稳固河、湖岸线,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④对采矿区的土地生态进行恢复和治理。
通过综合开发与整治,田纳西河流域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世纪—80年代,田纳西河流域人均收入水平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阅读
说明:伏尔加河的案例可以作为另一种流域开发利用的模式,进行对照分析。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平原地区,航运条件很好,但平原地区难以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导致水量难以得到调节,水旱灾害频发。
伏尔加河的综合利用。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欧洲第一大河,位于俄罗斯境内,多流经平原地区,干支流通航里程达3 260千米,通航期200多天。流域内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钾、磷等矿产,人口稠密,交通便捷,工农业发达。
2.流域的综合开发
主要以修筑大型水利枢纽、进行梯级开发为重点,通过开通运河、清理水道、建设河港等工程措施,沟通了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实现了“五海通航”。
通过对全水系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实现了发电、航运、灌溉、供水、渔业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带动了全流域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
3.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
⑴水利工程没有修建过鱼道,影响鱼群洄游产卵;
⑵下游没有修建大型水库,水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⑶沿岸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河水污染严重。
活动
目前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主要包括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六个方面。在开发过程中,只有建立和保持这六个方面的合理关系,才能保持流域的生态平衡,实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协调(图3.28)。
1.根据图3.29,说明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会导致其他五个方面的哪些变化。
点拨:根据图3.28和图3.29,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也就是要增加开垦荒地、发展畜牧业、增加旅游设施,为造纸厂采集更多的原料……。这些措施,有可能会使
(1)旅游在更短期内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分析会导致旅游业萎缩;
(2)由于农畜业用地的增加,会增加农药、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的使用量,从而导致水质下降;
(3)由于农牧业加强,用水量也有所增加,对枯水期的发电用水会有减少;
(4)由于与(3)同样的理由,枯水期水位下降,航运条件变差;
(5)由于提高了土地利用程度,会加重水土流失现象,河流含沙量增加、淤塞河道、小气候恶化、洪涝灾害增多,加重防洪负担。
2.在土地利用之外,另选一个方面,分析受它变化(提高或降低)的影响,其他五个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将你的研究成果用图表示出来。
点拨:如果我们选择河水水质下降,由此可能引起其他因素产生以下变化:
(1)河水水质变坏会影响到土地的利用。比如水果、蔬菜、粮食、花卉的种植和畜牧业等,凡是用河水灌溉或引用的,都将受到影响。
(2)河水水质下降,将会使旅游人数减少。
(3)如果水质变差是由于“富营养化”的话,会引起水生植物滋生,繁生的水生植物顺流而下就可能堵塞水轮机,影响发电。甚至使溢洪道排洪不畅而影响防洪效果。
(4)短期内不会对航运带来麻烦,但旅游人数减少,也会影响航运的经济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四、流域的综合开发
1.流域的开发的核心:河流的利用与治理
2.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
3.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水坝的作用
⑴防洪 :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⑵航运 ⑶发电 :水电、火电、核电
⑷提高水质:如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⑸旅游
⑹土地利用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草原面积
③有效控制水土流失④对采矿区的土地生态进行恢复和治理。
五、伏尔加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2.流域的综合开发
3.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
岳麓版高一地理教案4
一、教材分析
《自然灾害与人类》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2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以洪灾为例掌握洪水与洪灾的联系,洪水形成的原因。并且以此为基础学会分析其他相关的灾害。本节内容是选修自然灾害与保护的基础,内容也比较简单一些。学生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会分析诱发洪水灾害的种种因素。
2.能力目标:
(1)以长江和黄河为例,分析有关洪水及洪灾的形成理论。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地理语言准确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
(2)让学生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因素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校的高一属于分层次教学,学生基础有差异。对于A层次学生来说老师多引导学生,深挖学生的思维。对于其他层次一方面要有一定量的提示和补充,另外要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地理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课下要求要有所区别。
岳麓版高一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B组导学内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
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讲述: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
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
讲述: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
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C组导学内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D组导学内容
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板书: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形成
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的分析:
《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
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
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
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
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