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测备考片段阅读题技巧
公务员行测考试中,资料分析题属于“性价比”比较高的题目,不算难,分值高,考试的时候应该保证这部分能做完且全对,然后再给资料分析题提提速。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备考片段阅读题技巧
公务员行测备考片段阅读题技巧
【例1】含羞草是很奇妙的:你碰它一下,它的叶子会合拢起来,又垂下去,像害羞似的。这其中,因为“害羞”的程度不一样,预示的天气也不一样,如果被触动的含羞草,叶子很快合拢,下垂,之后需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原态,则说明天气将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反之,叶子受触后收缩缓慢、下垂迟缓,或叶子稍一闭后即张开,则预示着风雨即将来临。
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A.含羞草的生长习性 B.含羞草能预测天气
C.含羞草的奇妙之处 D.天气会影响含羞草
【解析】B。文段首句介绍了含羞草的奇妙机理作为铺垫,随后引出重点“因为‘害羞’的程度不一样,预示的天气也不一样”,冒号后面的文字从正反两方面对这一主旨句进行具体的解释说明。可见文段意在说明的是含羞草预示天气的能力。B项正确。A项中的“生长习性”文段中并未提及。D项逻辑混乱,文段意思为“含羞草能够预示天气”,并非天气影响含羞草,因此A、D两项可以快速排除。但不少同学当时会纠结C选项,觉着C项也是可以从文段中可以找到的,而且也是文段围绕的话题。但是相较于B而言,C项过于笼统,因为文段中含羞草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可以预测天气,所以B选项更能准确、具体概括全文。故本题选B。
【例2】默读电视新闻、广告节目文稿的人,比观看电视节目本身的人能记住和回想起更多的信息;你笔试某杂志的价值原则,仍可津津有味地读它,如果电视节目出现这种情况,你就看不下去,赶紧换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愿把时间花在不同意的观点上,就不太可能进行反思,实际上对一切东西的质疑都将更为稀少。把两个书面记录摆在一起看,很容易发现不一致处,甚至能辨别出信息之间权威程度的差别;比较两个视频报道就比较麻烦,在被要求从两个互相冲突的电视报道中加以选择时,观众要么依靠直觉,要么依靠观看之前所相信的东西。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阅读文本比看电视更助于思考
B.信息接受途径影响人的行为习惯
C.电视有可能使人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D.喜欢阅读的人比爱看电视的人更冷静
【解析】A。文段通过对比阅读文本和看电视两种情况下人的不同表现,说明人们不愿意把时间花在不认同的观点上,因此,不太可能进行反思,即阅读文本比看电视更有助于思考。对其同一转述的答案选择A。C、D选项描述内容无从推断,可快速排除。B选项对大家而言迷惑性较大,由文段确实可以看出,信息的接受途径会影响人的行为习惯,但是其描述过于笼统,相对于A而言,没有具体指出哪两种方式的影响方式有何不同。故本题选A。
省考行测常识备考技巧
一、明确考情、精准出击
科技人文的考查方式主要以直接考查为主,涉及到以下若干方面的知识点。科技知识包括科技革命、物理学、化学、医学以及生活常识;人文知识包括历史常识、文学作品、思想流派以及传统风俗节日等方面。在备考过程中就可以针对这几个方面有的放矢的准备,而不是广撒网。精准把握考试范围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接下来就需要在备考过程中根据考情有所侧重也有所取舍。科技人文考查的目的是看考生的知识面和宽度,而不是考查考生对于某个问题是否有学术性的认知。所以我们只需要了解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即可,一般情况下,人文方面会涉及到高中的知识,科技方面只需要初中的知识就够了,科技更多是在考查常识类的问题。
二、结合时政、主动推测
在我们平时备考过程中总会有一个误区:做题和听讲没什么用,考试也不一定考到。就历年的考题来看,科技人文的考点其实有些内容是可以推测的,比如在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后,考题里就会出现类似的考点,屠呦呦的获奖内容、疾病等方面。因此可以和时政结合、主动推测考点。
三、注重积累、扩大视野
科技人文的考试主要考查的是知识面,因此我们在备考时也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很多考生会等到最后再看科技人文甚至在后期就放弃科技人文,但其实这是不明智的做法。科技人文的备考方式和其他科目不同,我们可以利用起来平时零散的时间,做几道考题或者模拟题。每天坚持,就一定会有变化。做题之后不仅要对答案,还有分析这个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进而再通过各种方式查找相关资料,找到其中比较简单易懂的知识点,注意积累,一天2-3个知识点,几个月下来,知识面一定有不一样的变化。
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题
(1)概念。
先从概念着手,资料分析的知识可以用“很少”来形容。主要是比重、环比、同比、增长等等,概念数量不多。但这些概念需要什么条件、公式及其变形公式都是怎样的,一定要非常熟悉,如果这些内容在考试的时候看到都要一愣,那根本谈不上解题速度了。
例如求哪一年的量,显然题目不会直接给出,那么给环比怎么算、给同比怎么算,给增长率怎么算,需要从材料中找哪些量才能计算出来,在考试前,这一项基本功需要非常熟练。
看到题目,所需的条件,计算步骤自然而然就反应出来了。做到这点也不难,刚开始解题一定是慢的,这个不用在意,练习中不断巩固这个知识,十几道类似题目之后就对某个概念及其周边内容很熟悉了。很多考生刚了解概念后就求速度,根本没有给大脑留出适应、实践新思路的时间,因此总是在原来的水平徘徊。
(2)定位。
要边勾画关键词与题边列式。关键词在题目中先确定好,再到材料中寻找。这有一定的技巧性,定位要与材料相适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可能存在年份、行业、机构,要从材料划分来定位,那么显然先定位年份,这样做可以把搜索范围缩小到一段当中;如果材料按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来分,显然先定位行业,这样搜索范围同样缩小到一段当中。以此类推,再搜索,再缩小范围。
而且资料分析的题目往往使用的材料不重合,也就是说,第2题往往用不到第1题的材料,这样搜索的范围越来越小,做题会越来越顺。
定位后,可以用尺子、橡皮或者笔帽等停留在那段文字下面,做完这道题目再移开。尽量不用手指也不要不做标记,自己试一下单手列式,实际上是为了降低速度。
(3)速算。
具体题目的速算,前与概念紧密结合,后与选项密不可分。
概念的熟练程度决定列式的速度,尤其是一些式子变形。备考中如果算的慢,请先回去看一下这个概念的整个内容,不怕浪费时间,因为提高才是目的,多次反复比一次记忆还要好,要提醒自己多用就会熟练。
选项之间差异大小决定速算的种类与取舍。基本原则是“列而不算,算则从简”,就是说,列完式子之后不要急于计算,看看有没有速算方法,而这个速算方法是要结合选项来确定的。
其实每道题目一定有它最优的方法,但是追求这个最优所付出的时间与收获是不等价的,就是不实用,而且这个最优方法特别吸引人,像海绵一样把你的时间吸走了。因此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就可以,太多说明排除工作没做好。